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郝随穗:故乡是子长

理事郝随穗:故乡是子长

2014-07-04 09:34:13    202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如果在外面,需要给别人说出自己的故乡时,总会含有多种情愫告诉人家,我是子长人。因为故乡对于我而言,真的太复杂太丰富,其中之情百感交集。子长,不是闻名天下的大地方,它不起眼到在地图一眼扫过而毫无感觉。但是我作为子长人,我的情感世界里和生命元素中,充盈着子长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于是,子长在我的世界里无所不在。
QQ图片20140704093558.jpg
    
每一个人的故乡不同,故乡作为我们各自的生命载体,所包含的诸多富有故乡印记的符号,积累起我们最美好的人生回忆和返璞归真的人生向往。我的故乡掩映在陕北黄土高原连绵不绝的群山腹地中,黄河的儿子——黄河的支流——一条名叫秀延河的河流把数以百计的村落分割在河的两岸。岸上是公路是一排排窑洞,是生息着故乡人世态炎凉、敬恭桑梓的热土。
    
那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供奉着对尊敬生命至高的信仰。生存的意义,在这里的言行中,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即使生命被大自然的灾难逼绝到啃树皮吃软石的最后时刻,一个村的子长人也会聚集在一起相互搀扶着直至壮烈地倒下。没有人会离开,没有人会因为死亡而退出这个需要大家共赴苍暮的悲剧。
QQ图片20140704093703.jpg
    
这里的人所信奉的信仰就是说,只要人对事了,便可与你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的信仰;就是可以为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一件事一个人仗义执言、舍生忘死的信仰。
    
陕北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地,也是汉人血统和匈奴血统的交合地。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血统的相互对峙、接受、融合的漫长过程中,这里的千山万水都曾为持续了千余年的硝烟烽火而震颤过、阵痛过,重生过。
    
如果要把这里的一切跟历史、文化等等做一个对应的联想,那么陕北这块粗狂而呼啸着塞风的土地上,天空中飘荡的云是烽烟,土地上生长的草木是金戈,游走的马和人承载着民族之间的一次次裂变和重合。这是历史赋予整个陕北的大背景。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子长格局的形成尤为重要。自古以来,“瓦窑堡的炭”散发出浓厚的人间烟火味,温暖了南来北往大逃亡的人们。在陕北,烧火做饭的燃料十分奇缺,完全依靠在光秃秃的山梁上砍伐稀疏的柴禾和捡拾牛马羊粪当作燃料。因此煤炭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吸引了很多在自然灾害中举家大逃亡的人来到子长。数以千年来,子长这块土地上就聚集了来自西北各地和陕北各县在灾难中敢于冒险求生的优秀之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逃亡到来到这里的人,就可以随便采集到煤炭。煤炭的作用不仅仅能烧火做饭,更能在严寒的冬天烧暖空荡荡的土窑洞。大凡敢于在苦难之中做出具有冒险选择,而举家逃亡的人,都是不能甘于现状,不能屈于摧残、不能坐以待毙的,有着血性的人。他们逃到子长后,首先就地挖掘出可以用一根柴火燃着的煤。子长煤的易燃和其使用价值远远高于其它煤,因此被官方称作五号煤。据资料显示,目前达到这个品质的煤,全世界仅有缅甸和中国的子长这两个地方有。历史上逃亡的人来到子长后,只要有了火种,便可以省下更多的力气去求生,特别是寒冬天,一家人即使饿着肚子也能暖着身子。这相对于那些不敢冒险,留守在苦难之中的其他人而言,生存的空间和机会就多了很多。
     
随着历朝历代的变迁和来来往往的苦难迁徙,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居住在这里的人群渐渐稳定。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一代代子长人的呕心经营,一个充满了剽悍和诗意的地域特色,凸显于陕北高原,彰显着一个部落的辽阔和强劲,也传承着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有一个事实,必须要华夏儿女虔诚面对和膜拜。不管历史曾做出怎么样选择和失误,但是耸立在子长西边的高柏山,至今无言地守护着一个伟大的陵寝,耸立成华夏文明的最高点。
    
被视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是开启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一统天下的领袖。他长眠于子长的高柏山。据《史记》、《汉书》、《水经注》等许多史料记载,以及高柏山周边地区出土的文物佐证,轩辕黄帝驾崩于子长高柏山,并葬于此。由于此地长期为边冲要塞、战火涂炭的前线,当时权贵选择在这里祭祀黄帝陵不能成行,便将祭奠黄帝的仪式选择在较为安全的黄陵举行,而故乡子长的高柏山作为皇帝陵寝的真正所在地,由于战乱被代代冷落至今。
    
