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章建
受国际金融次贷危机风暴影响,随着外企纷纷“退潮”,在外企才当了不到一年白领的硕士生杨洋失业了。
高材生杨洋情急之下四处求职,没想到四处碰壁。受不了北上广一次次求职的低薪待遇,小杨一生气跑回老家汉中,当起了宅男。
小杨的老家位于汉中周边农村,父母都是菜农。父亲老杨生得小身板小个头小鼻子小眼的,标准的农民像。老杨整日靠营务蔬菜生活,是远近闻名的务菜把式。他每日里起早贪黑,勤谨劳作,精于经营,种菜懂墒情,讲科学,菜品一等一;卖菜看行情,善应变,出售反应快。村里人都夸老杨是菜虫——成精了。就这样日积月累,老杨靠营务蔬菜,不仅供出了硕士生,还最先盖起了楼房,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眼看着幸福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谁知道心尖尖儿子杨洋遭遇失业。唉,那么高的学问,怎么就找不到工作呢?精明人老杨紧锁眉头,心里泛起了嘀咕。
硕士生杨洋整日在家对着老杨夫妇生闷气:
“我堂堂名牌硕士生,难道一月才值2000块?还不及在外企的一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子偏不低头,我就不信没有伯乐!”
精瘦精瘦的老杨面对着人高马大的小杨整日整日的牢骚话,眯起眼,远远地望着门前源源不断的河流,没吭声。
一天,两天,整整一周。老杨除了务菜、卖菜,就是听儿子唠叨。小杨忿忿不平地诉了七天苦,老杨默默无言地听了一周。终于,老杨紧锁的眉头张开了,嘴角挂上了笑。
隔天一早,天麻麻亮。精神矍铄的老杨山响般地拍醒小杨:
“娃子,起来,跟老子上街卖菜去。”不由分说拽起小杨。
在家宅了一周的小杨不情愿陪老杨一起上街摆摊。
老杨的蔬菜往菜集一摆,颜色光鲜,个头又大,明显优于左邻右舍的蔬菜。小杨心里乐滋滋地想:准能卖个好价钱。老杨和往常一样,大老板似的支起小马扎,翘起二郎腿,美滋滋地抽着烟看满大街的风景。
有妇人上前指着菜问:“啥价?”老杨一仰脖子,高喉咙大嗓门:
“4块!”问的妇人嘟嘟囔囔地摇着头走了。
一个老太婆走过来,东看西看,欢喜得不得了,看够了一问价,还是依依不舍地蹒跚着走到旁边的菜摊。
时间过得飞快,城里人买菜、上班,赶的是时间。眼看快八点了,老杨的菜还是一棵没卖掉。
小杨倒是会察言观色地心里犯嘀咕:
“人家的菜不过才卖3块,咱家的菜再好,也不能一下子就高出1块钱吧?”
小杨疑惑地看着老杨,一脸茫然。
老杨不慌不忙哈哈一笑:“不怕,咱家的菜质量好,不怕没买家,好货不怕日三竿,早哩,不急不急。”
心里忐忑不安的小杨看见老杨稳坐钓鱼台胸有成竹的样子,才心虚地不吱声了。
眼看快9点,一个步履匆匆的男子站在老杨面前:
“老汉,菜啥价?”“一口价,4块!”老杨理直气壮声似铜钟。
“噢,老汉,时候也不早了,看你这菜还行,便宜点我‘一锅端’,咋样?”
老杨梗起脖子,斩钉截铁:“一分不少,我这菜今儿就这价,爱买不买!”
男人见怪不怪地讪笑着走远了。
眨眼功夫,日过三竿。老杨周围那些不起眼的菜摊差不多都卖完了,正在准备收摊走人了,老杨的菜还是有人问没人买,老杨呢,还是稳稳当当地抽着香烟看街景。
小杨第一回卖菜,眼巴巴地看着一大早水灵灵、油汪汪的蔬菜,现在变成了干巴巴、灰扑扑的蔫吧菜,心疼得不得了,索性噘起嘴,嘲弄老杨:
“都怪你,都怪你,不识时务,不看行情,误了这么好的菜!”
老杨盯住小杨,足足三秒钟,腾地跳起来,哈哈大笑:
“瓜娃,你也懂得行情?你也识得时务?把你个闷牛货!老家的菜场行情就是这,再鲜的菜也要进市场让买主挑挑拣拣,再好的货也要亮出来让买主拿走才算。走,不买了,拿回家喂牛。”
杨洋卖菜的第二天就背上行囊,踌躇满志地出门了。
老杨后来开心地对老婆说,老子卖了一辈子菜,次次风风光光把钱交给你,就这次把好菜变成了牛饲料,在你面前栽跟头了。
婆娘笑得吃了蜜一样:“都说你个老日怪成了菜虫了,卖个菜就把大学问的犟牛娃给拾掇了!哎,娃打电话说安顿下了,叫你放心哩。”
菜农老杨早就撅着沟子在菜地里务农开了。
2012,12,10
这篇文章好看吗?
是 否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