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尽春自来 天道总酬勤—感悟白来勤的人品与文品

冬尽春自来 天道总酬勤—感悟白来勤的人品与文品

2013-03-13 09:23:19    403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何晓辉

这是一个从生活底层摸爬滚打、奋斗拼搏出来的地方文化名人,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阅历并极善于学习取舍的智者,—个有着多科边缘学识的杂家之才的能工,一个克苦勤奋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而终有作为的学人,是足以信赖、可以作朋友、可以常交往的君子,是一个充满风趣、幽默、豁达、畅亮胸怀的“弥勒佛”。他就是灞桥文化人——白来勤。

未命名.jpg

我和白来勤见面于省作协的第五次代表会上,而真正认识他则是从阅读其作品认识的。
阅读他的西部风情系列小说《紫金城里哟嗬嘿》,这—下子把五十岁左右的人拉回少年时代乡村小镇的生活中。那个时代民间的故事、传闻、段子、乡俗风化、人事阅历,那种种属于寻根的文化氛围营造,勾起人对许多往事的回忆,忍不住地笑了又笑.笑罢不由得拍桌戏骂:“小白这厮真行!胆大得能把天戳个窟窿!”他风趣幽默又不下作的乡间流行戏谑小段子真会让人笑出眼泪来……你由是可窥出他生活功底之厚积非同一殷,他对底层生活的熟知、对生活在底层的弱者的同情,揶揄,哀其不幸、恨其不争之情况都凸显于他的作品之中,使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定格在他那一幅又一幅的西部风情画般的作品里,给人留下抹不去的深刻的印象.
读他的作品,总有一种读《三言二拍》和《今古奇观》的感觉.特别在他的长篇力作《雨霖铃》之前半部犹为突出,那种浓郁的中国风格的小说韵味真令人叫绝.民间国学门类技艺之术让他运用得犹如大师一般游刃有余,表现得活灵活现。《雨霖铃》中那风水之说、胡半仙的面相之说都在民间国学中有根有据.其学通古今绝非杜撰.由此可见白来勤极善于向传统文化汲取学养,他弄学问,作小说绝非闭门造车,一知半解之辈可比拟的。让外行人看到惊心动魄,令内行人看了由衷信服.这是我读白来勤作品的真实感受,窃以为是其过人之处.
在编织故事、安排情节.塑造人物个性的写作过程中,白来勤调动了不少的写作资源,使用了不少艺术手法,在作品中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和作用,较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可信度,使读者的阅读成为一种含英咀华增广见闻的闲情逸致和享乐,而不会使人产生有味同嚼蜡地那种不舒服、不自然、不信服的感受.
白来勤的长篇社会家庭问题小说《雨霖铃》虽然是写公案故事,基本上只围绕了两个主人公在叙述故事,却没有让人感到冗长无趣,反让人一定要谈下去看个究竟的感觉;主人公何嘉媛、付仁新都是悲剧式人物,通过家庭“冷暴力”事件的全影式工笔描写,让读者看到了当代家庭生活中比较阴暗的图景,看到现实家庭生活的多样性带来的无奈和不幸,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作者提供的案例以及自我剖析式的真情暴露,让人们看到了生活另一面的残酷与不人道。但是这种现象和状态都是无法改变、且愈演愈烈,像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就是无法改变的.每一桩离婚都会有这样那样不可告人的故事,只有当事人心中最清楚。苦也罢,痛也罢、恨也罢,爱也罢,都成了当事人不可拒绝的一剂苦药。
《雨霖铃》标志着白来勤的小说创作又走上了一个新的艺术台阶,一个可以产出更好更多作品的台阶.生活无情地摔打锤练了白来勤,又赋予了他许多可贵的人生阅历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千金难买的本钱!
