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养俊
前年到北京开会,返回西安时,在北京机场候机厅见一人背影极像同事李建军,于是直呼其名,待走到跟前时才知错认了人,连忙道歉。
这位一派学者风度,浑身充满着书卷气息的“熟人”却笑着站了起来。
“没错,没错,我是建军他哥,李杰民。”说着,伸出了热情的手。
李杰民是陕西人,其大名早有耳闻,因为爱好书画,早就想拜访,没想到这次竟在北京机场邂逅。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太白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西安理工大学客座教授、陕西省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这些头衔是我从新闻媒体和网络上了解到的。没见面时,各种信息综合的概念只有一个:李杰民是陕西书画界书法好、人品好、口碑好,大家都敬重的一位文化人。这次见了面才发现,头衔和荣誉可以体现在短短的几行文字上,但高深的书法理论、渊博的知识却只有从作品和谈吐中感受得到。
因为对书法艺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犹如多年的朋友,一直从北京聊到西安,分别时紧握双手约定时间再见。
短短几个小时的交谈,我对李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李杰民是陕西丹凤人,那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上世纪80年代出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紧接着就是这位著名书法家李杰民,其书法理论和书法技艺有口皆碑。这两个不同凡响的人物用手中的笔为丹凤、商州,为陕西增添了无限光彩。
李杰民从小聪慧睿智,很有灵性,而且酷爱读书写字,从拿树棍在地上画字到在废纸片上练字,到后来给村里写标语、给乡邻们红白喜事写对联挽幛,小小年纪,毛笔字就在十里八乡出了名。不管在商州上学、在农村插队,还是在洛南乡下放电影,也不管学习、工作多忙多累,他看书写字从来没有间断过。李杰民年轻时薪金非常有限,平时省吃俭用,买一件衣服为省几元钱会跑几条街,但是买纸买笔却从来不惜花钱。调到西安工作时,他已经年逾不惑了,独自一人住在一间陋室里,下班回到家就关门读书练字,练过字的废纸叠起来比他还高。他说书法是一门艺术,要成就这门艺术就必须重视文化积累,就必须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如今他已经是响当当的大名人了,社会活动、各种应酬总要占许多时间,可是无论多忙,他每天晚上还要坚持看书,然后写上两三个钟头的字才肯休息。
水令人心淡,石令人近古。中国文化是一条历史长河,书法界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从习碑临帖开始,写到一定程度,多数就停留在这一阶段,戴着“书法家”的头衔睡大觉了。李杰民也是从习碑临帖开始的,但是没有停留在对古人的临摹和效仿上,他尊重传统、学习传统,但从来不拘泥于传统。他重视学习借鉴古人和其他书法家优秀的东西,更重视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他初学王羲之,后致力于《石门铭》,旁博众帖,认真学习研读,深入揣摩思考,使得自己的书法严守法度,纯正自然,结构险劲,线条拙朴,尤其是行草,给人以厚、重深邃之美感,逐步形成了雍容、刚毅、宽博、庄重、洒脱的独特风格。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李杰民的同乡、挚友,也是李杰民的书友,他评价李杰民的书法“注重传统”、“力沉雍容”。他说:“李杰民临帖读帖所受的煎熬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他极高的眼力和腕下工夫,杰民的字也就行蹈大方而不乏趣味,他的书法后劲还无穷。”
如今书画圈内,不少人“一字难求”,以追求效益最大化,李杰民却把金钱名利看得很淡。无论乡邻亲戚,不管同事朋友,只要求字的,他绝不说二话,立即泼墨挥笔,保证各位满意而归。一个星期天的清晨,我因事找李杰民,他正在单位工作室里忙着写字,我感到意外,问他为何星期天还在忙。他说,昨天晚上在外玩耍的小孙子回来告诉他,同家属院一位退休老人想求李杰民一幅字,碍于情面多年没有张口。李杰民知道后一夜都没休息好,一大早就来到工作室,为这位退休的老同志一连写了三幅字。他说,咱不就是会写几个字么,怎么能让一位老人家想了这么长时间呢?好像他欠了别人什么似的。
李杰民脾气急,性子直,办事干净利落,对朋友更是热情有加。一天,他正在医院看病,就在护士为他抽血化验时,接到一位朋友要他帮忙的电话,他得知朋友是急事,容不得耽搁,当即决定拔掉针管赶往朋友所在的地方。前年,我整理《长路短歌》书稿准备出版,想请贾平凹题个书名,托了两个朋友也没能如愿,李杰民知道后主动提出替我去办,我心想也许只是句话罢了,没想到第三天他就打电话告诉我事情办成了。
李杰民长期从事中国书法教育、创作和研究,其书法艺术深深扎根于传统之中,成就令人瞩目。近些年,他数十次参加陕西省和全国及国际性展览并获奖,作品曾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美、日、法、韩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博物馆和个人收藏。书画界有名人书法一说,李杰民是官,而且是个不小的官,但他的书法不是名人书法,他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这篇小文章取此名就是要强调这一点。
这篇文章好看吗?
是 否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