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河 那桥
首页 > 文学 > 散文

那河 那桥

2019-09-07 14:32:27  ·   45次点击

 

村旁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小河,县志的地图标注着它叫--大浴河,不知从啥时候起就一直绕着我们村庄流淌至今。

小河承载着上下游老百姓的生活,无怨无悔,这里的老百姓已与小河融为一体。据老人讲曾经有一大群过路战士驻扎在河边埋锅造饭,因此当地老百姓更视为小河为生命之水。

小河不知流淌多少年,自然改变河床见证着岁月的年轮。小时候孩提的我们,一到夏天就背着父母扎进小河里嬉戏而乐,扎猛子,潜进水里做迷藏,抓鱼逮螃蟹,简直成了水上乐园。而今再去河边却寻找不到当年的乐园,变成窄窄的河道。

小河滋润着沿岸两边良田百亩,一茬茬碧绿的麦苗细说着小河的恩泽,成为老百姓的生存希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人涌进城市寻找更多更好出路,村庄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们。再没过几年,就连孩子们也随着父母挤进了城市读书。小河边再也没有踏出弯曲的小路,河边荒芜,河道淤堵,岸边树木枝条恣意疯长,昔日热闹的小河变得既丑又脏。

党的十八大以来,寂寞的小河在一群敢于弄潮的有识志士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家实行河长制,借机也为小河披上绿装。来了轰隆隆的一辆辆各式各样的机器,开始了小河换代的日子,顺着原来的河道修宽了河床,河床底用铁丝网将石头网好,一排排,一溜溜,齐刷刷从进村铺到村口;河堤是倒八字形状,先用铁丝网好的石头堆起三四米高,上边再用专用的水泥花格子串联在一起,远远的望去犹如一条带着盔甲的巨龙随时腾空而起,好一派壮丽景象。河中间横着河道阶段筑起十米长两米宽一米高的河坝,使得河床蓄满了清澈的河水,哗啦啦河水声就像是放声歌唱《我们走进新时代》。河道两岸将要栽满优美的风景树和姹紫嫣红的花与绿意盎然的小草,小河全新的时代就要来了……

 

有河就有小桥,记忆深处人们过往小河只能走架在上面小桥。最早走过独木桥,双木桥,还有一米宽的多木桥,多木桥就是当地老百姓用五六根木椽横架在小河岸,上面再铺就一些树枝,再用土铺撒在上面形成空中土路,就是这样的小桥走过了一代又一代。每遇到河水发洪水的时候,辛苦搭建的多木桥就被洪水冲的荡然无存。收获的庄稼人们暂时只能背着走双木桥或者独木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敢为人先的赵家河人不甘落后率先在河道上于一九八零年架起了一座石拱桥。由于村上有桥梁专家(据说是以前在国家桥梁队,社会动荡时回到农村老家),村上一合计,就计划部署,要求每家每户出劳力往工队上送石头。一时间但见石山轰鸣,尘土飞扬,人们将从石山上崩下来的大石头用人力架子车肩扛人拉运到河边工队上过磅。作为孩童的我们只能远远的观望着,看着山路上人影不绝,和着人声,少有的牲口吆喝声和尘土弥漫在一起,让我至今感激着上辈的老乡们。不记得桥啥时候建成了,我们孩提们走在桥上,看着桥两边刻画的格式棋盘、媳妇跳井(民间一种娱乐棋)等,我们跟着大人们跃跃欲试。由于是八零年建成的桥,所以桥名就叫八零桥,桥名横刻在拱桥北面正中,南面刻着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均用红漆漆的那样鲜红。从此以后通往东原村庄和庄稼地畅通多了,现代化的农业机器助推当地老百姓走向康庄大道。

岁月不待,然而承载着六七十年代人们的幸福生活,八零桥就在母亲百日祭的第二天早上,在挖掘机的撕裂下,在没有任何村民注视下,就如同蛮的一样,静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也许是感同于母亲的一生,让我想起了母亲辛劳的一生养儿育女的不易,想起母亲同时代的人们艰苦奋斗塑造着美丽的赵家河,让我心里难受,也因此让我久久地站在河堤边上呆了许久。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精准扶贫深入农户,习总书记说过坚决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户。为了改善落后面貌,为了更好地开发这篇土地还人民更好地生活,就在还未拆掉的石拱桥南边修建了一座现代化钢筋水泥桥。桥长约30米宽6米,比石拱桥高出2米。从桥面来看设计有护栏,排水口。虽然还没建成,但看起来已经给人更多的希望和想象。但愿从此以后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生活越来越好。(龙钢公司炼铁厂400烧结赵振峰)

下一篇
陕钢汉钢: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