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首页 > 文学 > 散文

在山的那边

2019-11-11 09:00:21  ·   0次点击

  小时候,我常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呢?”
  “是山!”,父亲告诉我。
  “翻过那座山呢?”
  “还是山!”
  ……几次追问后,答案依然索然无味,我便不再问了。
  老家甘肃静宁,黄土高原的核心腹地,父辈们一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很少有人知道山外的世界。上学时,老师曾说静宁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地所在,被誉为“陇口要冲”,在我心中对家乡也增添了荣誉感。然而面对那些破旧的课桌板凳、四面白墙,面对简陋的学校、贫瘠的生活,我并未能够与丝绸之路的辉煌产生联结,未能够与那份家乡荣誉有所感触,只有窗外的黄土戈壁、绵延大山相依相伴。
  凌晨5点起床,公鸡晨鸣代替着闹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窗外,唯有一盏忽闪忽亮的手电指引着方向。母亲拿着两块馍馍放进了我的书包,嘱咐着我,让我别挨饿了,用心读书。而父亲一路送我过了山沟后又默默无语的回到家。过了山沟,我与其他的同学结伴而行,那时旭日才初升,东方白云才能看清。一路同行的路上,有着欢声笑语,有着勇气自信,翻山越岭几公里的上学路,早已成为了儿时的家常便饭。
  坐在学校操场里大声读书,成为了每日开学第一课。那时的我们坐在操场地上,也没有什么顾忌,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大声朗读着那篇《在山的那边》,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景色,是无边大海还是巍峨的高山。下课时间,成为最欢乐的时光,抓五子、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永不厌倦。那时操场的笑声从没有停过,那时同学的精力似乎从不节制。在院里,拿着墨汁棒写字画画也成为了一种学习和娱乐,大多数同学都在认真学习画画。总有那么一两个同学开小差,每当老师叫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涨红着脸,其他同学总是哄堂大笑。
  初冬时节,天冻身寒,没有羽绒服和保暖裤,两行鼻涕顺流而下,但却没能够阻挡上学的脚步。脸蛋冻的通红,同学们都取笑着对方,但是看着母亲被冻过的手,满是冻疮,不由得心疼,只能更加发奋读书,努力学习。一到家,赶紧爬上暖和的炕上读书学习,认真作业,赶快完成作业后还能帮爸妈干点农活。
  放牧牛羊的时候,能够坐看云卷云舒;大声读书时,能够望见一方天空。这里不比城市孩子的悠闲与轻松,没有电视机,没有“小霸王”游戏机,这里有的更多是黄土高山,更多是鸡鸭牛羊。面对日复一日未曾改变的自然风光,有许多孩子都曾经幻想过如同孙悟空一样可以乘云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曾幻想过像唐僧一样能够骑马四处游览。那时静宁的孩子们的周边,除了同龄孩子之外,陪伴他们最多的就是鸡鸭牛羊、黄土高山,而放牛喂羊、打柴割草成为每日的额外的“功课”。那也是与城市孩子不同的亲子时光,也是独自与大山相处的时间。
  等到在县里读初中时,开始了住校生活。临回校时,母亲 还是像往常一样,会在书包里装上油炸馍片,还会继续叮嘱:“别挨饿了,用心读书。”父亲也会把我送到村口,然后还是一句话都不说,远远望着我的背影。住校的生活总是充满着新奇,同学们都为白面疙瘩汤而感到快乐,仿佛一碗汤就能够治愈冬季的严寒。晚自习结束后,饿了边嚼着母亲做的馍馍,继续挑灯读书。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我,早已走出了大山,离开了家乡,来到城里工作。望着窗外远方的山,依然会想起童年学习的时光,哪怕现在手机代替了娱乐、电脑代替了书本,但那时为了跳出农门在黑灯瞎火的环境下读书的场景让人终身难忘。过去的艰苦虽已渐成历史,但是忆苦思甜的那些日子总会不时的浮现在脑海,感受着今昔生活的苦与甜。
  现在,我还是常常望着窗外在想,山那边是什么?在山的那边,可能是挑战,可能是考验,可能是未来。把握当下,未来可期,以梦为马,总能翻山越岭,遇见人生最美的风光。(陕钢集团汉钢公司动力能源中心    王贺东)
上一篇
下一篇
栀子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