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一春秋 情系一辈子——一位退休干部的扶贫情怀
2017-12-04 11:28:18 · 1770次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扶贫攻坚的新任务、新要求。毋庸讳言,扶贫脱贫是一项艰巨任务,更是一项长期积累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存在贫困问题,也都面临扶贫脱贫的艰巨任务。唯有中国共产党才会立下铮铮誓言:“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各级党委、政府极为严肃、极其重大的政治责任。在扶贫攻坚战中,广大扶贫工作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真情用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树立起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阎玉峰(左二)考察基层,为精准扶贫找路子
“没有官样,真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勤务员。”
2017年5月5日,已退休的原陕西省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阎玉峰来到陕西省白河县中厂镇店子沟村,闻讯而来的乡亲们紧紧地把阎玉峰围在一起,亲切的问候声此起彼伏。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相连,属于国家重点贫困县。
1986年10月,受陕西省省委委派,时任陕西省审计局工交处副处长的阎玉峰带领省审计局才走上工作岗位的庞海涛、毛锋两位年轻人组成的省扶贫工作队来到陕南山区的白河县中厂乡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帮困工作,工作队通过一年与扶贫地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奋斗,使当地基本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与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特别是阎玉峰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赢得了有口皆碑的称赞,树立起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
查阅白河县委办当年印发的《送阅件》真实记录了扶贫工作队和阎玉峰的感人事迹:一年来,工作队的同志和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毫无异样。大雪封山时的严冬,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体察民情;骄阳似火的酷暑,他们翻山越岭调查研究制订计划。白天,在修地现场,在播种、收割田间到处留下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夜晚,与村干部、村民促膝交谈后随遇而安。累了,在树荫下稍息片刻;饿了,吃一餐农家便饭。自行车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主要靠步行,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在普通百姓心里,一个省城来的副处级干部也算得上一个“大官”了,但是他们一点也看不到阎玉峰同志的“大官”影子,用阎玉峰自己的话来说:“我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国家工作人员”。
1986年12月初,阎玉峰来中厂才一个多月,参加乡政府在原栈房村召开的修地现场会后,恰遇大雪封山,道路泥泞难行,他被时任副县长黎明同志推上了车,要他一起回乡政府,阎玉峰同志硬是跳下了车,并动情地说:“我是来中厂工作的,车来车往的,群众会怎么看我,乡村干部怎么看我,再说我初来乍到,正好边走边了解一些情况,做一些调查,做做群众的工作嘛”!就这样,他走走问问,20多公里的泥泞道路,直到晚上九点多才泥人般的回到乡政府机关。
当年的材料对阎玉峰还做了进一步的介绍:在中厂扶贫工作期间,阎玉峰走遍了34平方公里的沟沟岔岔,每条羊肠小道都留下他的足迹,撒下他的汗水。
1986年初冬,大规模的冬季修地热火朝天,可地处后山的栈房村却还是冷冷清清,无动于衷。初来乍到的阎玉峰第一次步入该村,和乡村干部一起逐户宣传政策,兑现修地补助,消除群众疑虑,使这个村很快掀起修地高潮,不久后乡政府还在该村召开了修地现场会。经过一冬一春的奋战,该村完成修地任务82亩,比上年实际修地增长一倍,是当年修地任务的近4倍,当年实现人均修地0.2亩。
军属陆宏民家缺劳力,他带领工作队的同志去了,在他带动召唤下,全村几十个党员、群众帮助老陆修地2.1亩。
“五保”户陈组英生活有困难,他去了,组织召开村民座谈会,落实了老人的“五保”政策,全组村民为老人送去了粮、油等物品,使老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特困户周哑巴一家脱贫无门,他去了,和村干部一起为他制定增收计划,扶持他养羊,使周哑巴一家迈出了增收的第一步。
白河职业中学的《计算机原理》和《会计原理》课苦于没有专业教师无法开设,他派工作队的庞海涛、毛峰两位同志去了,使近百名中学生率先在白河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原理,1987年4月,该校40多名学生参加全省《会计原理》统考,人均70多分,合格率达80%,这些受益者中很多已经成为所在工作岗位的行家里手,谈起为他们授课的庞老师、毛老师至今还念念不忘。
........
