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与孙犁
2012-10-31 10:47:21 · 51次点击
□文彦群
曾是陕西省宣传、文化、文学艺术界资深领导人的李若冰先生,与老作家孙犁有着一段难忘的师生之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是在翻阅《李若冰纪念文集》时无意间所获,令我颇为感奋。
李若冰(1926-2005),笔名沙驼铃,是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老战士,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先后曾任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省作协党组书记和省文联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是新中国石油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1953年调中国作协陕西分会任专业作家后,足迹遍踏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陕北高原。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个人的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1959年30多岁时,推出成名作《柴达木手记》,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99年获得首届“中国铁人文学奖”,后有《旅途集》《神泉日出》《塔里木书简》《李若冰文集》等十多种著作出版。
李若冰是陕西人,1926年出生于泾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众多,幼年时被卖给当地一户杜姓人家为子,是故又名杜德明,后来随生母改为姓李。1938年12岁时,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和几个小伙伴瞒着家长,跟随一支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的儿童流亡剧团,一路逃亡到陕北,参加了延安的抗战剧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平时的排练演出之余,他用心读书,坚持学习,后来上了边区艺术学校,一边参加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一边学习文学知识,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西北文工团和中央党校工作,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考取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李若冰参加鲁艺的招生考试时,考官正是作家孙犁,他写的考试作品是《看戏》,因为所写内容是自己熟悉的生活,真情实意,用心去写,很是感人,即被录取,他就此成为了孙犁在延安鲁艺文学系的一名学生。
孙犁是1944年夏由华北到达延安的,初在鲁艺文学系做研究生,后来升格当教员代课,为学生讲授《红楼梦》。李若冰在延安鲁艺上学时期的这段经历,惜乎他的纪念文集里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料,我所能够看到的,只是书里所收录和谷的文章《李若冰的散文写作》中透露的只言片语。经民间研犁专家老东先生查询《鲁迅艺术文学院校友录》,得知李若冰在鲁艺学习时,是第六届的学员,学时一年零两个月,所用名是杜德明,与他同届的还有女作家司仃。至于他和孙犁有过什么具体的交往,对孙犁又有着怎样的印象和评价,只能待来日有机会去《李若冰文集》里查找了。
1986年,李若冰时任陕西省文化厅厅长,这年的5月底,天津市举办第二届散文节,他应邀远赴天津参会。5月28日到达津市后,即于当天下午由人陪同,前往孙犁寓所探望了老师,这是师生两人自1945年延安分别后的首次相见。孙犁闻声出门迎接,说话依然口齿清朗、明晰、自然,声音硬朗,完全不像已经70多岁的老人。孙犁对这位40年未见面的学生竟还有印象,看着他面熟,也知道名字,只是时间太过久远,有些具体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孙犁对李若冰说起1945年离开延安,到联大短训班当老师,在天津日报工作,后因脑神经衰弱,只参加第一次文代会,以后什么会都不参加了。孙犁光脚穿着拖鞋,精神状态很好,只是眼睛视力不行了,别人说话时他闭目而听。孙犁简练朴素的叙说,使李若冰感到十分亲切,他注意到孙犁家的阳台上有一棵石榴树,花开得正红。
和老师孙犁的这次见面情况,李若冰在1986年6月3日的日记里有简略记述。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在2006年第3期刊发了《李若冰日记选》(1986-1997年),陕西省文联2007年编辑出版的《李若冰纪念文集》里也有收录。
李若冰和孙犁都是早年投身抗日运动,从延安时期走过来的战士作家,革命资历深厚。解放以后,李若冰深入西部基层,写出了大量反映石油人生活的作品,成为新中国石油文学重要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晚年虽身处官场,且居高位,但仍不失文人本色,赢得了陕西文化届的普遍尊敬与赞誉。孙犁进城以后,虽然没有到过权力中心,一直在津报工作,保持着编辑和作家的双重身份,但培养出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可谓功垂文坛。晚年坚持读书写作,著述《耕堂劫后十种》,更是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散文大师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