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色青青“灞上春”—读柳青先生的散文

柳色青青“灞上春”—读柳青先生的散文

2013-11-04 10:22:30    67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阎冬

在西安东郊有个千年古镇叫灞桥。灞桥之所以能长时间驰名中外,是因为有一排排古老的柳树和“灞柳风雪”的关中美景。人在灞桥,感觉每年的春天是从灞上柳树吐绿的时候开始的。这个春天,虽然比传统意义上迎春花报春的那个春天要晚一些时间,但这个“碧玉妆成一树高”的春天显得更丰满、更绚丽、更成熟、更富有诗情画意!
    上个星期天,在灞河湿地公园游玩时,看到沿岸婆娑的柳枝,突然想到了柳青和他的散文,就有了这个题目:“柳色青青”点出了柳青先生的名字,“灞上春”正是他散文特征的写照。柳青先生长我十余岁,是我的师长、同事和文学知己。作为陕西新闻界的资深摄影记者,在大部分职业生涯里,他是靠一台小小的相机打天下并赢得同行的尊敬。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在职业生涯即将结束的暂短岁月,近乎痴迷地爱上了散文,并身体力行地像小学生一样,从一点一滴的咬文嚼字开始,从内心最真实、最原始、最细小的感情出发,一句句、一篇篇,写了改改了再写,厚积而薄发,用爱好和生命汇聚成今天这部十七万字的散文集。
    文如其人。说真话、办实事是柳青为人做事的风格,他的散文也是如此。柳青写散文是半道出家、后来居上,他没有门派、流派之分,他就是他,单打独奏,我行我素,思想不受羁绊,行笔恣意而放纵,没有做作,不会无病呻吟,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清清爽爽、自自然然的,却总是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和对生活、人生的大彻大悟。我们常说,散文的感染力在于它的主观性。散文总是侧重于诉说作者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印象、体验和感悟,这样便于最大程度地打开与读者交流的心灵窗口。我没有去过青藏高原,更不能像柳青先生那样在珠穆朗玛峰下与狼不期而遇,但我读了《珠峰下与狼同行》这篇散文,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峰那优美而独特的风光随着文字的行进在我脑海里像幻灯片一样翻滚,让我在愉快的阅读中体味到了珠峰下人与狼和谐相处的完美境界,品读出了人性和狼性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的较量和博弈。再例如《森林·竹笛·少女》中青春的萌动在纯洁少女面前安静得没有一点私心杂念的美丽,《猪的孤独》中动物带有野性的爱情故事以及作者对动物的同情所产生的情感纠结,《一只从唐朝来的兔子》中现实与历史在作者内心的呼应重叠所彰显的复杂意象,《鼠吻》中与可恶的老鼠不得不亲密接触后所留在记忆中不寒而栗的感受等等,都将散文的本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无定法,散文更是如此。初看柳青的散文,洋洋洒洒80篇,打鸟、蛙鸣,饥饿、挨打,母爱、乡情,挡车、听收音机、与老鼠接吻、与狼同行……似乎杂乱无章,包罗万象,无规律可循,让人觉得还有点儿江湖乱道的味道。其实,无规律才是大规律。近日重温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20年前为《美文》所写的发刊词。他当时提出的大散文的“写作”观念,到现在仍然是指导散文创造的“灵丹妙药”。用贾先生的话“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来审视柳青的散文,其“顺其自然”式的散文无疑还原了散文“月亮就是月亮”的“本来面目”,有一种“大散文”的气势。《老屋》是柳青写给故乡和母亲的散文,应该是这80篇中的佳作。我读《老屋》时,常
    常被作者隐藏在浓烈感情中的平静所屈服。作者是在母亲以90岁的高龄仙逝的时候再次回到故乡的老屋的。回到老屋,不是像往常一样探望母亲,与母亲团聚,而是与母亲做最后的告别。失去母亲,没有人不悲痛万分的,但作者没有把失去母亲的悲痛直接宣泄,而是选取了老屋这个能代表母亲一生伟大与荣耀、平凡与勤劳的载体来客观呈现,娓娓道来,在深沉叙述中藏有大义,在平静的回忆中凸现了母亲的伟大。
    近年来,《西安晚报》一直举办“报人散文大赛”征文活动,目的是
    为了“展示报人散文的成就”和“推动报人散文的创作”。在我们报界,有一个很好的优良传统,无论是做记者还是做编辑,老一代报人都不忘坚持从事文学创作,像贾平凹、叶广岑、徐剑铭、方英文、商子雍、吴克敬等名家都做过报人,他们今天的辉煌成就与昨天的编采经历有着密的联系。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和纯文学的边缘化,如今这种传统正在一点点、一步步地被丢掉。在这种大背景下,柳青无疑成为坚守和弘扬这种传统为数不多的践行者中的一个坚定分子。在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之际,与圈内那些争待遇、抢职位、要名分的人相比,与那些从岗位上退下来发牢骚、耍态度的人相比,柳青用他的勤奋和作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说有长短,散文无深浅”。柳青先生毕竟从事散文创作才三个年头,选入集子的80篇散文虽不是篇篇珠玑,对我们每一名报人来讲,职业生涯总有结束的那一天,散文创作却没有尽头。柳青先生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状态和“不碰南墙不回头”的创作勇气,只争朝夕,立足“大散文”创作,用不时尚的甚至是出力不讨好的“笨拙行动”在丰富着我们报人散
    文的创作实践。
    愿柳青散文创作之树常青!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咏“‘中国梦·我的梦’2013户县全民书法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