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研究性写作的一知半解
根据我的观察,研究性写作者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再现日常生活的基础阶段,自我限制的提升阶段,深刻思考、创造探索的研究阶段。其写作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头脑中先有初步的模糊的观点,通过多样多向的阅读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用“我”的视角来审视这些材料和调研,从而提升认识使之形成清晰的显性的表达。
二.对青春陕军研究性写作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代陕西作家用他们辛勤的创作为陕西争得全国文学重镇的美誉。但当我以文化新闻记者的眼光打量陕西作家荣誉榜时,我惊讶地发现:且不说和那些在叱咤全国的30后、40后前辈相比,就是对照享誉文坛的50后、60后陕西作家来看,在全国范围能叫响的70后、80后作家中基本没有陕西作家的身影。就像土地总能年复一年地生长出生生不息的庄稼一样,陕西70后、80后群体中当然会有大批人投身到作家队列中,感知这个时代的变迁并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记叙。那么,青春陕军们为什么难以延续在35岁之前就用作品来引文坛注目的传统呢?在他们的成长和创作过程中,他们遭遇了那些与前辈作家的不同?他们如果要超越,路径又在哪里呢?
在疑惑的同时,我也坚定地以为,一个时代必然会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也必然会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人物。我从西安晚报一版编辑的岗位调到文化部工作三年多以来,十分关注文学陕军新生代的情况,具体来说,就是特别注意对70后、80后陕西作家的动态把握和趋势分析。2013年11月22日、2014年8月3日,我先后在晚报刊登了《青春陕军接过研究性写作旗帜》和《青春陕军掀起研究式写作热潮》两篇报道,利用主流媒体阵地公开为青春陕军的研究性作协鼓与呼。
在这两篇报道中,供职于陕西终南学社的史飞翔成为我关注的一个焦点。引起我关注的是,他用散文语言写了一本《终南隐士》的散文学术书。在此,我援引一下出版社对此书的推荐语“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学理上对终南山及其隐士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一项空白。”史飞翔告诉我,自己在秦岭终南山下呆了15年,就干了终南山隐士研究这么一件事。他说,为写这本书,他买了五十多本相关书籍,从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上打印的论文有一尺多高。更难得的是,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一天在创作中,他在离开房子时脚不小心把笔记本电脑的线带上了,眼睁睁地看着水杯中的水进了电脑键盘,电脑刷地一下子黑屏了。我们现在所读到的这本书,是他根据记忆重新写出来的。
因为我对地理文化是外行,所以不好评说这本书的价值。从一个阅读者的角度,我谈一点真实感受:在读此书之前,史飞翔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偏重于文史知识性散文创作的作家,作品中时不时散发出陕西青年作家中罕见的学理性。我以为,2012年出版的《学问与生命》,可以视为是他踏上研究性写作道路的标志。2013年出版的《终南隐士》,则可以看做是他研究性写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还不到40岁的史飞翔,能在短时间内群发式地接连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拉开了他和其他同龄作家无领域、无主题创作的区分度,也进一步加深了其作品浓郁个人色彩的辨识度。我以为,作为文学陕军70后一员虎将的史飞翔,只要不偷懒不懈怠,他的文学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让人欣慰的是,史飞翔并不是青春陕军研究性写作的独行侠。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我注意到文学陕军中一支新的研究性写作队伍已经吹响了集结号:有痴心研究孙犁、已在《文艺报》等发表20多万字研究成果的教师文彦群,有倾情于南山文化和关中民俗散文化写作的王飞,有以路遥为偶像、潜心研究路遥,出版有《路遥纪事》的出版人王刚,有几乎涉猎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创作题材、尤以文学评论成绩突出的杨广虎,还有将目光聚焦曲江今昔、有散文之笔写出《曲江记》的范超,还有长期与植物打交道、用文学化的语言把对植物的研究、观察与感悟写成哲思性文章的祁云枝……
三.研究性写作成果亟待产品化
应对这些挑战,要求第三代研究性写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既要出不断出新作品,还要会将这些作品转化成产品,并争取买个好价钱。不仅要进一步利用好自媒体等新兴传播业态,还应带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音频、视频技术,学会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从而为自己辛苦取得的研究成果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而实现成果转化的效益最大化。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创作者都成为推销者,我更期望有更多的文化机构、组织和个人能发现研究性写作背后蕴藏的无限价值,并能尽早以市场的方式介入进来将成果产品化,给研究性写作者以实际的支持。
这篇文章好看吗?
是 否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