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我们腾飞的时刻
2013-10-13 08:43:37 · 25次点击
“80后”,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溺爱,没经历过苦难,曾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甚至是“崩溃的一代”,但是,在笔者身边,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激情洋溢、他们壮志满怀,他们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地奋斗、拼搏着······
王文博,1987年出生,毕业于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年纪轻轻,却已在恩利项目、石武客专、兰渝铁路、兰州枢纽施工一线经历过风雨的洗涤和锤炼,凭借着踏实肯干的作风和出众的才华,现任吕临项目临县南制梁场总工程师。
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同事们总是开玩笑的说“王总,你是从非洲来的吧?”,他也只是和善的笑一笑,其实那是天天跑现场晒黑的;他话语不多,性格腼腆,但是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和执着,甚至说有点“倔”。梁场建设工期紧、任务重,刚接手工作的他,没日没夜的审图纸、跑现场,对于临建的每一道工序都亲自把关,他一直坚持“今天要完成的工作,绝不拖到明天”,他所带领的工程技术部4名年轻技术员,也都是80后,都没有梁场工作经验,面对压力和挑战,他没有退缩,总对自己的“左膀右臂”说:“技术工作是一项细致活儿,单凭我一个人、我一双眼睛、一个脑袋是无法解决现场问题的,干技术员的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是实际经验的获取和累积的阶段,是自身为人处世的风格的确立阶段,你们不要怕,放心大胆的去做,我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他告诉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不仅仅只是按部就班编写作业规程、措施,而是更应该与一线工人有较多接触,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基本情况,做到“眼勤、嘴勤、腿勤、手勤”,做到以事实为基础,用数据说话,才能更好地掌握现场情况。
“三伏”天的太阳如同一个喷火的熔炉,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王文博带领着他的“左膀右臂”,带着施工图纸,深入施工现场,从钢筋绑扎、拼模、搅拌、运输、浇筑、振捣、脱模、凿毛等各个工艺进行细致入微地讲解。他说“技术工作不单单是简单的知道如何做,还必须懂得工艺原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梁场认证期间,工作异常繁忙,他总是时不时的提醒周围的同事“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别累垮了”,但他自己却瘦了十多斤。
徐晓明,1986年出生,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任临县南制梁场试验室主任,对于从未接触过梁场试验室的徐晓明来说,这无疑是场硬仗,但他不畏艰难、不怕辛苦,从试验室的规划、设计到建设,不论白天黑夜,他始终坚守岗位,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他便掌握了试验室所有流程;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施工大干现场,总能出现他专注、忙碌的身影……
他总说学习中要做到“嘴勤”“脑勤”,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理论是基础,是行动的指南,只要将思想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也只有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才能增强综合实力,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试验工作是繁琐的,众所周知,试验检测工作是通过人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来完成各项试验,得到检测数据,再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出具检测报告的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在提及对工作的看法时,他笑着说“有时候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一想到试验室工作在整个梁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了试验室这个主角,才能一步步往下延伸,我就一扫阴霾,重新获得了工作的动力。我们每检验一次原材、每出具一份试验报告,心里就多一份踏实,我们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千千万万的生命负责”。
李伟、郑楠、黄媛媛、季超超……这些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拼搏、勇于担当的80后,他们尽情的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着无悔的青春,他们用行动证明着“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80后”一样能托起明天的太阳。(丁丽娜)
上一篇
下一篇
图片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