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史飞翔:唐长安城的书肆与民国时小东门的“鬼市”

理事史飞翔:唐长安城的书肆与民国时小东门的“鬼市”

2014-08-04 09:27:49    84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如今人们都知道北京有个琉璃厂和潘家园,是远近闻名的经营书籍、字画以及古玩文物的文化市场。但很少有人能知道其实早在唐朝和民国时期西安就有类似的地方。

书肆是经营字画、印制和销售图书的商店,是现代书店的前身。据专家考证,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西汉著名学者杨雄在其所著《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后汉书·王充传》:“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书肆是民间教育普及和文化学术思想发展的产物,其业务范围最初只限于买卖字画书卷。唐代有了印刷术,书肆便开始对紧俏书籍,如历书、诗文集等抢先印刷出售,以求牟利。当时的书肆多集中在唐长安城偏东一带的安邑坊附近。唐人元稹在《白氏长安集序》中说,白居易和他的名诗被书坊“缮写模勒,衔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唐代长安书肆规模很大,据《太平广记》卷484中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常州刺史荥阳公子赴京应考,与名妓李娃结识。一日,二人出游,“至旗亭偏门鬻(yù)坟典(泛指古籍)之书肆,命生栋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而归”,后遂成大器。唐长安城东市书肆李家刊印的世界最早的医书印本《新集备急炎经》和大刁家刊印的《历书》,现都留存于世。当时刊印的佛经和诗文集存世的数量也很多。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 (18911974) 在《长安之春》中曾详细描述了唐代长安的书肆和藏书文化的盛况。
   “鬼市”又称“鬼市子”,指夜市。唐郑熊《番禺杂记》:“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清俞樾《茶香室三钞·鬼市子》:“按今京师有所谓黑市者,殆即宋时鬼市子乎!”“鬼市”相当于今天我们通常讲的“黑市”或“夜市”。由于一般多在夜间偷偷摸摸进行,故名。辛亥革命后,前清的遗老遗少以及一些家道败落的纨绔子弟,常于黎明之际在钟楼至西华门什字的“满城”残垣上变卖家什、衣物、字画和珠宝,以维持生计。由于卖者既不稔行情又怕失体面,买者则图早得手赚大钱,双方打着灯笼在昏暗中匆匆交易,鬼鬼祟祟,人们戏称“鬼集”。20世纪20年代初,北大街渐趋繁荣,原“满城”残垣之上逐渐建起了座座店铺,“鬼集”便自发地转移到尚仁路(今解放路)以东的空旷地区。民国15(1926),镇嵩军围困西安,城内粮食奇缺,人们纷纷贱价出卖衣物换取食品果腹。“鬼集”的规模越来越大,上市物品越来越多,交易时间也越来越长,群众便逐渐地以“鬼市”之称取而代之。西安解围后,宋哲元主陕,在小东门内修建了民乐园。其东、南、北3个门内划为旧货市场,“鬼市”进一步扩大到尚俭路和尚勤路一带。“九一八”事变后,逃到陕西的东北难民绝大多数落脚“鬼市”,以经营旧货为生。后来一些退伍官兵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七七”事变后,来自河南的大批难民也来到“鬼市”糊口。其从业者一度多达一万五千多人,交易时间也延长至上午10时左右,固定摊商还整日营业,上市物品也由清一色的旧货演变为新旧兼营。“鬼市”达到鼎盛时期。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全国交通恢复,大批货物运至西安,“鬼市”的商贩除少数人仍操旧业外,大部分则改营新货。民乐园及周边地区出现了百货、棉纱和布匹3个聚集点。翌年,在其基础上又兴办了民生市场和民乐园市场。从此,“鬼市”走向萧条,直至销声匿迹。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理事史飞翔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