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史飞翔:莫谓书生空议论—谨以此文纪念“九一八”

理事史飞翔:莫谓书生空议论—谨以此文纪念“九一八”

2013-10-09 13:36:42    122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傅斯年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又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坚定支持者。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傅斯年就在与胡适、丁文江、蒋廷黻等人创办的《独立评论》上发表时论,提醒国人警惕日本。1931年5月,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傅斯年极不赞同。这时,胡适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保全华北的重要》一文,认为政府暂时无力收复失地,赞成华北停战。傅斯年闻后勃然大怒,坚决要求退出《独立评论》。傅斯年对胡适向来尊重,执弟子礼甚恭,但这次态度却非常坚决,弄得胡适非常伤感,下不了台。
    1935年10月,北平部分文人感于日本对华北的军事威胁,发起设北平为“文化城”,即中立区。傅斯年拒绝参加。1935年,日本特务土肥原到北平推动华北自治运动。河北省主席宋哲元的幕僚萧振瀛出面邀请北京学界传达意见。会上,傅斯年对萧振瀛大加申斥。不仅如此,他还力劝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希望不要制造分裂的契机。是年9月,傅斯年为尚未出生的儿子取名“仁轨”,而不用“乐”字排行,借此怀念在朝鲜对日本打歼灭战的唐代大将刘仁轨,并表达自己的抗日心志。
    “九一八”事变后,针对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言论,傅斯年于1931年10月出版了《东北史纲》一书,从历史角度详细叙述了东北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史实,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价值观。此书后由李济翻译成英文,送交国际联盟。这之后,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明确指出,东北三省“为中国之一部,此为中国及各国公认之事实”。《东北史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到1945年日本投降,傅斯年仅在《大公报》《独立评论》《今日评论》等报刊发表的有分量的抗日文章就达十余篇,这还不算那些饱含爱国激情的各种时论。在《日寇与热河平津》一文中,傅斯年愤怒地写道:“今日北方大局,对倭只有一条路,即一切都无顾忌,人人当求必死。”“中国人之力量在三四万万农民的潜力,而不在大城市的统治者及领袖。中国的命运在死里求生,不在贪生而就死。历史告诉我们,中华不是一个可以灭亡的民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傅斯年又于1939年连续发表《地利与胜利》《抗战两年之回顾》等两篇具有浓厚军事理论色彩的文章,从当时敌我双方的战略入手,详细分析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满怀信心地鼓励国人“我们一天天地上升,日本一天天地下降”“大光明的前途正在不远”。
    1945年8月15日夜,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四川李庄,傅斯年欣喜若狂。他当即买了一瓶酒,走上街,边走边喝。在欢庆游行的队伍中,傅斯年扭动着肥胖的身躯,拿着一根手杖,上头挑着帽子,大喊大叫。结果帽子飞了、棍子掉了,整个人也累得瘫了过去。此后,傅斯年代胡适先期接管北大。对于那些在北大沦陷时曾出任伪职的职员,傅斯年一概开除,并一再声称“汉贼不两立”。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这是傅斯年在抗战最困难时期,为表示自己誓死抗日、全力报国而写下的诗句。如今这满含爱国情怀的诗句依然激荡人心。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理事和军校: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