此情此景,怎能被村民和乡亲们遗忘?难怪村民们至今还念叨着他们“当官不像官,真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勤务员。”
1987年10月,在帮扶地干部、群众的惜惜相别中工作队“届满凯旋”了,被评为“省先进扶贫工作队”。他们带走的是帮扶地人们的思念,留下的是对帮扶地群众的牵挂。
把“路桥”修进了群众的心坎上
八十年代的中厂乡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村民们生产生活也异常艰难,全乡三分之二的农户因不通公路,出行靠脚板,运输物品靠肩挑背驼;一条红石河阻断了店子沟近4000人的到乡、进城的通道。稍遇涨水,再急的事只能望水兴叹,危急病人因隔水无法及时送医院抢救而“死不瞑目”;店子沟上游两千多村民还点着煤油灯,粮食、饲草加工肩挑背驮几十里;几所学校的学生都在东倒西歪的教学楼里就读,安全得不到保障;全乡仅有四台电视机因接收不到信号而长期闲置......对此状况,依靠当时的当地财力和群众精力无法改变,国家也拿不出项目资金支持地方建设。
此情此景,阎玉峰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利用春节等节假日回省城探亲的机会,找有关单位“化缘”,向有关领导“求情”,经过他近一年争取,募集到扶持资金11万元。11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在现在可谓“鸡毛蒜皮”,可在当时可算的上一笔巨额资金了,就这11万元资金,使中厂乡建立了电视转播塔,解决了人们看不到电视的问题;修缮了一所小学的危房校舍;使修建店子沟口公路大桥在县计划部门有了立项并列入1988年的计划。
短暂的一年后他们离开了扶贫地,返回了省城西安,但阎玉峰并没有放下对帮扶地的牵挂,还继续为店子沟的农电延伸,乡村道路改造而奔波游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到1987年底,店子沟6公里10千伏农电延伸工程硬是“挤进了”省电力部门的1988年工程计划,20公里的乡村道路改造有了眉目。此后的几年里,阎玉峰经常保持与中厂人的联系,经常书信、电话了解情况,当每项工程竣工后中厂人没有忘记及时向阎处长“报喜”。当店子沟群众用上电,粮食加工不再跑路,到乡、进城办事、购物一路坦途时,都念想着为他们牵挂操心的阎处长。
1998年阎玉峰同志出差到安康,挤出一天时间专程到中厂乡,进行离别十一年的首次“回访”,由于时间紧不能下村看望,个人拿出1000元钱,委托中厂乡政府为特困户排忧解难。
2011年秋,已担任副厅级的省国有企业监事会主席阎玉峰在他年满花甲即将退休之际,仍挂念着帮扶地的干部和村民们,专程驱车来白河,在原中厂乡党委书记黄书汉同志的陪同下重游了帮扶地,看望阔别十四年的故友和乡亲,阎玉峰说:只要中厂的扶贫还需要,即便他退休了,他还会尽心尽力。
“现在我放心多了,还会来看你们的”
2017年“五一”后的第一个周末,阎玉峰再次来到到中厂。此时,他已经退休赋闲在家多年,但他还是牵挂着白河县中厂的乡亲们。
在前往店子沟的路上,阎玉峰不停地向陪同的老人询问店子沟现在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当时一些村干部的居住、生活情况,当得知有几名当年的村干部已故去,阎老遗憾的叹息道:“可惜啊,我来晚了,再也见不到这些老朋友了”。
当车行至迎新村时,见一位八旬老者端坐于路旁家门口,二位老人下车前往探望。同行陪同的老人问阎玉峰:“还认识不”?阎玉峰稍加思索后脱口而出:“迎新叶村长”,老者惊喜道:“阎处长,真是稀客呀!三十多年了,你还记得我啊。”在马安村村文书钱兴安家,阎玉峰与同前来问候的村民们热情问候,互诉离别之情,情真意切,甚是感人。时而乘车,时而步行走访。不到10公里的路程费时近两小时。
得知当年的贫困户有的脱了贫,未脱贫的基本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看到店子沟的交通条件,村委会的工作条件、村民们居住、生活、生产条件都与当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阎玉峰动情感慨:“哎呀,真是今非昔比呀!当年店子沟的条件是多么的恶劣,群众是多么艰苦呀!看到现在的状况,我也就放心多了”。寥寥朴素之语,道出了阎玉峰几十年来对帮扶群众无尽的思念与牵挂。
日落西山,阎玉峰在沿途村民的惜别声中,他郑重承诺:我还会再来看你们的。
漫漫三十载,殷殷见真情。执着的背后是挚爱,阎玉峰用自己的真情实意温暖着中厂乡的乡亲,随着脱贫成果的不断巩固,扶贫工作者与驻地群众已经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再遥远的路途也阻不了他们之间的鱼水深情。(路晓宇)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