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铁道兵战友——观看《永远的铁道兵》有感
首页 > 文学 > 散文

我和我的铁道兵战友——观看《永远的铁道兵》有感

2014-12-23 15:27:46  ·   241次点击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勾起了我对铁道兵部队生活的绵绵回忆,想起了我的那些战友们——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华夏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频临崩溃的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出现了。年底,身为民办教师的我,怀揣着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加入了铁道兵的行列。年轻的我们穿上了绿色的军装,实现了心中的梦想,踏上了军列开赴祖国的边疆,一路上虽然是天寒地冻,但我们的心里是格外的荡漾。一路高歌《铁道兵志在四方》——“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雄壮的歌声伴随着我们一路,去实现心中理想。我在新疆哈密车站看到了“新疆的最大危险来自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巨幅标语,心里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
1979年1—3月,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五团新兵二十七连参加新兵集训。新训期间,由于刻苦学习,并经常帮助连部出板报,写材料,各项科目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受嘉奖一次,并被选为师部政治部电影队的预备队员。79年4月新训结束以后,由于我们二十七连整体调配到了二十二团,我被分配到了二十二团三营十二连当战士,同年5月在参加了师团教导队集训以后,提升为军械员兼连文书。我们的连队是一个半机械连队,当时驻扎在南疆线八一车站附近,连长李发元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机械师,车、钳、刨、焊、钣、钻,他好像什么都会,号称是连里的“大师兄”;指导员傅帮崇是六五年的四川老兵,矜持稳重,一副“老大哥”做派;特别是副指导员张建俊和我最对“脾气”,他是成都双桥子人,曾经的知青,性格豪爽,放荡不羁,不愿受任何的约束,但文牍水平是相当的高雅,谈吐不凡,见多识广,令人佩服。还有副连长李健、司务长雷岁劳,他俩是连里的“年轻干部”。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十分的欣慰。从那时起,我就立志踏踏实实地工作,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多做贡献。当时,连队担负南疆铁路八一车站站前站后的线路整修和站内设备安装施工任务。我除了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外,还主动参加公差勤务,坚持上工地为战友们送水、送饭,和勤杂班的同志们一起到草原上筛沙子、种小菜等等。这期间,我曾在营部代理过书记员,并于80年10月抽调到团军务股和师军务科帮助工作(驻勤),整理退伍老兵档案,办理老兵退伍手续。1996年南疆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我们单位组织人员参加了抗洪抢险,我在前线考察时还在阿拉沟里参观了过去的连队驻地,面对残檐断壁,缅怀昔日战友,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惆帐。
1980年12月,我被调到长沙铁道兵学院,开始在警卫通信连当战士,后来到政治系十三学员队当文书。队长陈鸿是湖北麻城人,才思敏捷,文牍水平很高,曾经为学院编写过《军用文书》教材,并经常写一些小小说、散文等在《长沙晚报》上发表。政治委员刘祥和是四川开江人,性格开朗,为人朴实,喜欢喝一点小酒,对待学员温存善良,就像慈祥的父亲一样。他们俩的搭档很是默契,经常是“婆婆嘴妈妈心哥哥样子”,在教学训练上十分的严格,但在生活上对我和学员们却是百分百的关心和爱护。还有学院政治部宣传部的干事柳炳仁,他是一位军旅作家,我经常帮他誊抄文稿,他写的小说荡气回肠,令人佩服,很多发表在当时的《小说月报》和《解放军文艺》上。时至今日,想起他们,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热乎乎的感觉。
从北国到江南,我的心情格外的舒畅。这期间的工作,主要是收发报纸、信件,领发教学器材,上情下达,收集思想信息,编报工作快报,安排后勤保障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忙的工作,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两年间,我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并于1982年12月,经队长陈鸿、区队长魏发洪二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我举起右臂,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时,我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听党的话,要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对工作更加认真、细致了,一言一行都在按照《入党志愿书》上写的那样去做,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1982年1月,我回渭北老家探亲,经人介绍,于当地女青年马莉同志相识相爱,并于同年八月在长沙完婚。探亲归队后,我被抽调到学院政治部干部处档案科帮助工作,整理学员档案。这期间,我工作细心、扎实,给领导和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4月,我响应学院党委“支援施工第一线”的号召,主动要求来到了铁道兵第十师第四十六团,在该团修理连当战士,当时部队驻扎在陕西省蒲城县罕井镇以北的弥家村,团部机关和卫生队、修理连、仓库以及汽车连相距不远。当时的连长叫林思生,不久转业回老家了;指导员李文生是云南宾川人,白族,1969年入伍的老兵,后来提升为团后勤处的副处长,改工后历任工程处办公室主任、处长助理、基地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从学院机关下到施工连队,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偏僻的山乡,工作性质、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铁道兵部队既熟悉又陌生的紧张的连队生活,使我经受了严酷的考验。我强迫自己尽快适应连队生活,尽心尽职完成领导上交给自己的各项任务,并发挥一技之长,在副指导员龚佳程(重庆北培区人,76年兵,曾经在铁道兵学院上学,后任修理连连长,改工后调回重庆工作)的帮助下,为连队编写板报、粉刷标语,美化了营区环境。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连队党支部于1983年12月30日讨论通过,我按期转为正式党员。这期间,我曾在团司令部军务股、政治处干部股帮助工作。当时的军务股长是李凤贤,广东五华县人,72年兵,改工后调回原籍工作。时任干部股长的曾伯超,是我十分钦佩的“大师兄”。他也是广东五华县人,政治敏锐性强,文笔非凡,特别是一笔漂亮的行书字令我折服;他心胸开阔,为人正派,处事严谨,对下属很是关怀,工作上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他都想得很周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领导。改工以后,他被提升为工程处政治处副主任,到石家庄铁道学院进修取得了大专文凭,之后调到深圳特区,在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任副行长、行长,据说后来是搞了一家股份制银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还有当时的军务股干事许传玲、朱孝才、干部股干事李宗敬、朱建军、李仕林等等,他们改工以后都先后调回原籍去了……
1984年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2】35号、【1983】168号文件精神,我随建制部队集体改工,并入铁道部。当时虽说自己的家里上有年过花甲的老父亲,下有未满周岁的孩子,迫切地需要我复员回乡,照顾老人和家庭。但在这合编并转的关键时刻,我首先想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自觉的服从了国家体制改革的需要。
我在铁道兵部队短短五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平平淡淡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一段历史了,但每每想起我的那些领导和战友们,心里总有一种热乎乎的感觉,他们都是我人生成长中的良师益友。
下一篇
生产服务中心的“小屁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