白来勤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生活、珍惜情感、珍惜生命的人.学生时代的白来勤就爱好文学,并大胆地进行写作实践且敢于投稿,收获颇丰、文名冠于乡里,受到同校师生的推崇和赞赏。进入社会生活的白来勤却没有在校时那么幸运了.由于社会背景和机遇的不利之故,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和乡亲们—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作务农活,也不得不站在冬天寒风刺骨、夏日暑气难耐的灞河滩装卸沙石,一双手掌—次次被磨出血泡,又反反复复千痂积成厚厚的老茧.就这样依然不能生活得轻松惬意。为了多挣一点钱,争强好胜,不甘屈服命运的白来勤只身闯荡青海以寻求属于自己的机遇,想不到却遭遇了更大的人生风浪和起伏,人生经历却愈加多样和丰富。他不断地变换着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角色,体味着种种生活的酸甜苦辣,砺练着人生的智慧与胆识。他对人生的某些透彻独到的认识和感悟也正是从这个时代逐渐形成的。身在异乡的生活最终不能令他如愿以偿,更加痛苦的沉重打击和生活不济让他不得不放弃了浪荡异乡的生活.他重返故乡,表面上蔫蔫地他在一所小学教书,可心底里却涌动着火山岩石浆般的激流,他在卧薪尝胆一般地磨着生活之剑,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用武之机的到来,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文学艺术的女神。
 白来勤为迎接人生机遇的到来作了充分的准备,一旦这个机会来临他纯不轻言放弃。1986年7月,机会终于来临,某金融机构在农村优秀落榜生中招收工作人员,他以优秀的成绩在没有任何人事背景的情况下被录用,以此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舞台。这是一个可以让他大展鸿图的舞台,而他手中的笔杆和文学创作正是他独异于人的利器。
 白来勤不是傻子,他明白当官的种种“诀窍”,凭他能经常接近领导的情形完全可以“邀功请赏”为自己在系统内“飞黄腾达”铺好路子.然而他也真是傻子、傻到只认死理,只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以致于在别人看来炙手可热的一个位置上屁股还没暖热就被拿掉了“乌纱”。好在他手中的笔不论为“官”还是为“民”都没闲着。“官被罢”的坏心绪持续了没多久就被舞文弄墨的好心情取代了。
白来勤的文学创作在被“罢官”后进入一个较新的时段,更富于生活气息、更富于文学艺术含量、也更富了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和潜悟.200l年中国文联出版杜出版的白来勤西部风情系列小说《紫金城里哟嗬嘿》就是其风格鲜明的代表作,而2005年初华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家庭社会问题小说《雨霖铃》更是其人生经验的丰满和创作功力的成熟,标志着他的文学活动必然进入一个旺盛多产的创作时期。
近年来,白来勤又转向散文创作,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篇《大姐》引得不少读者热泪盈眶,不仅入选《陕西新好散文大展》、入编《中华当代散文大观》《陕西首届职工文学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生命感动的韵律——灞桥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创作集萃》,还相继被《西安日报》《当代女报》《经济新报》《陕西工人报》《绿叶》《东方散文》《辽宁散文》《散文选刊·原创版》《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秦腔报》等十余家报刊电台刊播并被《西北信息报》《华夏散文》等报刊和搜狐网、新浪网的有关广场、圈子、论坛相继评论,先后获得文化部文化信息协会举办的“永恒的母爱”全国征文二等奖、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全国百篇散文奖二等奖、陕西首届职工文学奖。在全国散文界负有盛名的《散文选刊》(原创版)《中国散文家》《散文世界》《散文百家》《辽宁散文》《海燕·都市美文》《华夏散文》《东方散文》等刊物相继重点推出和评介其散文力作。
生活中的白来勤乐观向上,百折不挠,自信自强,好学勤奋的精神给熟悉他的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人生反复多变的起伏波涛中, 白来勤挺起了脊梁,他不计个人得失与荣辱,义无返顾地献身文学艺术,取得了为人称道的成果,先后获得各类文学奖项40余次,仅新世纪以来就在全国各类文学大赛及评奖中获奖20余次。
让我们粗略地浏览一下白来勤新世纪以来的主要创作成果吧!
2001年,西部风情系列小说《紫金城里哟嗬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没有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首版3000册很快售罄,在西安郊区引起较大反响。该书以地道的西部风情、纯正的老陕口味、跌宕的故事情节,演绎了一幕幕西部底层社会小人物爱恨情仇的活报剧,展示了一幅幅以关中平原为背景的西部乡村风俗画。一时间,灞桥区城乡、特别是乡村到处逢人说“哟嗬嘿”,掀起一股读书热,被《陕西日报》《深圳商报》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热情报道。
2002年,西部风情系列小说《紫金城里哟嗬嘿》获中国乡土作家协会,中国民俗文学学会联颁发的“中国乡土文学奖”;专著《校园反邪教普及读本》获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颁发的“第四次西安社会科学奖”;散文《又见桐花》获“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赛散文类一等奖。
2005年,由陈忠实、贾平凹题签、京夫作序的长篇家庭社会问题小说《雨霖铃》由华艺出版社推出,首印10万册,一时好评如潮,包括《中国文艺》《陕西日报》《各界导报》《都市作家报》《文化艺术报》《陕西工人报》《阳光报》《三秦都市报》《西北信息报》等全国40多家主流媒体作了评介,被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授予“金麦稻杯”国际文学艺术原创作品大赛佳作奖,被国家图书馆、中政法大学图书馆、陕西图书馆、中国当代作家文献中心等数百家图书馆所收藏并至今仍在网上热卖;报告文学《死神也望而却步》获《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新世纪之声”全国征文活动银奖;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学会、中华当代文学学会、《散文选刊》杂志、搜狐网等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散文精英”奖。
