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气节
2019-08-08 09:50:58 · 19次点击
药的气节
秦颂
秦颂
搅拌着缓缓地汩汩翻滚的中药壶,专注地看那一缕又一缕蒸汽有一搭没一搭地升腾,将浓郁的却并不好闻的味儿弥漫了满屋的犄角旮旯,忽然之间,平生第一次莫名其妙地对药有了些好感,以及温温婉婉的轻叹。
好好地,没有谁会想起这个东西,更不用说将它吃下咽到肚子里了。药,并不是一种让人喜欢和疼爱的东西,不像一枚晶莹剔透的玉镯或被前呼后拥的权位那样被人追捧和向往。人们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它,有时甚至迫不及待、十万火急地想得到。因为,药能治病,甚至能从生命的崖边、从死神的手里将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来,这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懂的道理,但又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情愿这样的状况发生在自己的头上。这一点,恐怕也是药的最大了得吧。
提起药,人们都会条件反射地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苦。尤其在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被表现得更甚。那种撕心裂肺般的哭爹喊娘、鼻涕眼泪地倔犟地扭动弱小身躯将头扭到一边难以下咽的悲壮景象,或善意的谎言被连哄带骗后的委屈的景象,一定会被作父母的和孩子永远铭记,并作为孩子长大后,父母喋喋不休的话题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的确,药很苦,可是,不苦又如何能治得了病,正所谓良药苦口才利于病。当下,许多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不苦,甚至有很舒服的口感和甜美的味道,却害苦了多少人,有的甚至剥夺了人的生的权利。相较之下,药虽苦但的确厚道了很多很多。
记得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有一个叫血馒头的,是蘸着流淌满地的中国人的鲜红的热血的馒头,如何叫人吞下?可是,就是这样一粒血馒头,唤起了中国人的觉醒,惊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
在我们身边,药大约可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这是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也是基于对疾病的不同认识和研究而形成的不一样的医学理论。正所谓中医、西医,两者自成体统,却又相互借鉴相互弥补,实在是人类文明之光芒,医学的发达、药的发明和出现实在是人类之庆幸。中医重溯源,善从调理而治病根,将人体作为了一个自然的系统来寻探其脉络经纬之内在联系,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范。西医则重当下之效果,直截了当,是一就治一,是二则治二,刀下见效,来得快。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中药还是西药,于祛病,是如抽丝般,需要慢慢来的。
有一句与“良药苦口利于病”相对仗的谚语说得好,正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的确也是许多人该懂的道理。但是,也的确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安静地听,更不用说听得进去了。因为忠言犹如药一般,有一种并不那么让人享用的感受,甚至会刺耳难当。所以,该对忠言者的勇气和善良点个赞,以及敬重了。赞美是一种美德,那是一定会将逆耳忠言比矮了一大截。可是谁不喜欢溢美之词,而偏偏对逆耳之忠言情有独钟呢?不会,至少一般人不会,也不愿。倒是用赞美之方式传递了忠言的中肯,也并非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怕就怕成了一味新的叫糖衣炮弹的药,不知会毁了谁!
很多人家或许是有一个小药箱小药盒什么的,里面这样那样的总有一些常见药,不是为了等着生病、盼着生病,备着,总能在头痛脑热猝不及防之时派上用场。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智慧了,没病没灾留着它又何妨?这叫有备无患。药,不善锦上添花,却一定雪中送炭。当然了,如果能坚持锻炼身体,调理好心态,那就更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不幸的是,一则又一则高官落马的报道已不再让人生奇。诸多权高位重之官人似乎就在其人生的道路上缺了这么一个“小药箱”“小药盒”,身处漩涡中似乎总能用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这样的思想为自己找到解脱的充足理由,倒下便成自然。悔恨之泪水又如何冲刷得掉精神的荒芜,留下的恐怕只有满怀的凄楚和随风飘摇的野草了。如果身边常备一些预防精神缺钙的药是否会好一些?
年长之人是有这种感受的,小的时候很多病从来闻所未闻,应该是与医疗检测器械越来越先进能查出来不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确有许多病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令人担忧、甚至让人恐惧的变化。为什么许多人出门总是戴着厚厚的口罩,那是一个叫霾的东西让人生畏。又为什么远离喧闹的村庄会出现一种奇怪的乡村病,是横流的污水玷污了他们祖祖辈辈饮用的生活用水。细数我们餐桌上的各种食物,又有几样能让人放心地咽下?这,似乎是一个不管不顾疯狂攫取的时代,只因昧了良心!没有任何人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别人指手划脚。做好自己,才是一剂不错的良药。
一位老奶奶慢腾腾地告诉我,借别人的药壶熬完用完后不好还人家,那会将病灾什么的一起带给人家的。真要还,就在里面放一把米或面什么的。难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朴素的情怀,又是一种怎样善良的人性!
