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刘章建:陕西梦——冷风里的小摊

理事刘章建:陕西梦——冷风里的小摊

2013-06-24 10:24:31    133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农历2009年的腊月初三,正是一九二九冻破石头的数九寒天。在这个一年最冷的时令里,陕南小县城洋县,依然是那幅处事不惊的老模样,外界的骚动是不会干扰这小县城的宁静的,城里的小人物们讲究的是衣食住行改善和柴米油盐实惠。忙忙碌碌,从从容容,这就是生活,重复而又新鲜。唯一不同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每一天所经历的细枝末节却又不尽相同。这也合乎逻辑,一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u=2359437908,473808924&fm=23&gp=0.jpg

 假定这小小的四通八达的县城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树林的话,我要描述的这个街道的十字路口,就应该是一棵树的四周,农历2009年的腊月初三清早八点,在这个我用眼睛刚刚截取的全新的街面上,偶然而又必然地散落着早起的人们。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让我在人生的历程上略微停留片刻,去记下这些普通人的快乐,借以纠正和审视自己。

 这条街道的十字路口左手依然如常地停放着几十辆三轮机动车和三轮脚力车。车子的主人千篇一律地穿戴臃肿,头戴棉帽和耳套,抽着劣质的纸烟在冷风里闲谈着。在这些等待拉活的车夫们同侧的另一边一溜儿排开了十几辆小卧车,是在布置婚车吧:三五个女子拿着彩带气球和鲜花正往车上捆扎,一个胖胖的小伙子咋咋呼呼地指挥卧车司机倒车。胡茬上挂着露珠的几个车夫对对面的小卧车和正在布置的婚车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嘴里缠夹不清地嘟嘟囔囔,冷眼踅摸着这边布置婚车的进展,嘴里甚至日骂连天、连荤带素地预测新人的模样和婚礼的排场。

 十字路口对过,是一个小到只有一辆手推车大小的小摊。小摊前一对老夫妻,依然安静地忙碌着,间或瞄一眼对面的热闹,仿佛与世隔绝一般。生意虽然还没有上来,准备工作却是非常必要的。

 小摊子是陕南惯常的现做现卖。一个手推车,一边设置一个面案,一边设置了个汽油桶做的炉子,两者之间的前段,是一个牢固的圆环,很突兀的样子。面案是工作台,前端是一大团揉好性好的面,面上放了一个乌黑油滑约莫5公分、两米见方的木杠子,后端摆放了一把切刀、一把擀杖,空出的二尺见方自然是制作的用武之地。炉子叫做,是加工成品的——底下是一个火炉,中间设置一个厚厚的平底大铁锅,锅上面再安置一个由铁丝牵引并能够灵活移动的火盆,上下两面火,不停烘烤,三两分钟,产品出炉,热乎乎、香喷喷、即时食用。

 这是一种陕南地区常见的面食——炕炕馍。炕炕馍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先是揉面。将面和好,放在面案上,取出木杠一端套在圆环上,人骑在木杠的另一端,把和好的面放在木杠下面来来回回压,以增加面的柔性和筋丝,直到面不硬不软、韧性十足。

 再是做馍。拿切刀顺长切下一条面,搓成长条,一手拿面条,一手掌心摊开握住面端,掌握面的多少,顺手一掐,出落成一个小面团,高高扬起手,梆的一声,摔在案板上。如是,连续五六次,案板上就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几个小面团。这是面坯。用擀杖依次把面坯擀成长条,抹上芝麻、核桃粉。再把它卷成一卷,再按成面饼,用擀杖擀成圆形,再抹一次芝麻、核桃粉。这样,一个炕炕馍基本上就做成了。接下来,把做好的馍放在鏊里,烤,翻转、再烤、再翻转,炕炕馍就成功出炉了。

 这对叫不出姓名的老夫妻,相互间配合着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打馍、烤馍,怡然自得、独享其乐的样子。让我看得入迷,忍不住走上去和他们攀谈,看他们表演般地做馍。那俩人虽是一家,做起馍来,却是方法各异。那位老大姐看似柔柔弱弱,出手却掷地有声,面团摔的梆梆响,擀杖擀的忽橹转,直到馍馍全部做好,才气定神闲地端上杯子,优雅的喝一口茶水,那架势、那姿态,好似舞台上风风火火的表演;老汉却似温柔了许多,没有过大的动作,每一个工序都慢腾腾地有条不紊。做好一锅炕炕馍,老汉就叫:哎哎,我的吃不饱呢?我的吃不饱呢?并两手在衣服的四处乱摸。老妇人就笑:吃不饱有啥好吃的?呵呵。话虽这样说,她却顺从地从兜里掏出香烟和火柴递过去。两下里,两个人相互配合着,撑开一个小小的炕炕馍摊子,笑迎来来往往的食客。

 我一边在小摊前烤火,一边看他们和前来买馍的客人闲聊,有一搭没一搭地听到他们的情况:那老夫妻是小城几十年的打炕炕馍的师傅了。解放初就一直跟着祖上摆摊、做生意,算是这小城的老手艺人了。今年,这位老大姐因病去西安住院手术,花费一大堆。回来后,老汉在家陪护三个月,直到远在外地求学的孩子打电话要钱,他们才猛然想起来又该支摊子了。

 老两口的人缘好,来来往往的路人和食客,他们都熟悉,他们能准确地叫出身边路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玩笑着打趣、问好。加之炕炕馍做的确实不错,半尺见方的一个炕炕馍,只收1元钱,又实惠又好吃。看他们平静的配合着收钱、递馍,我问他们,这一会儿,卖出的差不多近100个了吧?老妇人了一声,点点头,很自足的样子。老汉却肯定地说,不到,做都没有做出一百个呢。我看他话虽这样说,嘴角却掩饰不住得意和满足。我粗略计算一下,我和他们攀谈的差不多1小时之间,一锅6个,5分钟一锅,一小时12锅,他们约莫卖出了六七十个炕炕馍。看他们老夫妻俩相濡以沫支撑小摊,嘻嘻笑笑背后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供孩子上学的艰辛,却能在百般磨难中相互爱护,坚强而快乐的生活。我只默默地在心里为他们加油,连他们的姓名都没有问,可是,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处于社会底层而不怨天尤人,他们生活艰辛而不放弃希望,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坚实的基础、最朴实的希望,我感谢他们给了我2009年农历腊月初三日早上这冰冷中的暖和和逆境中奋勇的力量。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理事姚展雄:从“抱散斋”到“印心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