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感觉村子好大,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去到小伙伴家里玩。长大后才知道城市很大、中国好大、世界好大,村的模样却越来越模糊。每次回村看到、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还有民生改善,更多是久违的舒适感、放松感还有些小惬意。
我出生在陕西榆林定边白于山区的一个山村,村里一共18户人家,每家的距离几乎都在1公里以上。放学后想找同学玩,必需两件套就是棍子、手电筒,棍子用来打时不时不知道从谁家忽然窜出来的狗,手电筒用来照亮回家的路。村里没有通电,大人白天在田间地头劳动,晚上是昏黄油灯下的缝缝补补,孩子们做完作业玩会儿猫就准备睡觉。那时候村里的人似乎也只关心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谁家的羊又生了多少只羊羔,谁家添了能干的牲口,出村那条泥泞的路塌了又修,修好又塌,因为出村有驴车,偶尔进来个三轮车也够用,没人想着修路会有多大用处。
直到有一天,勘探石油的放炮车开进村子,想要开上山头,可是没有路怎么办?大型设备总不能靠驴车拉上去。于是,进出村那一条泥泞的驴车路变成了石子路,再后来变成了柏油路,出村的交通工具从驴车慢慢也变成了小汽车,住的窑洞渐渐都换成了平房。山上的羊群越来越少,做生意的、干石油的、跑车拉活的,村民的生活不再日复一日的被困在老祖留下来的那几十亩地里。
外出求学从离村30公里的镇上再到离村近百公里的县城,每当背起书包走到村口,总是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熟悉又亲切的家,不知道何时再能归去...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参加工作,回村的频率从每年的寒暑假变成国庆春节长假。每次回村都发现变化好大,谁家又盖新房了、谁家又换新车了、谁家又开了个养猪场,路越修越宽、越修越远。回村最大的感受就是放空、放松,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牵绊,什么也不用想,在门前的大榆树下绑上吊床,躺在上面吹吹山谷间的凉风,亦或是爬上山头,看日落、看漫山灯火通明的油井,连风都是“甜”的。舍不得离开又不得不离开,村再也不是我的村,是家乡,是想回又回不去的故乡。村里的消息也只能靠跟父母通话的时间略知一二,村的模样在梦里好近,在生活里越来越远...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后,魂牵梦绕我的恰恰还是白于山里高大的梁峁、蜿蜒的崾岘、深深的圪崂和那数不清的沟沟壑壑。
婚后嫁到西安临潼的另一个村,总是跟朋友开玩笑说我终究是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虽然谈不上感情多深厚,但因为离西安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回去的概率远远大于回陕北农村,渐渐的也对那个村有些许的好感。关中的农村,住户都很密集,邻居共用一堵墙,他们管邻居叫“连墙的”、“对门的”、“桩背后的”。刚去的时候很不习惯一开门就能见到邻居,吃饭的功夫邻居就已经来屋里谝闲传了。记得刚开始村里的路是窄窄的水泥路,屋外墙有的是红砖、有的是土坯,关中农村的院子都很小,三间宽的平房外加厨房、门房,已经占据很大面积,不像陕北农村的院子能停十几辆车。旱厕盖院子外面,门口的自留地里种瓜果蔬菜或者是柿子树、石榴树、核桃树等。
五年前,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天然气,窄窄的水泥路加宽很多并铺上道牙,门前统一做了花园围栏,种的瓜果蔬菜也都变成月季、芍药、樱花等,家家门口都打造出漂亮的小花园,连屋外墙都刷成统一颜色。走进村,随处可见房屋外墙上以及文化长廊上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彩绘图案交相辉映、铺展开来。村道两旁、庭前屋后,一户一景,文化墙精美别致,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村里积极推进旱厕改厕,农村也用上了抽水马桶。屋门口那一条小路焕然一新,就着道路两旁的风景树,简直就是最美乡村U型公路,是饭后散步、打卡拍照的绝佳之地。周末或者节假日就期待着赶紧逃离城市,在城里工作的我最欣慰的还是时常能回村里住上一宿,看漫天繁星、听夏夜的蝉鸣蛙叫,满是放松的惬意。
我这三十几年的生活变化,对村的模样的记忆和直观感受,是生活越来越好的真实写照,如今生活条件发生极大改变,出生在农村的我确实享受着父辈们过去难以想象的舒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每一个乡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的模样越来越俊,乡村的画卷越来越美,我们既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人。(刘小新)