为此,我的故乡子长是开启中华文明的按键。那高高的山脉上安放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的风向标,利剑一般劈开了蛮荒与文明的分界线。
    
故乡子长,可以遍地拾遗。血性而悲怆的土地上上演过许许多多惊天动地的历史大剧。重耳川,这个因一个历史人物而命名的大川,位于子长县白于山区的涧峪岔镇。
    
春秋战国时代,延安为白狄族所占据。这是一个以游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业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后。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的生母狐姬娘家在狄国,即今天的子长县涧峪岔上下川一带。重耳为了躲避仇家的追杀,就向西渡过黄河,逃到狄国外婆家的地方,跟随他逃亡的还有从小结识在一起的好友狐偃、赵衰、介子推、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一批人。重耳在子长重耳川居住达十二年之久后,重耳才离开白狄之地,八年后即位为晋文公。期间,白狄人对重耳很好,白狄酋长将俘获的赤狄部落首领的女儿季隗送给重耳。两人患难相逢、相濡以沫,使流亡异国的重耳,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如今故乡的重耳川的淮宁河依然流淌着历史的烟尘无法掩埋的重耳在此避难十二年的故事。为此故乡的明月多了些许皎洁,故乡的土地多了些许厚重。故乡就是一个历史人物精神世界里最悲壮、最瑰丽的那道风景。
    
说到故乡,有时候就会满怀禅意。这源于我的故乡有着一座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和“全世界罕见的石窟”。钟山石窟的小名叫石宫寺,也叫万佛洞等。打小就在那里玩耍,在寺院前的秀延河里耍水、滑冰车,在寺院的院落里晒太阳纳凉。打小就心生敬畏,对寺院里供奉的成千上万个大大小小的石佛从不有丝毫的亵渎之意。
    
那座名叫钟山的大山,的确像一口倒扣的钟。山的外表黄土,内部为岩石。山脚下向南的面子上开了几个洞口,洞口里世界非凡,气象万千。源于东晋太和年间施工雕刻的钟山石窟,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十八窟,现仅发掘五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石窟经历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处及众多塔、寺院,占地360垧,僧人500。千余年的凿建中,钟山石窟被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衍生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其中有一个传说故事最为广播,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先人。相传,在距离钟山石窟以东十五华里的红石峁沟岔口,有一处石崖的中间开有一个圆洞。石崖下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宽阔的河床是一片平展的地,地上每年都会长满茂盛的草。一个寒冷冬季,给郝员外揽长工的拦羊娃娃海娃如同平日,每天赶着羊群到这里吃干草。有一天,他听见洞里每天传来叮叮当当凿刻的声音,并传来声音问到:拦羊娃娃,马兰花开了没?海娃感到十分奇怪,大冬天的草木全都干枯,哪里会有马兰花开?连续几天,海娃到这里拦羊,都会听到洞里面有人这样问。他就把这个事告诉了郝员外,郝员外给海娃说,明天去了,就回答说马兰花开了,看会怎么样。第二天,海娃再去这里拦羊,洞里面再次传出问话。海娃朝着洞口大声回道:马兰花开了!这时,洞口里飞出一群鸽子,河滩里开出一大片美丽的马兰花。这景致一下子惊呆了前后村子的人们,郝员外带着几个人举着火把钻进洞里看个究竟,从这里进去一直到安定的钟山石窟才有出口。洞长十五华里,洞里四壁全是石刻的佛像,特别是到了钟山内部,这里更是一番天地,一万多座大小石佛像有序排列,十分壮观。

我们现在看到石窟后壁上有一些没有完工的石佛像,那是因为拦羊娃娃回答得太早,破了天机。要是等到真正的马兰花开的时候再回答,那洞里的石佛像就能全部雕刻完工。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传说以外的神奇事儿,也给钟山石窟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最为神奇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钟山石窟东侧的石缝里奇迹般地生长出了一棵菩提树,不远处的墙角下,也奇迹般地生长出秦岭以南才能种植的杜仲树。这些树木在这石缝里却长得苍郁挺拔,生机盎然,令植物学家惊叹不已。在这里,这样的神奇故事自古以来就发生了很多。1989年的918日,凌晨2时,石窟内,巨型佛像——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和弟子阿南的佛像顶部掉下来一块3吨多重的石头,按理说刚好砸中过去世和弟子阿南这尊佛像上,但是这块石头神奇掉落在偏移了近一米距离的过道中间,这同样让物理学家无法解释。
    
故乡的神奇犹如一脉山河,绵延在秀延河两岸的数百里的苍茫之中。故乡就是每一个时代灵气相携、气势相衔的斑斓过渡色和使命感的坐标。
    
梁山好汉鲁智深,据专家考证是子长人。他出生在钟山石窟河对面一条沟里的王家沟。他名叫王小,自幼双亲早亡,没人照顾。他生性不畏强暴、嫉恶如仇、济危扶贫。他的性格典型地凸显了梁山好汉的急公好义的胸怀和替天行道的理想。 
   