无法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从不吃药的人。倘若有,那该要有多么健硕的身体和多么强大的如山若水般的内心。如果做不到如山若水之躯,那就吃点药吧!
好好地,没有谁会想起这个东西,更不用说将它吃下咽到肚子里了。药,并不是一种让人喜欢和疼爱的东西,不像一枚晶莹剔透的玉镯或被前呼后拥的权位那样被人追捧和向往。人们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想起它,有时甚至迫不及待、十万火急地想得到。因为,药能治病,甚至能从生命的崖边、从死神的手里将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来,这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懂的道理,但又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情愿这样的状况发生在自己的头上。这一点,恐怕也是药的最大了得吧。
提起药,人们都会条件反射地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苦。尤其在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被表现得更甚。那种撕心裂肺般的哭爹喊娘、鼻涕眼泪地倔犟地扭动弱小身躯将头扭到一边难以下咽的悲壮景象,或善意的谎言被连哄带骗后的委屈的景象,一定会被作父母的和孩子永远铭记,并作为孩子长大后,父母喋喋不休的话题和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的确,药很苦,可是,不苦又如何能治得了病,正所谓良药苦口才利于病。当下,许多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保健品不苦,甚至有很舒服的口感和甜美的味道,却害苦了多少人,有的甚至剥夺了人的生的权利。相较之下,药虽苦但的确厚道了很多很多。
记得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里有一个叫血馒头的,是蘸着流淌满地的中国人的鲜红的热血的馒头,如何叫人吞下?可是,就是这样一粒血馒头,唤起了中国人的觉醒,惊醒了一个沉睡的民族!
在我们身边,药大约可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这是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也是基于对疾病的不同认识和研究而形成的不一样的医学理论。正所谓中医、西医,两者自成体统,却又相互借鉴相互弥补,实在是人类文明之光芒,医学的发达、药的发明和出现实在是人类之庆幸。中医重溯源,善从调理而治病根,将人体作为了一个自然的系统来寻探其脉络经纬之内在联系,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范。西医则重当下之效果,直截了当,是一就治一,是二则治二,刀下见效,来得快。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中药还是西药,于祛病,是如抽丝般,需要慢慢来的。
有一句与“良药苦口利于病”相对仗的谚语说得好,正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这的确也是许多人该懂的道理。但是,也的确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安静地听,更不用说听得进去了。因为忠言犹如药一般,有一种并不那么让人享用的感受,甚至会刺耳难当。所以,该对忠言者的勇气和善良点个赞,以及敬重了。赞美是一种美德,那是一定会将逆耳忠言比矮了一大截。可是谁不喜欢溢美之词,而偏偏对逆耳之忠言情有独钟呢?不会,至少一般人不会,也不愿。倒是用赞美之方式传递了忠言的中肯,也并非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怕就怕成了一味新的叫糖衣炮弹的药,不知会毁了谁!
很多人家或许是有一个小药箱小药盒什么的,里面这样那样的总有一些常见药,不是为了等着生病、盼着生病,备着,总能在头痛脑热猝不及防之时派上用场。这就是我们老百姓的智慧了,没病没灾留着它又何妨?这叫有备无患。药,不善锦上添花,却一定雪中送炭。当然了,如果能坚持锻炼身体,调理好心态,那就更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不幸的是,一则又一则高官落马的报道已不再让人生奇。诸多权高位重之官人似乎就在其人生的道路上缺了这么一个“小药箱”“小药盒”,身处漩涡中似乎总能用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这样的思想为自己找到解脱的充足理由,倒下便成自然。悔恨之泪水又如何冲刷得掉精神的荒芜,留下的恐怕只有满怀的凄楚和随风飘摇的野草了。如果身边常备一些预防精神缺钙的药是否会好一些?
年长之人是有这种感受的,小的时候很多病从来闻所未闻,应该是与医疗检测器械越来越先进能查出来不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确有许多病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令人担忧、甚至让人恐惧的变化。为什么许多人出门总是戴着厚厚的口罩,那是一个叫霾的东西让人生畏。又为什么远离喧闹的村庄会出现一种奇怪的乡村病,是横流的污水玷污了他们祖祖辈辈饮用的生活用水。细数我们餐桌上的各种食物,又有几样能让人放心地咽下?这,似乎是一个不管不顾疯狂攫取的时代,只因昧了良心!没有任何人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别人指手划脚。做好自己,才是一剂不错的良药。
一位老奶奶慢腾腾地告诉我,借别人的药壶熬完用完后不好还人家,那会将病灾什么的一起带给人家的。真要还,就在里面放一把米或面什么的。难以想象,这是一种怎样朴素的情怀,又是一种怎样善良的人性!
无法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从不吃药的人。倘若有,那该要有多么健硕的身体和多么强大的如山若水般的内心。如果做不到如山若水之躯,那就吃点药吧!
图片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