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记忆中的感动
2011-12-01 10:41:07 · 29次点击
翻开相册,泛黄的老照片上,一个吃力站立着的小孩抓着年轻母亲的手,可以想象她当时奋力的蹒跚学步的样子,照片背面赫然写着“周岁留念”……日子在指缝间一天天的滑过,转眼间,当年咿呀学语的孩子已经即将步入而立之年。
每年生日时,家人总会带我去照相馆拍照留念,一张张记录着成长足迹的老照片,一本本珍藏着回忆经典的相册,镌刻着亲人的爱,铭记着成长的轨迹,又似一幅幅画卷向我描述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老照片就是一把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带领我触摸散落在记忆深处的点滴感动。
那年,虽然中华大地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但当时,生活在并不富裕的西部农村,仍旧能感受到生活的窘迫和物质的匮乏。记得小时候爆米花是孩子们的主要零食。记忆中有一位老爷爷总会定期来我们村里做爆米花,来时总能引来一群孩子在他身后追逐。老爷爷在火炉前静静地转着爆米锅,我们好奇地围在旁边看,焦急的我们,总是不停地问:“爷爷可以开盖了吧?”终于,开盖的时刻到了,我们都躲得远远的,一声巨响过后,我们欢呼雀跃地跑过去一阵疯抢。爆米花的香气弥漫在周围,久久不散,我们也久久不愿离开,怕是可惜了这醉人的香气。
那年,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已经在中国大地屡见不鲜,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放在货架上,能吃上不同的零食在当时已经不算奢侈。但是对于当时的农村,能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视机仍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年,爷爷托关系让朋友组装了一台电视机,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围坐在我家的院子里,等待着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的开始,14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录下了孩子们童年的所有期待和快乐。几年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吃完晚饭,打开电视机看《新闻联播》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那年,中国改革的重点是转换国营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市场的经济实体。当国有企业被推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谁会在乎品牌呢?然而,就是在这年,中国的物质社会已经进入了品牌时代。当年,邓小平在一篇长篇通讯中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制造的理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记得那年过年,爸爸带回来一个外观精致的盒子,很神秘的拿出来,我和妹妹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开启,爸爸却小心翼翼的打开,原来是一块手表,我和妹妹为它制作的精良和考究的工艺惊叹不已!爸爸告诉我们这是国际名牌梅花手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品牌这个概念。随后的几年,家里购买的电器大部分都是品牌的,而这些品牌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让我一次次的见识了品牌的力量,也体会到中国人生活面貌的巨大改变。
那年,“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已经成为中华大地所共同遵守的发展理念。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新型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使我们应接不暇。掌握电脑、英语成了二十一世纪人才必备的条件,学校也开设了电脑课,成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术。企业和机关单位也开始进入了计算机办公时代。
那年,爸爸买了一部传呼机,当时可谓是“一呼天下应”的时代,腰间别着传呼机成了街上一道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风景线。我想如果能有一款手机,在当时肯定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几年后,搬东西时,在抽屉的角落里发现了当时购买的传呼机,一副历经沧桑的模样。几年后的现在,拥有一部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那年,当改革开放历经过磨砺之际,记忆中的一切似乎还触手可及,而眼前的变化已经令我们唏嘘。钢笔已经从人们中山装的上衣兜中光荣退伍,成了储藏柜中陈列的收藏品;留声机里仿佛还依稀传来邓丽君的《甜蜜蜜》,而时尚青年已经悬挂着耳机留恋于MP4逼真的视听中;中华民族早已摆脱自行车王国的称号,中国家庭私家车已经占到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六成。
几十年我们风雨同舟,一路走来,奏响胜利的凯歌。几十年,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一起走向胜利的彼岸。几十年,我们迎来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共同谱写着一首首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