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学子撰文纪念陈忠实(一)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学子撰文纪念陈忠实(一)

2016-05-27 09:24:47    634次点击               发布者:李铂岩       字体:【

分享到:

 据阳光网 因《白鹿原》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了。斯人已逝,哀痛不尽。他的离世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巨大哀痛和无尽追思。陈忠实先生的读者群涵盖老中青几代人,很多中学生也是陈忠实的忠实粉丝。有着浓厚读书氛围的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的学子们最近拿起笔来,饱含深情撰文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巨人。我们从这些这些文章中精选出了其中的优秀之作,以飨读者。这也是我们对于陈忠实先生最好的纪念吧!

一调老腔 一方忠实
 
2017届D1班  阎奕舟
 
    第一次看到陈忠实的名字,源于一篇小文章《又见鹭鸶》。平实质朴的文字旁配以一张雪白的鹭鸶张翅翩然飞翔的插图,那样的简约而优美。
 
    标题下方一行小字:陈忠实。三个字那样倔生生的立在眼前,犹如一本厚重的古籍,一眼看过满是敦厚沉稳。轻轻翻开书页,黑色的文字似乎在镌刻着人生,抒发着作家悲天悯人、天人合一的情怀。
 
    照片上,古铜色的脸上沟壑纵横,刻划出他饱经风雨的人生。就像他脚下的这块黄土地,历经朝代更替、岁月变迁而仍屹立不倒。于是他的性格也如这块黄土地般敦实、浑厚、倔强。他的笔下,写的也是这块黄土地,记述了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的的各种悲欢离合、生生不息。他生于斯长于斯,浑身散发着浓郁的黄土气息。他的文章也如这块土地,平实、厚重,迸发出源自黄土地深处的磅礴力量。
 
    再见陈忠实,已是他的《白鹿原》。有人说这本书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像一座当代文学艺术的巅峰。可我认为它是一道巍峨峻秀的山岭,一道美丽如画、山花烂漫的山岭,唤作秦岭。是的,这又是陈忠实,植根层层黄土,妆点三秦大地。
 
    正像一首诗所写,“一调高亢的老调,化作一道秦岭的山脊,忠实于宽厚的黄土地。”也许这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评价。

     指导老师:邹红梅


 
纪念陈忠实
 
2017届D1班 鲁芮彤
 
    4月29日清晨,伟大的作家陈忠实先生离世,国人无不悲泣。
 
    一部《白鹿原》,千古不朽事,我为能与这样的伟人生于同一个时代而自豪。
 
    陈先生是我们老陕骄傲,是关中道里的好男儿,就像朱先生,有血气,有骨气,有节气。
 
    许多年以后,谁还会记得谁,但一定会有很多人知道《白鹿原》,这就是它的永存不朽之所在。
 
    一个作家身负时代使命,又能在喧嚣浮躁的世风下脱颖而出,乃是不易,尤以笔端鬼斧神工更超前。
 
    小小白鹿原,折射人间事,上下几十年,纵横留精神。
 
    当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失去了衔接历史记忆的操手,我们只能再去等待另一个巨匠的出现,但又不知要等多少个年头。
 
    一个作家之所以称得上伟大,那是因为他具有朴实的人文情怀,具有扎根土壤的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创作毅力,更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在纷纭复杂的年代,不流于世俗,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作家最美的修养。
 
    我们纪念陈忠实,就应该学会反思,学会登高望远,学会在高原上寻找高峰的眼力,一部《白鹿原》,乃人间万卷书。
 
    陈忠实的离去,是文坛的一大损失,我们也永远失去了一位腰杆挺直、头颅高扬的陕西乡党。我和爸爸都异常难过。我们共同撰写了一副对联,以此纪念陈忠实爷爷。
 
    抟土为香,白鹿徘徊再徘徊,难离故土
 
    涌泪成河,灞水呜咽复呜咽,仍忆先生

     指导老师:邹红梅


 
活在白鹿原上
 
感怀陈忠实——一个思考民族命运的人
 
2017届D1班 董小涓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遒劲有力的树根也在默默生长,他眷恋那厚实纯朴的土地,把大地的养料开枝散叶。
 
    “树冠在天空有多大,树根在地下就会伸延多远;树干有多粗,树的主根也就有多粗;树枝在空中往上往前伸长一尺一寸,树根在地下也就往下往周围延伸一尺一寸。”
 
    他,这个有民族精神的淳朴作家,也正如这树根一般。
 
    2016年4月29日7时40分左右,一位拥有民族精神的杰出现实主义作家陈忠实,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他是一个厚道、质朴、豪爽的关中汉子,他既有激情满腔的心胸,又有纤秀精细的一面,侠骨里面有柔肠。 “沟壑纵横”的脸上,一双敏锐的黑眼睛闪闪放光,只因为那对土地,家乡无尽的热爱。
 
    长篇小说《白鹿原》,描述了渭河平原转瞬变迁的50年,已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凭借该作品,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陪一个人上原”、“绿风”、“半坡猜想”、“晶莹的泪珠”四个部分,收录了《原下的日子》、《告别白鸽》等33篇作品,细述了白鹿原乃至关中地区的独特风貌,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
 
    陈忠实一直在进行有关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来;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那么,他把一切旁人未看清的,需要看清的,都道在了《白鹿原》里。
 
    他在写《白鹿原》时就意识到这部作品对他的意义,为了完成一部堪称为“一个民族的秘史”的长篇小说,陈忠实的准备也是极充分:历史资料和生活素材,他查阅县志,地方党史和文史资料,搞社会调查;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史,他阅读中国《近代史》、《兴起和衰落》;他还阅读《美的历程》、《艺术创造工程》等中、外研究民族问题和心理学、美学的新著;于艺术上的准备,他阅读国内外各种流派的长篇小说的重要作品,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陈忠实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广阔的文化视域促使他,下笔宛若行云流水。 “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读。”《白鹿原》这部饱含着丰富、复杂的美感,值得用心去发掘的作品,更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沉淀,经得起一辈子读。
 
    读这部书,像是与作家在进行深刻的精神对话,像是在见证一卷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慢慢公于人世……
 
    不畏狂风暴雨,他静坐在老家小屋那个远离尘嚣的环境里,把真正的作品,一步一步,献给懂得的人。
 
   “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他的一生,无愧,他活在白鹿原上,活在人们的心里。
 
    指导老师:邹红梅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学子撰文纪念陈忠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