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网讯( 魏锋)“有范超这一批文章,就够优秀了,不但在陕西优秀,在国内也优秀,以这种态势写下去,那必然要成大的气候。”著名作家贾平凹对范超作品如此评价,勤奋的范超一直挑战着自己,多产和获奖频繁司空见惯,其作品在陕西文坛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继4月南京首发式、5月北京品读会、6月重庆赏析课、成都龙门阵及广州见面会之后,七月初著名青年作家范超携新作《常谈——曲江池畔与贾平凹先生走路记》载誉归来,在贾平凹文化艺术馆、曲江七号馆等处举办了几场小范围汇报会。
据贾平凹文化艺术馆馆长王一凡介绍,这几项活动是“范超2015新作亚洲巡阅展”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影响广泛,范超一行所到之处,各地文化界、文学界、教育界、传媒界等相关知名人士均对其人其作给予高度评价,《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现代快报》、《重庆时报》、《广州科技报》等百余家全国媒体均第一时间予以大幅报道,《北京晨报》更是以“当代文坛的一部奇书”推出文图并茂的整版报道,极大地扩展了陕西和西安文化的魅力。
据悉,范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当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散文家、地域文史专家、文化产业践行者。2007年至今,先后出版《范超散文》、《曲江记》、《故乡空远》等专著17本,主编或参编《诗韵长安》等专著近50本,作品入编《年度中国最佳散文选》《中学语文课外读本》等百余种选本,相继获全国孙犁散文奖、全国鲁藜诗歌奖、全国十月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陕西柳青文学奖等30余项。其中,散文集《土天堂》获全国第四届冰心散文奖,入围全国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他还被提名为全国青联委员,是陕西省青联委员、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省首批青年文艺家、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
在汇报和巡阅展上,大家认为:作为贯穿新时期文坛的作家,贾平凹从70年代步入文坛,自成一家语言风范、富有争议的探索精神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范超,作为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作协命名的贾平凹先生首位文学弟子,经常出入贾府,各色人等走马灯般从其眼前经过,因此有机会见识百态众生。范超用精湛文艺手笔首次创作的长篇非虚构话本小说将贾平凹作为主人公,用小说的形式,以客观的叙事、传神的笔触、实事报道,在新语境中以近观贾平凹的生活点滴、所思所想,反映了当下的真实生态。因此从客观事实上来讲,《常谈》是首部非虚构新语态话本小说的大气制作。恰如之前《北京晨报》整版报道所示:《当今文坛的一本“奇书”》。他笔下的贾平凹,细节处常见主人公神采和对创作历程和及文学观念的解读,尤其贾平凹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的长篇小说《老生》的问世,《常谈》在新语境中对贾平凹的解读,更是谓珠联璧合!对于读者阅读、了解、研究当今文坛鬼才贾平凹的内心世界和文学秘境来说都是一份极好的参考。
各位专家在阅读后普遍认为:范超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没有生涩和呆板的语言,小说在记述每一次交往的时候,文字文字形象感特别强,更富有画面感。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瞬间打落人的是幽默的插语——“这时接近那个经常喝酒小歇的夜摊了,贾老师称要去上厕所,几乎小跑着朝卫生间去时,身后撂下一句话,你们要喝酒就喝,不要给我要。我们就朝着他的背影喊说,你不喝,我们不敢喝。等他出来,我问,贾老师,牙好些了吗?他说,正长着呢,就怕长不住。小夏说,多喝排骨汤,补钙。贾老师说,其实呀,到这个年岁,我就觉得种牙好着,种牙是个象征,象征着新生啊,话说脱胎换骨,脱胎换骨,牙就是骨头么。我说,哦,这个寓意好,你这下真正是金口玉牙了,嗯。不对吧,你一说话,的确是金口玉言。”“我原来住院,还有个女的不断给咱写信,说不嫌弃咱有肝病。我一下就生气了,有病的人最忌讳别人说病了,你都提说这事了,肯定就说明你已经深刻考虑过了,这有啥意思,就像这里有坨屎,你想吃去吃就是了,还要说啥呢。”……生活中轻松诙谐的点滴记载,客观的叙事、传神的笔触、细致的刻画,让我们在品读可谓真幻虚实、文曲风流、风神齐美、引人入胜的章节时,更加认识了文学大师贾平凹的内心世界。
一些专家还特别指出:范超59次与贾平凹先生的亲密接触,尤其是在《老生》出版前后随其游学曲江池畔,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切身体会,把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敢于突破常规选材,视角新锐,把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根植生活的同时,以非虚构新鱼台话本小说的形式奉献给读者,如此大胆的行文试图在打破一贯的小说创作,写生活琐事、文坛杂事、地域风貌,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情境,作者试图在写作上以传统流派的小说向现代小说的纵深延伸,文笔精彩、写法轻松、轻松诙谐,又充满着智慧,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其章节设置也很出新,全书五十九篇,均以“走”命名,用深邃心灵记录五十九走的点滴,将文学大家贾平凹先生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既展现了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形象,亦讲述了他作为良师益友对本书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中所给予的孜孜不倦的教诲和鼓励。
在汇报会和巡阅展上,范超还回答了相关提问。他说:“当书稿去年年底写成后,准备交付出版社前,刚好贾平凹先生长篇小说《老生》出版,我就起个啥样的书名去征求贾先生意见,他说内容就是边走边谈,就叫《常谈》吧,于是给亲笔题写了书名。老生常谈,正可谓无巧不成书,一段珠联璧合的文坛佳话”。
全程参与本书策划的贾平凹文化艺术馆馆长王一凡则介绍说:范超供职的西安曲江新区,曾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更是唐都长安最具魅力、风雅之所在,是文学、绘画、建筑、宗教等荟萃的“盛唐气象”典型代表,一千多年间,文人雅士在此曲江流饮、雁塔题名、杏园探花,留下了无数珠玑佳咏,于今更是文化部命名的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吸引着全球各地的文人雅士游客络绎不绝,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即坐落其中。正如书中介绍,“从李白杜甫到贾平凹穿越曲江池千年文脉的巨匠兴会”“当代中国大师级作家与国家级文化圣地的巧妙雅集”“引领您一步迈入当今文坛鬼才的心田世界和文学秘境”。范超在本书第五十九走《常谈》中讲述了创作这本书的缘起和经过,他说:“贾先生这两三年每天晚上9点以后,雷打不动的,在我们西安曲江池这一块散步,我现在也在这儿工作,晚上有时候也会跟着他走一走,走了几天后,我就觉得,他毕竟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巨匠,所以我就有心每天都记录一些东西。先记下关键词,回头再慢慢整理扩充,慢慢形成这么一个东西,很轻松很随意。贾先生也是一个很领悟很智慧的人,对社会现象、文学文化他都有独到的看法,很有意思。把它记下来,对地域文化、文学史,对以后研究贾平凹也都是一份珍贵的资料。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范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作家,《常谈》打破了国内以往此类写作的模式,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范超更加自由的创作心态。读完全书,直到每篇细节“解密”,彰显了范超深厚的生活阅历和进行创作非虚构新语态话本小说的能力,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较强的现实感和故事性,每一个段落,比如放龟、放蛙等等细节,都很是具有生活化,写出了作者和主人公胸怀苍生的大情怀和关照人世百味的温暖感,写出了当今社会三百六十行各色人生的真实状态,读完留给读者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相当大,是一部能产生出既有高度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大气和典范之作。
这篇文章好看吗?
是 否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