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毅力,有耐心,搞创作,尤其贵在坚持。我是屡挫屡勇的人,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都不影响我的追求。”——冯积岐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宗教,那冯积岐无疑是朝圣路上最虔诚的信徒。
三十年前,岐山县青年农民冯积岐,决定拿起笔写出心中的故事,从此之后,不论寒来暑往,不分白日黑夜,不管荆棘遍地,冯积岐的生活只剩下一支笔和一方书桌。
三十年来,已成为专业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的冯积岐,出版长篇小说8部,中短篇小说250篇,散文集5部,并收获了“陕西短篇王”的美誉,但对于写作,他仍如勤奋的老黄牛。
从农民到“陕西短篇王”,跨过去只有一步,但背后付出的汗水与艰辛却鲜有人知。回顾过去,辛酸经历已化为创作的养料,取得荣誉只是转瞬即逝的光环,冯积岐仍然是文学路上初衷不改的朝圣者。
让我们一起倾听冯积岐的故事。
文学路上的苦行僧
有读者说,读冯积岐的文章要端正的坐着。这不仅因为冯积岐的作品总是深刻剖析人性,还因为他面对写作的态度,如同一个苦行僧一样,不舍昼夜,永不停息。
上小学时,冯积岐就非常喜欢读书,晚上经常点着煤油灯读书到深夜,但凡是能力范围可以找到的书,冯积岐都读了遍。回家务农后,在繁重的农活之余,读一本好书是冯积岐最奢侈的享受。为了看书,他经常省吃俭用,走几十公里路,只为能去县城买一本书。大量的阅读,以及对困境中生活的深刻感受,一种创作冲动从冯积岐心里喷薄而出,并且一发不可收拾。1982年秋,正在地里掰包谷的冯积岐,遇到了下乡组稿的《延河》编辑徐岳,冯积岐羞赧地拿出了自己的三篇短篇小说,徐岳惊讶于这个农村青年的才气,选了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捞桶》,不久后这篇改名后为《续绳》的小说刊发在《延河》杂志。
《续绳》的发表给了冯积岐极大鼓励,他对待写作更勤奋了。在被招到当时的北郭乡广播站时,他白天忙工作,晚上熬夜创作,经常会写到忘我境界,忘了吃饭,忘了时间,直到实在写不动才停笔。有一次,冯积岐写作写到凌晨四时多,肚子饿得实在难受,就去食堂敲门,敲了半天没人开门,他才想起灶夫放假回家了。当时正下着雨,但饿得睡不着,冯积岐干脆走了三里多地回家,从睡梦中醒来的妻子吓了一跳,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从此以后,冯积岐经常在办公室放一块馒头,写到饿了,就吃点干馍,喝点开水。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生活有多么残酷,冯积岐对待文学的虔诚态度永远一如既往。冯积岐说:“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毅力,有耐心,搞创作,尤其贵在坚持。我是屡挫屡勇的人,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化,都不影响我的追求。”
“写作是我的癌症,只有死亡能止住它”
冯积岐经常把自己从书桌前写到病床上,病情稍有好转,又回到书桌前。但冯积岐身上有两种病却永远无法根治,这就是读书和写作。冯积岐说,爱好是他喜欢文学艺术是主要原因,这种爱似乎是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根治。如海明威所说:“一旦写作成为你的主要毛病和极大快乐,只有死亡才能止住它。”
处女作发表后,冯积岐经历了一个困顿期,一封封投稿信石沉大海。直到《舅舅外甥》、《曾经失明过的唢呐王三》的发表,冯积岐的名字才再一次引起诸多关注。不久后,他被省作协特招为《延河》编辑,冯积岐也是我省作家中唯一一位,以农民身份直接进入省作协的。到省作协后,创作的环境明显好转,但走出农村,融入城市生活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八年时间内,冯积岐只是临时工身份,享受不到体制内的一些待遇,自尊心常常受到挫折,而且他在城市是孤身一人,妻子家人都在农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要还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冯积岐仍然坚持创作,每年都有不少作品刊发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后来,冯积岐的身份问题终于解决,待遇提高了,但是他的创作状态从未受过影响。冯积岐说:“即使我当一辈子农民,也会一辈子写作的。”
从1982年拿起笔,冯积岐走上文学之路整整三十载。除了短篇小说的成就外,长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逃离》、《村子》、《沉默的季节》、《挂职日记》等作品收获一片好评。特别是《村子》,被凤凰网连载两个多月,点击量超过四千万人次。这30年,对冯积岐来说,是一个丰收,但冯积岐却认为,他距离文学那座高峰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永远不能懈怠。
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村人
在西安大都市生活二十余年,但冯积岐始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村人,仍然保留着农村人的朴实、善良。多年来,他从未进过酒吧、去过歌厅,甚至不知道去什么商店买什么东西,他觉得城市就是一个大村子,依旧保持着农民的生活习惯。
冯积岐的小说中,大多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凤山县松岭村的地方,故事的主人公也多是从松陵村走出来的“文化人”或“地主娃”。这个松陵村虽然是“小说意义上的空间”,是虚构的,但却渗透了不少家乡的影子,村口那棵高大无比的白皮松树,松涛阵阵的哄鸣,无不来自于冯积岐记忆深处。而小说中的主人公达诺、山子,他们的经历也都有作家经历的痕迹,小说中的农民祝永达、田光荣、马长义,也有着西府农民的脾性。冯积岐说,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应该在自家的土地上掘金,所以他小说中的故事都来自他的经历和生活,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虚构的,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又完全不同,所以无法对号入座。
时下,对很多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象,冯积岐坦诚道,他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甚至认为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有改编的价值。但他又觉得,作家是用文字说话的,写出好的文字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一篇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没有获得过一次国内外大奖,但冯积岐经常用索尔仁尼琴、布加尔科夫、帕斯捷尔纳等经历曲折、最终成功的作家鼓励自己,他坚信自己文字是有存在价值的,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但面对时下文坛一些浮躁之风,冯积岐也倍感忧伤,对喜欢文学的年轻人,他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你当农民当干部当作家,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首先把人做好,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培养你的‘士’的品质,才能把文章写好。不然,急功近利,势利浮躁,不择手段,混迹于文坛,是混不出名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