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过:“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如同培根的物质内涵“在相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又“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一样,
曾经立足齐鲁大地旗帜一般的孔、孟都仍只用“仁者爱人”,或“仁者人也”来说明仁政。这是不科学的。那么,升华为政治范畴的仁的基本含义究竟应是什么?回答是“爱民”。爱人”与“爱民”虽一字之差,但真正搞清楚却是孔、孟以后的事。后来,中国的封建皇帝几乎都将“爱民如子”当作口头禅,事实上,就是在向人民表白:他们所实行的是孔、孟的仁政。不过,在《论语》中,孔子确有将“爱人”转化为“爱民”的倾向,如《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便是《泱泱齐风》存在的基本意义。
芳草萋萋,秋虫唧唧,天高云淡,心舒意适。正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憨仲老师高昂着智慧的头颅,怀揣着理想的信念,伟岸的立足古齐大地,俯瞰脚下凡尘俗事,他看到了写作的切入点,他苦行僧一般,历尽千辛,尝遍万难,怀着一颗或怜悯有加、或悲愤满怀,或激动万分,或直言不讳的情结、……. 60余个故事,或正史清俾、或野史探访,或民间故事,或坊间传说,追古抚今,拷问历史,憨仲老师看到的是治国的前尘往事、治德的是非曲直和治学的严谨求实。他在用一支秃笔信誓旦旦、耿耿于怀地诠释齐国大地3000年治国的前朝往事的是是非非和曲曲直直,其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睿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豁达,“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都春风化雨般的顺着刀光剑影的暗河扑面而来,在血与火的涅槃升华中,在成与败的轮回变迁中、在生与死的较量厮杀中、教化我们“历史的发展必须要顺从历史发展的规律、迎合民众苍生的意愿,才能得而久之,顺而厚之,弥坚弥久,弥久弥坚。”间或,憨仲老师又意气风发和扪心自问般把读者带入到治德的深邃拷问中,沿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如履薄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伦本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掩卷太息,要把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引领到我们泱泱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中间,和风细雨般地指导和牵引我们要与人为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憨仲老师的文章中间,还通过亲自采风,涉猎和记录了部分关于治学的文字,诸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求知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知论……这些虽世人皆知的言辞,与憨仲老师呕心沥血采风而结的故事,洋洋洒洒,铺排开来,更能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地让我们耳目一新,豁然开朗。
一般意义上讲,作家应该信奉这样的条律:我们绝不自吹自擂,可我们也绝不妄自菲薄。憨仲老师的写作,为我们指出了正确写作的方式——用脚去丈量,用脑去思索,用心去创作。诚然,读《泱泱齐风》,我们有这样一个定式的理解:憨仲老师的写作,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独树一帜,而是为了救赎、挽留、缅怀那一段荡气回肠、至今还浩气长存、大气磅礴的历史画卷。当然,憨仲老师不是文史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憨仲老师只是一个作家,一位饱含哲思的、一位充满激情的高尚的作家。他用拷问的方式俯瞰古齐大地,他用史学家的不折不扣,打量齐国文化,他用考古学家的不屈不挠审视齐鲁大地上的每一次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他更用文学家的焦虑和担忧放眼齐鲁大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辽阔无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文学盛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憨仲老师的创作为我们及时地提出了3点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第一,作家写作必须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第二,作家的写作必须是旗帜鲜明地弘扬正能量,借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教化子侄后辈;第三,作家的写作必须心存良知、脚踏实地地走进民间,才能挖掘出读者喜爱的题材。
读罢《泱泱齐风》,我想说,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也是读了《泱泱齐风》,我还想说,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在此,很惭愧,我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在这里我要说,说说憨仲老师——真正的高手不是位置高,心气高,而是境界高。高手开放而不失法度,沉稳而不至刻板。——憨仲老师能够巧妙地将历史、人文、传说、故事等融为一炉,新颖地营造出一出出今古结合的文学场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能完全、持久、彻底地控制情绪,又能完全、持久、彻底地释放情绪。高手的特长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华处见风骨,于无形处胜对手,于无为处显峥嵘。高手是技术高超的人,更是境界高远的人,是与人为善的人,是甘于寂寞的人,是淡泊宁静的人,是内心丰瞻的人。
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或事件,或与之有关的叙事,都是社会环境与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我们可以将这些人物、事件与相关叙事,都当作是一种文本。文本或表征产生于特定社会情景脉络中,一旦文本产生的话,社会情景脉络也会因其相应文本而得以显现或强化。我们所称的历史事实,也便是历史本源与创作者心灵撞击的过程和结果。当然,历史上的齐国文化,包括秦汉时期的形成过程、明朝的再兴等等,某种意义上讲,皆是一种“编造传统”。当然,“编造”也一定是基于事实的。如果没有事实,也绝对不会传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每个时期政治需要,这种基本事实经历了扩大、或是一般化的过程。可是,当历史的长卷驶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一些御用文人摧眉折腰着为政治需要挖空心思着不顾历史事实、不循事物规律地大肆炮制御用文章,为某些政客搽脂抹粉的时候,憨仲老师却固执、甚至顽固地非要用身体和眼睛丈量着一片掩埋在历史风尘中的事实,高昂地站在废墟与残垣中间,用非要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的文字,呜呜咽咽、如诉如醉般地去追忆那渐行渐远的意气风发和豪情万丈,去唤醒那沉积厚实却又临近作古的千年遗风和万古流长。
山东莒县有一个“四最好听”的民谚说:“大闺女的笑,画眉叫,夜弹的琵琶二黄调。”——憨仲老师沿着3000年的齐鲁文化航标,坐拥了“姜尚、孔子、孟子、孙武、齐桓公、管仲、晏婴、齐威王、孙膑、扁鹊、田单、司马穰苴”等几十位华夏名人遗留的厚实财富,并意志坚定而朝气蓬勃的循着他们不古的足迹,立足齐鲁大地不顾一切地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时代的眼光一一加以审查、批判和研究,并结合社会现实的运动加以创新,演绎和勾勒出一幅幅荡气回肠、气定神闲的厚重画卷,呈现出来,实为齐鲁幸事。
云端里听风,高处不胜寒。憨仲老师却一路铿锵,一路拷问,一路思索,一路收获,便是这《泱泱齐风》的集结。是为贺!
这篇文章好看吗?
是 否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