我出生在陕西榆林定边白于山区的一个山村,村里一共18户人家,每家的距离几乎都在1公里以上。放学后想找同学玩,必需两件套就是棍子、手电筒,棍子用来打时不时不知道从谁家忽然窜出来的狗,手电筒用来照亮回家的路。村里没有通电,大人白天在田间地头劳动,晚上是昏黄油灯下的缝缝补补,孩子们做完作业玩会儿猫就准备睡觉。那时候村里的人似乎也只关心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谁家的羊又生了多少只羊羔,谁家添了能干的牲口,出村那条泥泞的路塌了又修,修好又塌,因为出村有驴车,偶尔进来个三轮车也够用,没人想着修路会有多大用处。
直到有一天,勘探石油的放炮车开进村子,想要开上山头,可是没有路怎么办?大型设备总不能靠驴车拉上去。于是,进出村那一条泥泞的驴车路变成了石子路,再后来变成了柏油路,出村的交通工具从驴车慢慢也变成了小汽车,住的窑洞渐渐都换成了平房。山上的羊群越来越少,做生意的、干石油的、跑车拉活的,村民的生活不再日复一日的被困在老祖留下来的那几十亩地里。
外出求学从离村30公里的镇上再到离村近百公里的县城,每当背起书包走到村口,总是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熟悉又亲切的家,不知道何时再能归去...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参加工作,回村的频率从每年的寒暑假变成国庆春节长假。每次回村都发现变化好大,谁家又盖新房了、谁家又换新车了、谁家又开了个养猪场,路越修越宽、越修越远。回村最大的感受就是放空、放松,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生活的牵绊,什么也不用想,在门前的大榆树下绑上吊床,躺在上面吹吹山谷间的凉风,亦或是爬上山头,看日落、看漫山灯火通明的油井,连风都是“甜”的。舍不得离开又不得不离开,村再也不是我的村,是家乡,是想回又回不去的故乡。村里的消息也只能靠跟父母通话的时间略知一二,村的模样在梦里好近,在生活里越来越远...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后,魂牵梦绕我的恰恰还是白于山里高大的梁峁、蜿蜒的崾岘、深深的圪崂和那数不清的沟沟壑壑。
婚后嫁到西安临潼的另一个村,总是跟朋友开玩笑说我终究是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虽然谈不上感情多深厚,但因为离西安只有1个多小时的车程,回去的概率远远大于回陕北农村,渐渐的也对那个村有些许的好感。关中的农村,住户都很密集,邻居共用一堵墙,他们管邻居叫“连墙的”、“对门的”、“桩背后的”。刚去的时候很不习惯一开门就能见到邻居,吃饭的功夫邻居就已经来屋里谝闲传了。记得刚开始村里的路是窄窄的水泥路,屋外墙有的是红砖、有的是土坯,关中农村的院子都很小,三间宽的平房外加厨房、门房,已经占据很大面积,不像陕北农村的院子能停十几辆车。旱厕盖院子外面,门口的自留地里种瓜果蔬菜或者是柿子树、石榴树、核桃树等。
五年前,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天然气,窄窄的水泥路加宽很多并铺上道牙,门前统一做了花园围栏,种的瓜果蔬菜也都变成月季、芍药、樱花等,家家门口都打造出漂亮的小花园,连屋外墙都刷成统一颜色。走进村,随处可见房屋外墙上以及文化长廊上的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彩绘图案交相辉映、铺展开来。村道两旁、庭前屋后,一户一景,文化墙精美别致,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村里积极推进旱厕改厕,农村也用上了抽水马桶。屋门口那一条小路焕然一新,就着道路两旁的风景树,简直就是最美乡村U型公路,是饭后散步、打卡拍照的绝佳之地。周末或者节假日就期待着赶紧逃离城市,在城里工作的我最欣慰的还是时常能回村里住上一宿,看漫天繁星、听夏夜的蝉鸣蛙叫,满是放松的惬意。
我这三十几年的生活变化,对村的模样的记忆和直观感受,是生活越来越好的真实写照,如今生活条件发生极大改变,出生在农村的我确实享受着父辈们过去难以想象的舒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每一个乡村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的模样越来越俊,乡村的画卷越来越美,我们既是祖国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人。(刘小新)
这篇文章好看吗?
精彩 一般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上一篇
下一篇
很抱歉没有了
最新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