文/伏 萍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的人与之邂逅,转身忘却;有的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想起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星,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耗尽毕生精力,只为奉献,从无后悔……
他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研制;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新中国也把最高的奖赏送给他——1959 年10 月1 日,他手执由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签署的请柬,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庆典;他负责指挥了新中国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他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能源的火箭发动机,向国家献上了一份厚礼——航天四院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有力一推,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让“东方红”的乐曲传遍全世界! 他的名字叫杨南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喜欢艾青的诗句,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欺。留学英国、取得硕、博学位后,便依然放弃英国政府汽车、洋房和英镑的优厚待遇,以“无国籍”人士的身份,冲破阻挠,辗转回国,选择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他说:“他们看得起我杨南生,看不起我的祖国,我也是不会留下来为它服务的!外面再好,那也不是我们的家呀!”
回国后,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特意奔赴延安,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汲取扎根、深耕的力量。在以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他以延安精神激励自己,开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研制之路,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面对延安的创业精神,一则小故事涌上心头。那是导师钱学森先生给他讲的一个充满哲理、富含诗意的“故事”——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结束期间,钱学森和几位著名科学家受毛泽东主席邀请,到中南海赴宴。席间,毛主席眯着慈祥的双眼,给钱学森递上一支香烟。这位科学泰斗恭恭敬敬站起来,伸出双手去接。然而毛主席却突然把手缩了回去,钱学森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毛主席却开怀大笑,风趣幽默而意味深长地说:“看来还是要自力更生哟,靠外援,人家不给,你就没有了!”
杨南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年轻的科技人员听,也用延安精神激励大家要独立自主,大胆创新。一位刚从学校毕业、从未见过火箭为何物的年轻人,在杨南生的启发下,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想象中的“火箭”,并豪情满怀地写道,“今天画在纸上,明天拿在手上,将来一定能够飞在天上!”杨南生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就这么干!”
1964 年6 月,杨南生接过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任命书,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也就是航天四院的前身)副院长,负责东方红卫星第三级固体火箭研制任务。为了中国的固体事业,他率队转战南北,住“干打垒”,吃“窝窝头”,顶着“特务嫌疑”的帽子,心中却装着国家利益……他飞沙走“单骑”,化腐朽为神奇,在荒沙大漠里创建起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修筑起一条神奇的“天路”。
为了试车成功,他不顾安危,走进与发动机只一墙之隔的观察窗。一但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他敢于担当,率队解决了“不稳定燃烧”、“药柱裂纹”及“脱粘”等三大拦路虎。面对挖药这一极度危险的举动,他大胆拍板:“国家急需,时不我待,必须尝试。”“挖药”,就是在火炸药上走刀,也就意味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大家组成“敢死队”,一小时一换岗,杨南生也亲自参与其中。后来,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最终凝炼成“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四院精神,并涌现出像徐立平这样的“大国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人们说,如果没有杨南生那一代人的“玩命”探索,就不会有“两弹一星”的飞天壮举,也就不会有今日之辉煌!
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令国人自豪和振奋的日子。卫星发射“箭在弦上”,世界瞩目!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注定将永载史册!24日9时36分,随着“5、4、3、2、1”心脏跳动的号令,“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拖着长长的火龙直冲云霄。最后时刻,杨南生和四院团队交付的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并给出强力一推,把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让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全世界!
那一刻,杨南生站在荒漠寒风中,翘首长空,凝神仰望,两行热泪盈满脸颊……他变成了两座山峰:一座是“劳模”的山峰,一座是“工匠”的山峰。而这两座山峰啊,值得人们用一生去攀登!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匆匆过客。有的人与之邂逅,转身忘却;有的人与之擦肩,必然回首。想起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星,默默地来,又默默地去,耗尽毕生精力,只为奉献,从无后悔……
他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研制;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新中国也把最高的奖赏送给他——1959 年10 月1 日,他手执由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签署的请柬,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 周年庆典;他负责指挥了新中国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他研制出我国第一枚以固体复合推进剂为能源的火箭发动机,向国家献上了一份厚礼——航天四院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有力一推,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让“东方红”的乐曲传遍全世界! 他的名字叫杨南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喜欢艾青的诗句,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欺。留学英国、取得硕、博学位后,便依然放弃英国政府汽车、洋房和英镑的优厚待遇,以“无国籍”人士的身份,冲破阻挠,辗转回国,选择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他说:“他们看得起我杨南生,看不起我的祖国,我也是不会留下来为它服务的!外面再好,那也不是我们的家呀!”
回国后,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特意奔赴延安,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汲取扎根、深耕的力量。在以后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他以延安精神激励自己,开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研制之路,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面对延安的创业精神,一则小故事涌上心头。那是导师钱学森先生给他讲的一个充满哲理、富含诗意的“故事”——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结束期间,钱学森和几位著名科学家受毛泽东主席邀请,到中南海赴宴。席间,毛主席眯着慈祥的双眼,给钱学森递上一支香烟。这位科学泰斗恭恭敬敬站起来,伸出双手去接。然而毛主席却突然把手缩了回去,钱学森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毛主席却开怀大笑,风趣幽默而意味深长地说:“看来还是要自力更生哟,靠外援,人家不给,你就没有了!”
杨南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年轻的科技人员听,也用延安精神激励大家要独立自主,大胆创新。一位刚从学校毕业、从未见过火箭为何物的年轻人,在杨南生的启发下,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想象中的“火箭”,并豪情满怀地写道,“今天画在纸上,明天拿在手上,将来一定能够飞在天上!”杨南生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好样的,就这么干!”
1964 年6 月,杨南生接过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任命书,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也就是航天四院的前身)副院长,负责东方红卫星第三级固体火箭研制任务。为了中国的固体事业,他率队转战南北,住“干打垒”,吃“窝窝头”,顶着“特务嫌疑”的帽子,心中却装着国家利益……他飞沙走“单骑”,化腐朽为神奇,在荒沙大漠里创建起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为中国航天事业修筑起一条神奇的“天路”。
为了试车成功,他不顾安危,走进与发动机只一墙之隔的观察窗。一但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他敢于担当,率队解决了“不稳定燃烧”、“药柱裂纹”及“脱粘”等三大拦路虎。面对挖药这一极度危险的举动,他大胆拍板:“国家急需,时不我待,必须尝试。”“挖药”,就是在火炸药上走刀,也就意味着要把生死置之度外。大家组成“敢死队”,一小时一换岗,杨南生也亲自参与其中。后来,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最终凝炼成“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四院精神,并涌现出像徐立平这样的“大国工匠”和“全国劳动模范”。人们说,如果没有杨南生那一代人的“玩命”探索,就不会有“两弹一星”的飞天壮举,也就不会有今日之辉煌!
1970年4月24日,这是一个令国人自豪和振奋的日子。卫星发射“箭在弦上”,世界瞩目!
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注定将永载史册!24日9时36分,随着“5、4、3、2、1”心脏跳动的号令,“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拖着长长的火龙直冲云霄。最后时刻,杨南生和四院团队交付的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成功,并给出强力一推,把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让雄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全世界!
那一刻,杨南生站在荒漠寒风中,翘首长空,凝神仰望,两行热泪盈满脸颊……他变成了两座山峰:一座是“劳模”的山峰,一座是“工匠”的山峰。而这两座山峰啊,值得人们用一生去攀登!
这篇文章好看吗?
是 否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