王小算是野大的孩子吧。都七八岁了没穿过一件属于自己的衣服,全是村里人送来的长短不一的旧衣服。他能吃苦,今天给张家耕地去,明天给王家砍柴去。不要工钱也不要粮,只是混口饭吃。长到十来来岁的时候力大无穷,能把一扇磨盘抱起来举过头顶。一天,村里的一只羊被山上下来的狼叼走了,王小手操一根木棍大喊着追去,追了有五里路,那条狼实在是跑不动了,便扔下羊趴在地上喘着粗气。王小几棒子打死这条狼,扛着回到村里,把狼皮剥下送给村里的一个老人,让他做狼皮褥子。王小好抱打不平,看不惯官衙欺压百姓,当时的县衙在安定,距离王小家十来里路。一年衙门里的人征收杂税的时候,王小村里的一家人实在交不出来,被衙门的人打得鼻青脸肿还不饶,最后拉走了村人家的一头不到五十斤的猪。王小看的眼急,大吼一身扑上去,提起那个拉猪的人,便扔到沟里摔死了。知道犯了大罪的王小一溜烟从对面的山峁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县衙里召集来几百人围住大山找了几天都没找见。其实王小当天从山峁上翻过去,一转身就顺着沟底悄悄潜伏到河对面的钟山石窟。他爬上山头只是给县衙虚晃一枪,专门扰乱他们追捕的线路。来到钟山石窟后,在方丈的帮助下,他在一个石窟内藏了十多天,才乘着夜色离开安定,从此走上了通往水泊梁山的路。据传,鲁智深在五台山出家之后上了梁山,曾三次回到子长,居住在钟山石窟。有一次是带着武松回来,灭除了秀延河伤人的蛟龙,并为安定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沿着沧桑的岁月一路走来,时光在子长这片大地上倾洒下太多的神奇和传说。当我的故乡犹如一面镜子,收尽人间荒芜繁华之时,这里的天空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一面更大的镜子,收尽子长往昔,典藏了每一段每一个流转着子长血脉和子长风骨的前生今世。

我的故乡有一个人,他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开创了陕北根据地。他38岁的生命历程里充满了热血、写满了传奇。他的生让这一片土地热血沸腾,他的死让这里的苍生无数遍默念。毛泽东曾三次亲笔为他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为他的墓题写了碑文,这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仅有的2次为亡者题词和撰写碑文中,一次是为他的母亲,另外一次就是为这个人。他就是让整个陕北永远铭记的老谢总指挥——谢子长将军。子长被称为“将军县”,在十位将军中,谢子长排行老大。这个老大不仅仅在子长,乃至整个西北革命根据地也非他莫属。他亲自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革命根据地。而西北革命根据地就是由这两块根据地组成。他对中央红军落脚瓦窑堡,定都瓦窑堡,以及对整个中国革命的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193511月7,故乡瓦窑堡天寒地冻,一场大雪刚过,这里的山川河流银装素裹。一支操着外地口音、衣着褴褛,甚至在大冬天穿着草鞋和赤着脚丫子的部队来到瓦窑堡。瓦窑堡是温暖的、博大的。这支由8万多红军战士组成的长征部队历经千险万阻最终剩下3万多的红军战士终于来到了瓦窑堡。热情的瓦窑堡自古以来为了寻求光明和自由曾前赴后继,薪火相传。

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后,政府积极组织号召全县人民全力支持,于是从南川到东川,从三岔到二寺,从子长的每一个地方迅速掀起了支持中央红军的热潮。我的奶奶及全县妇女正在不舍昼夜地赶做布鞋,至今在纪念馆保存着中央红军给瓦窑堡人打下的借粮、借布、借牲口的欠条。

121725日,中共中央刚刚落脚瓦窑堡,就在瓦窑堡的下河滩的田家院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这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因为会议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主张把中华民族的一切爱国的革命力量团结起来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瓦窑堡便成为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西北军委(中央军委前身)的所在地。虽然党中央在这里定都居住半年之久,但是这块土地不容忽视的革命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之前任何一个地方所无法取代的最高地位。毛泽东在离开陕北的时候说:没有陕北我们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而这两点就在瓦窑堡。瓦窑堡被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和红军主力东征抗日的出发点。

