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钢龙钢----伊人
2019-08-27 08:01:26 · 16次点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芦苇长得多茂盛啊,白露已经凝结成霜了。我思念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逆着河流向上找她,道路崎岖又太长,沿着河流向下去找她,她又仿佛在河的中央。
这是《诗经》《蒹葭》中的第一节。“伊人”当然是诗人所深深思慕的姑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努力追求中的迷离和怅惘。全诗以秋景起兴,秋的萧瑟,人的惆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实在是《诗经》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从此,“秋水伊人”作为男子思恋对象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无独有偶,俄罗斯小伙子们尤其是年轻军人也有着自己的“伊人”。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
这首歌为大家所熟悉,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传最广的歌曲,名字就叫《喀秋莎》。喀秋莎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据了。但她是俄罗斯姑娘最常用的名字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她俄罗斯年轻姑娘的化身,就仿佛中国无名无姓的伊人。
雪白的梨花,遥远的天涯,奔流的河水,柔曼的轻纱,峻峭的堤岸上站着美丽的姑娘,展开喉咙唱出堪与明媚春光相媲美的嘹亮而婉转的音色。构成了一幅多么明快清晰的图画。即使那柔曼的清纱,也丝毫无意遮掩,反是增添了通透的效果。
美丽的姑娘就如此清楚鲜明地站在岸上,而且还有嘹亮的歌声相伴召唤,那隔河相望的小伙子又当如何呢?如果说大河尚不足为碍,那峻峭的河岸却给姑娘平添了一种可敬可仰之姿。追求她用不着意乱情迷,煞费心机,只要拿出勇气,坚持毅力,翻山渡河,大胆表示就行了。如果给我分析的话,此篇最着力之点就应在“峻峭”二字。
同样是可望而不可即,中国的“伊人”是神秘迷回而无从接近。俄罗斯的“喀秋纱”却是明朗坚强,凛然不可轻亵。中国的“伊人”是花香朦胧的茉莉,是捧心的西子、黛玉。而俄罗斯的“喀秋纱”却是花枝隐刺的玫瑰,是战斗的贞德和卓娅。
中国是一个多思的国度,他的“伊人”演化为曹子建的洛河神女,同样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有了李义山的《无题》诗,既匿其名,又讳其意。再后来又演绎为对名君、政治理想、艺术造诣等等等等的追求。于是追求者就有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蒹葭者。
俄罗斯的《喀秋莎》诞生于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却成为令法西斯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武器——火箭炮。这种战前即开始研究,1941年开始投入战斗的秘密武器,发射时发出尖锐的啸叫声,铺天盖地,无坚不摧,既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又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红军战士们对它如此喜爱,以至于用心爱的姑娘为它命名。从此,那真正的名字Bm—13反倒鲜为人知了。所以,喀秋莎既是最美丽的姑娘,又是最美的歌曲,同时是最具威力的武器。三位一体,钢柔并济,堪称世纪绝唱。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神秘纤柔的“伊人”。
让我们永远向往那刚健婀娜的“喀秋莎”。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芦苇长得多茂盛啊,白露已经凝结成霜了。我思念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逆着河流向上找她,道路崎岖又太长,沿着河流向下去找她,她又仿佛在河的中央。
这是《诗经》《蒹葭》中的第一节。“伊人”当然是诗人所深深思慕的姑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努力追求中的迷离和怅惘。全诗以秋景起兴,秋的萧瑟,人的惆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实在是《诗经》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从此,“秋水伊人”作为男子思恋对象的代名词流传至今。
无独有偶,俄罗斯小伙子们尤其是年轻军人也有着自己的“伊人”。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象明媚的春光。
这首歌为大家所熟悉,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传最广的歌曲,名字就叫《喀秋莎》。喀秋莎究竟是谁,已经无从考据了。但她是俄罗斯姑娘最常用的名字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她俄罗斯年轻姑娘的化身,就仿佛中国无名无姓的伊人。
雪白的梨花,遥远的天涯,奔流的河水,柔曼的轻纱,峻峭的堤岸上站着美丽的姑娘,展开喉咙唱出堪与明媚春光相媲美的嘹亮而婉转的音色。构成了一幅多么明快清晰的图画。即使那柔曼的清纱,也丝毫无意遮掩,反是增添了通透的效果。
美丽的姑娘就如此清楚鲜明地站在岸上,而且还有嘹亮的歌声相伴召唤,那隔河相望的小伙子又当如何呢?如果说大河尚不足为碍,那峻峭的河岸却给姑娘平添了一种可敬可仰之姿。追求她用不着意乱情迷,煞费心机,只要拿出勇气,坚持毅力,翻山渡河,大胆表示就行了。如果给我分析的话,此篇最着力之点就应在“峻峭”二字。
同样是可望而不可即,中国的“伊人”是神秘迷回而无从接近。俄罗斯的“喀秋纱”却是明朗坚强,凛然不可轻亵。中国的“伊人”是花香朦胧的茉莉,是捧心的西子、黛玉。而俄罗斯的“喀秋纱”却是花枝隐刺的玫瑰,是战斗的贞德和卓娅。
中国是一个多思的国度,他的“伊人”演化为曹子建的洛河神女,同样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又有了李义山的《无题》诗,既匿其名,又讳其意。再后来又演绎为对名君、政治理想、艺术造诣等等等等的追求。于是追求者就有了一个很浪漫的名字:蒹葭者。
俄罗斯的《喀秋莎》诞生于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却成为令法西斯侵略者闻风丧胆的武器——火箭炮。这种战前即开始研究,1941年开始投入战斗的秘密武器,发射时发出尖锐的啸叫声,铺天盖地,无坚不摧,既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损失,又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红军战士们对它如此喜爱,以至于用心爱的姑娘为它命名。从此,那真正的名字Bm—13反倒鲜为人知了。所以,喀秋莎既是最美丽的姑娘,又是最美的歌曲,同时是最具威力的武器。三位一体,钢柔并济,堪称世纪绝唱。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神秘纤柔的“伊人”。
让我们永远向往那刚健婀娜的“喀秋莎”。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