2009年,散文随笔集《生命礼赞》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文集以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洋溢的激情、感恩的真情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多彩的生活画卷,诠释着作家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行文风格震撼、感染着读者,弘扬着人文精神、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为家乡增辉添彩,得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卞毓方、石英、李宏伟等名家的充分肯定。该书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首次印刷15,000册,被誉为“最具中学生人气的散文集”之一。《光明日报》《北京娱乐信报》《中国作家网》《陕西文学界》《三秦都市报》等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作了评介报导。该文集中的多篇作品入选各种散文选本及广东、浙江、北京的多个省市高考、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教辅资料。
2010年,《散文百家》7月号刊发了他的一组散文作品及创作谈;散文《老树》获中国散文学会授予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并被选入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代表作品集》、《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家大辞典》;其作品《麦场畔,那棵老柳树》在《作家报》、《中国文艺》杂志社、海南文艺家促进会等全国11家媒体、社团举办的“爱我中华、爱我海南”《海口杯》文学艺术征文大奖赛中获一等奖;
2011年,小说《看到情书妻落泪》荣获第二届《小说选刊》全国小说笔会评选一等奖;长篇家庭社会问题小说《雨霖铃》获首届“白鹿文学奖”。诗歌《春蚕写意》获中华诗歌文学会、《新国风》杂志社联合颁发的“第十届中国诗人节屈原杯诗歌金奖”。
2012年,其散文《千年不朽胡杨林》荣获“中国散文华表奖”最佳作品奖。
由于创作成绩突出,加上因此而产生的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他被有关单位聘任为《东方散文》杂志编委,西安市文史馆研究员,还被推选担任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艺术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投资协会艺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茶人联谊会理事,陕西圣爱书画院副院长,被有关报刊聘为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特约撰稿人。2007年9月,他作为陕西省作协第五次代表会代表,光荣地出席了省第五次作代会;2007年l0月,他被中共灞桥区委统战部作为特别邀请人士提名为政协委员,参加了灞桥区政协第七届委员会议,并连续两届被推荐为灞桥区政协委员、区政协社会事务委员会委员。
未命名.jpg
 
白来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在文学艺术创作之余,白来勤还与人编著出版了大型社科专著《编辑工作手册》、《发行人常备手册》、《校园反邪教育普及读本》《灞桥民俗》《关中民俗》等,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就建设文化灞桥、幸福灞桥、生态灞桥、平安灞桥写出不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提案和调研报告,每年还结合单位工作写出大量的新闻信息稿件和业务公文、论文,帮助一些老同志整理文集和回忆录,成为灞桥文化界一抹亮丽的风景线,受到专家、领导及读者的多方赞誉,灞桥区文化馆馆长李君利在白来勤作品研讨会上称之为灞桥文化界的“白来勤现象”。
让我们听听一些名流大家是如何品味白来勤及其作品的吧!
著名散文家、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林非:从诗歌开始拓展自己向更深更高的艺术追求的白来勤先生,从来就是苦心地经营着自己文字的语言和技巧。于此,也就不难发现,在他行文中时时流淌出诗歌一般的意境和节奏的张合美感,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土韵乡情,兼具笙簧之律动和玉石般的质感。以独到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艺术激情揭示了人生与社会的种种碰撞,在嬉笑怒骂中极其冷峻苛刻地剖析了当代人的道德良知、伦理现状与个性续存扬弃的困惑,提供了社会转型期道德谱系与价值观念重建的可能。他的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总是进行真诚的讴歌和赞美,对假恶丑总是进行无情地嘲讽和鞭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先贤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教诲。
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白来勤是处于火热生活之中善于思考和观察的有心人,他的笔端跳动着社会生活最底层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唤,他的文字里散发着劳动者的气息和体热。他的创作是在生活的认识和生命的体验基础上,有感而发、有意而为。他的作品在平凡的形象中蕴藉着不平凡的意境,在俗常中包含着脱俗的见识,在自然的人情、人性、人格中突显出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挺拔。他作品中表现的情感是真挚的,表现的思想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不仅重视散文的思想性,同时也强调散文的审美性。他注重表现自己生存环境中的人和事,自觉的反映社会底层普通劳动者的情感、愿望,“小我”之中蕴含“大我”,在个人情感表达中涵盖社会意识和思潮,有社会意识和使命感,不少篇章境界大,神思远。