故乡的胸襟如此博大,接纳和哺育了中国革命。这片土地上伴随着数千名子长儿女的牺牲,中央红军站稳了脚跟,革命力量取得了历史性地发展壮大。我的故乡便在陕北辽阔的苍茫之中,彰显出子长人特有的刚烈和舍生求义的民风,在极度困难的求生环境中,把最好的小米和最好的布匹献给了中国革命。有多少壮士倒下,就有多少白云朵朵,就有多少不朽的灵魂被安放在这里。

当舌尖上的中国为每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嚼出浓浓的乡愁,故乡丰富的民间风味小吃可以让整个中国馋口。最有名的当属子长煎饼,犹如蝉翼一样薄而透明的煎饼皮和金黄劲道的豆腐干,以及直接用凉水制作的凉汤,就是一道降温解暑的佳肴。几乎与煎饼齐名的绿豆凉粉,也是子长十分人爱吃的小吃。它是用绿豆的淀粉做的,其色如淡绿之玉,质地似绸缎,口感滑润,确有解暑养胃之功效。故乡人爱吃煎饼和绿豆凉粉,一年四季天天如此。炎日下吃,内聚清凉消暑祛燥。大雪中吃,满腹酸辣聚气抵寒。煎饼凉粉虽不是正餐荤菜,但是一年四季里,故乡人天天在吃,吃的就是苍茫大地上的刚烈智慧,吃的就是寒来暑往中的五味杂陈。子长人的满身就一代代由内及外地在这五谷杂粮的精华中滋养着。养出了豪爽和仗义,养出了勇敢和智慧。

由于土壤气候等原因,在子长种植荞麦、红枣、糯米的产量不是很高,因此故乡的土地上主要种植黑豆和洋芋。但是有着智慧的故乡人即使在穷困的年代里,却能粗粮细作,做出花样、做出好口味。于是就从其它地方买来荞麦、红枣、糯米、绿豆等粗粮,作出煎饼、凉粉、枣糕、灌肠、碗坨、漏鱼。据不完全统计,每天仅从子长四路口要被带出去的煎饼凉粉达五万元,子长境内每天销售的煎饼凉粉达十万元左右。而这些煎饼凉粉都是一小碗一小碗卖出去的,作为几元钱一小碗的零售产品,能在一天之内创造这么一个销售数据,不算是奇迹,也是罕见。

一个曾饱受漫长苦难蹂躏的群体,和一片曾被自然灾害无数次侵袭的土地,必将在她的时光中用一种源自于精神领域的感慨和无奈,来表达外表沉默而内心倔强的感受。在信天游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的时候,子长人感觉到信天游远不能满足发泄自己的情感,于是唢呐和道情在故乡人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出现。

就像子长人把外地人的荞麦和绿豆买来精做成好吃的煎饼凉粉。唢呐源自于外域,流传到子长后,子长人依照外域唢呐的样子发明制造了更适合于自己吹奏和表达音乐的唢呐,一直沿用到现在。而子长道情是土生土长的一种舞台艺术。没有大戏的奢侈铺张,也不是江南小调的哀怨惆怅。这是一种可以在田间地头无需装扮就能演出一出人间烟火剧,也可以登上舞台,面对一大片黑压压的观众演出一场人生哲思剧。子长道情所反映的每一部剧情,都是发生在身边的琐事之事,这些小事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就是子长人千百年来能随时读到的人生哲学。

最后,唢呐和道情传到陕北的邻县。外县人再怎么吹唢呐唱道情,总好像是被什么压抑着,或者排挤着。吹不出子长唢呐酣畅淋漓的豪气,也唱不出子长道情的委婉细腻。

如果找一个汉字,或者一个词语来形容故乡的人。我想“闹”字较为合适。在故乡,一群仁人志士投身革命叫“闹红”,亲朋好友在一起要“闹一瓶”,增加过年喜庆气氛要“闹秧歌”,遇到不平要拔刀相助时说“闹一闹”,集体上访叫“闹事走”,没钱花了,要出去挣钱说“闹钱走”,婴儿满月叫“闹满月”,一群人齐心协力干一件事说“闹腾起来”,战争年代遇到敌人会狠狠地说“闹死你”等等。一个“闹”字准确地凸显出子长人性格中不甘寂寞、敢于担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基因。宋代子长人、大教育家胡瑗在江南闹破顽固势力、大力改革教学体制,堪称宋学先驱,明朝子长人薛文周冒死上谏、弹劾魏忠贤闹朝野,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谢子长闹革命,九位将军闹世事,世世代代子长人闹天闹地闹出一片新天地……

故乡就是这片大地上耸立的每一座刚烈的大山和千转百回的那一条秀延河,每一个神奇的故事和每一段温暖的时光,以及每一个鲜活的面容都是这人文情怀中掷地有声的文化符号。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航天四院举办“中国梦 航天情”职工诗歌散文作品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