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席卫尚科:浓浓故乡情

副主席卫尚科:浓浓故乡情

2013-03-04 11:04:08    157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每到年关,总要带着妻子儿女回趟老家。在上坟烧纸、祭奠逝去的父母、先祖的同时,也可感悟和体会那浓浓的乡情。

起初,条件不好,回家搭顺车或步行;后来,改为骑自行车;再后来,坐汽车。回家前,免不了做一番准备。除了上坟必备的吃喝、香纸外,还要精心给亲戚乡亲带点礼物,有时,妻子还会收拾一些不穿的衣服送人。
现在乡村通了柏油路,回家的时间也就大大缩短了。从延安出发,过了延长,沿川道东行几十公里,开始上原,再走十多公里就是我们的村庄。
车子行进在不很辽阔的残原上,仿佛眼界开阔了许多、也亮堂了许多,空气也清新了许多。那熟悉的山野、熟悉的村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的亲切。这时,我和同样在故乡长大的妻子常常会给儿女们讲述家乡过去的人、过去的事。突然,一只或一群山野鸡出现在田地里,会打断我们的兴致。偶尔,遇上邻村的老乡,会停下车来问候一声。

临近老家了,一切显得就更加亲切了。曾经随大人们耕种过的山山梁梁全被树木和荒草覆盖,当年我们砍过柴火的山塌沟洼草木也很繁茂。如果是夏秋季节,那种葱茏,那种碧绿,那种五颜六色,很是迷人。这种景致全都得归功于退耕还林的好政策。

我们的村庄很小。当年,仅有的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乡亲,全部散落居住在残原几个圪崂的土窑洞里。全村均为同姓,都是一个祖宗,辈分不乱,长幼分明。记忆中,这个小山村是那么的红火、温馨、和睦。现在,柏油马路通到了村口,不很宽敞的坪上,几乎家家都箍了整齐的石窑、砖窑,家乡的自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同全国农村一样,村里居住的人却越来越少,常住人口不足二十,且均为中老年,青壮年和小孩大多进城务工和上学了。只有逢年过节,许多会拖儿带女回家同留守老人一起过年。由于人少且没有青年、小孩,村庄失去了记忆中的生机和活力,显得很寂静、很安逸。
我家弟兄五个,老少几十口,只有二哥二嫂坚守在村里。二哥家便成了接待站,他们老两口就是接待员。前些年,他们身体好,回到家总要张罗着为我们做饭。每当盘腿坐在土炕上,吃着用祖上传下来的木床子压的饸劳,或干锅烙饼,啦着家常,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

小时候的邻居、远门四嫂也独自留守在家。她的儿子与我同岁,是我小时候稀有的玩伴之一,关系处的也好。至今我还记得,四嫂做了好吃的,总要给我送一碗,其中情谊终生难忘。每次回家,只要有空,总要看看她。这天,我和儿子带了礼物,下了儿时走过无数次的窑坡,推开虚掩的大门,走进熟悉的老院子。也许是听到了门外的动静,刚到门口,年近九十的老嫂子迎了出来。她抬起头看了看,一下就叫出了我的乳名。窑洞里的摆设和四十多年前几乎没什么两样,虽说老人家这么大年龄了,屋子收拾得干净利索。老嫂子,一边和我们啦家常,一边还拿出麻花给我们吃。多年前,我好长时间没回老家,有一天,四嫂听说我回来了,特意给我拿来几颗金黄的老梨。

从她家出来,我们又去看了几户乡亲。叔伯嫂子是名老党员,农业社时期,是村里的妇女队长,为集体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前几年,叔伯哥突发疾病去世,许多时候也是独自在家留守。我问她生活过得怎么样?她随口说,“好的哩,不但自己还能做点农活,而且公家还给了低保,现在政策好。”我笑着想,还是老党员境界高!
看完乡亲,在二哥、二嫂陪伴下上了坟、烧了纸,了却了一年的心愿。

要返程了,和往常一样,村里仅有的老少几乎都围了过来,争抢着送我土产品。装箱的、提袋的,红薯、苹果、萝卜、花椒粉、辣椒面应有尽有,甚至有鸡有肉。邻居四嫂也赶来了,框里提了半框胡萝卜,说她刚从萝卜窖里挖的,别嫌弃。年纪这么大的老人,这么冷的天,还专门给我挖萝卜,实在令人过意不去。面对这份情谊,一切解释都没用。为了领受他们的盛情,我们总是象征性地拿每家一点。我们说,家里人少吃不了。他们说,吃不了,拿回去送人。我们说,车里装不下。他们说试试看。每次,都要看着车里实在装不下了才放我们走。

返程的路上,我和妻子说,实话讲这些东西咱们也不缺,也值不了多少钱,但乡亲们那份浓浓的情是淳朴的、真挚的、深厚的,是用金钱难以买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和珍藏这份浓浓的乡情。
 
本文写于2013年正月初一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理事刘章建:是啥阻碍了“正能量”的积极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