已故著名作家,原省作协党组成员、常务理事京夫:白来勤是以写诗闯入文坛的,诗情的艺术追求和诗的文字锤炼为他的语言修炼提供了坚实的准备,一旦进入长篇小说创作,语言的功力便良好的显示出来,叙述语言的简洁、跳跃和韵律,都为他的长篇小说增色不少。特别是他把诗、顺口溜、酸曲儿、民间笑话甚至时下流行的段子也运用到对人物性格、语言甚至社会生活的描写中,不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忍俊不禁,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幽默是一种才能,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修养。白来勤在写段子时,摈弃了那些粗俗的东西,把黄写成了黑,达到了黑色幽默、冷幽默的效果,这是他才情和智慧的表现。
著名书画家、中国水利书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稳新:来勤先生多方面的文学建树已令人大开眼界,而今的书法作品更令人震惊称奇。他德艺双馨,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早年曾为贫病交加的同学多方组织募捐,前些年又为患病的中学老师筹措救急善款,玉树地震后他率先在系统内义卖书法作品筹得善款5600元通过有关部门转交玉树灾区的信用社,又通过其他渠道向灾区进行捐赠,这都昭示了他高尚的人品。我们观览、阅读他的作品,其实也就是在聆听他心灵的诉说、感受他艰辛而兴奋的艺术探索之旅。
著名评论家、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冯希哲教授:来勤兄是用心作文、用情作书、用诚作人的。他能诗能文,才情洋溢,是我省新生代文学的代表人物,遗憾的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并没能进入主流评论家的视野。我读过他的小说,很有个性特点和人文思考;他的散文充满浓浓的亲情和乡情,简约而朴素,但你能感觉到他砰砰的心跳和汩汩的心血流淌,他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写进自己心血凝成的文字,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亲情、友情、乡情的风俗画。而集简和朴素的文风,正代表着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方向。读来勤兄的作品,我看到的是他心血汗泪打湿的足迹、是他拽紧分分秒秒耕耘身影。
著名80后作家、出版人、《青年文学家》主编施晗:白来勤的作品立足现实又高于现实,他紧抓时代的命脉和内在精神,以放眼天下的视野、充沛的激情和才情,表达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寻找心灵的财富与伴侣。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生正是成就他写出佳作的天然土壤。他执着地行吟于山水之间,寻访这精神的家园,挖掘着孜然和生命的哲理……这也正是一个优秀作家所必备的姿态。
著名评论家、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省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方越:在三秦文化人中,白来勤是立身于经济生活,而眼观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操持各种文笔,涉猎各种题材,活跃于各种场合,热心于各种奉献,能写各类作品的快手、能手、高手、灵手和多面手。要是在地里,他像勤苦来劲的农夫,小麦、玉米、谷子、大豆、西瓜、芝麻、棉花、菜花--什么都会种;如果在天上,那一定像千手观音,神通了得。他发自社会底层的生活批判与人文思考,在需要文化反思的今天更显的敏锐而可贵。
著名美术家、省作协《延河》月刊社编审郑文华:白来勤很勤奋,一次我到他的单位,听他的同事说,我们白老师就没有星期天,他星期天都来办公室,不是写文章就是练书法;每天他总是最晚离开单位的人。正是有了这种勤奋精神,他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中国有句古话叫勤能补拙,白来勤的成就就很能说明问题。
西安国学研究会副会长、天禄书院院长翟晓章:作为诗人、作家的白来勤不是高等学府的科班出身,因此其成长和写作的路子注定充满了崎岖坎坷和艰辛痛楚,其取得不俗的成就,完全是坚忍不拔地自修的结果。白来勤的为人和为文,无不显示着粗犷、豪迈和大气,也显示着思想的深沉、博大和敏锐。走进白来勤,触摸他心血凝就的文字,常常能够感到他滚烫的、热烈的心跳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和稿约,白来勤深知自己苦难未尽,仍需潜心修炼,他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每一步都是汗水打湿的欢乐与痛苦的升华,但他始终不改朝圣美与善的痴心,向一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农夫,挥笔不辍,无怨无悔。
与白来勤交往,读白来勤作品,我感到他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浓郁的乡土风情、幽默、诙谐,凋侃的故事情节,风趣地道的关中语言,入情入理的人物个性刻划,大气磅礴的社会题材选择,多姿多彩的生活画画,都体现在其写作实践中。行文至此,我不由的想起白来勤常说的一句话:“人生如柿子,所有的甘甜都由苦涩酿就!”也在此时,我才深深体会到其深意。是啊,不经磨,不成佛噢。
正当我要结束此文时,一缕春风拂上我的脸,蓦见春柳绿意蒙蒙。
电话铃响了,是白来勤从滋水岸边打来的,他告诉我,散文集《墙缝芦苇》作为陕西文学院散文集萃系列之一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春节后公开出版发行了。该书收录了他近年来的散文随笔110余篇,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雷涛为该书撰写了序言;《中国散文家》杂志2013年第一期专门推介了他一组散文《记忆中的树》,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的审美情趣;同时他编写的民俗专著《灞桥婚俗》将由灞桥区政协作为地方文史资料专辑出版发行.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相信,正当好年华的白来勤应该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来!为此,我满怀们心地期待着。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评论家,现居阎良】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上一篇
下一篇
青春飞扬的职工作家:田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