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投资担保企业连续崩盘 数以千计投资人受损
首页 > 资讯 > 陕西

陕西投资担保企业连续崩盘 数以千计投资人受损

2014-12-18 11:45:31  ·   108次点击

本报记者王向华

年关将至,一边是股市上交投活跃,另一边却是投资公司卷铺盖跑路,投资者苦苦追讨事件频传。近期,我省连续出现投资担保类企业“崩盘”事件,投资者高达上亿元的资金难以追回,导致数以千计的投资人受损。据报道,仅西安一地,2014年11月下旬,就有10家担保公司出现了投资者在投资担保公司的资金难以追回的事件。涉及投资人超过千人,涉案金额高达3个多亿。一时间,对当前投资担保行业存在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贷等乱象的质疑和批评不绝于耳。

A 百姓投资理财存“短板”

跑路事件的频发不仅给陕西的投资担保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暴露出了当下普通老百姓“投资理财”的一些短板。在对一些近期陷入投资公司跑路,投资款难以追回的普通投资者采访调查发现,他们中许多被骗的老年人当初选择投资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多赚些养老钱。本来,生活富裕手头有些余钱,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面对股票、债券、外汇、基金、房产、保险、收藏、商铺等等投资渠道和品种,手有余钱的老百姓却常常有些不知所措。

有网友对民间投资现状的归纳颇显几分无奈:对没有“门路”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很多时候面临着有钱没处投资的尴尬。楼市,限购;股市,调整;基金,亏损;理财产品,骗局不断;保险,理赔兑现难于上青天……这就难怪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购买力却在下降,通胀风险无处不在,老百姓对财富缩水的焦虑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百姓期望通过高收益投资规避风险的愿望也愈加强烈。这就给非法集资、非法理财、高利放贷等违法投资理财营造了滋生土壤。而普通投资者因为缺乏专业金融理财知识,不可能也根本没精力去研究这些投资机会的安全性,往往很容易被各种各样吹得天花乱坠的“低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打动,于是就把钱投给了这些公司。当资金链出现断裂,就使得人人自危,并产生风险传染效应。一旦得不到有效处置,就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

B 数量激增监管乏力运动式整顿难治根

其实,近年来,担保公司法人代表“跑路”、资金断链、机构关停等现象在全国屡见不鲜。当然,事后分析,老百姓作为普通投资者不乏诸如非理性、盲目的投资等行为;但另一方面,投资担保企业集中爆发“崩盘”跑路事件,也折射出投资市场没有得到应有的规范,对投资者的保护仍存在一定的缺失。

有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的融资担保公司总数仅有数十家,资金存量的总盘子也只有十几亿元左右。但从2010年年底开始,民间融资担保公司的数量开始急剧攀升,尤其在河南省大力整治融资担保行业后,多家公司转战到陕西开展业务,各类投资担保企业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14年11月27日,我省登记注册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149户,非融资性担保公司371户,投资类市场主体7584家。按平均每家公司3000万到5000万的资金存量来估算,短短数年间,涌入我省的投资担保行业的资金存量已从原先的十几亿元增长到近220亿元。

对于金融业而言,这种飞速发展的背后其实存在很多隐患:如设立、变更、撤销不规范,存在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本金的现象;有的甚至只是空壳公司,没有开展任何业务;有的总体规模偏小,资金实力有限,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差;有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合同文本花样百出……

而在市场监管层面,重审批、轻监管的弊病普遍存在。目前,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的设立仅有比如公司营业执照是否合法等常规审核,但对其业务开展却并无明确监管。这给大量非法融资行为留下了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使整个行业的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一旦风险集中爆发,就有可能酝酿行业危机乃至社会危机,但监管部门却往往只能以运动式的整顿进行治标不治本的处置。而且,许多清理和整治行动多是针对非法融资的事后处理,虽一时见效,但却难以根治。一些担保公司“换个马甲”便能规避打击整顿,投资担保行业缺乏系统监管。

点评:随着财富积累,百姓从最早的存钱理财转变为多渠道理财,但应该往哪些方向投资,才能做到既能“钱生钱”又确保资金的安全呢?客观讲,民间投资担保本身没有错,它是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在其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既不能全盘否定,又要规避这些问题的发生。因此,如何更好地规范这一市场,制定出标准化的监管,避免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真正让民间借贷实现阳光化运作,真正让投资者和相关企业实现共赢,当下亟须破题。

警惕异化担保融资模式

据新华社智库调查,全国类似担保的民间借贷有四种形式:一是以熟人借贷、地下钱庄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二是以民间借贷中介为代表的青岛模式;三是以担保为代表,“一对一”“不摸钱”“透明操作”的郑州模式;四则是在以上三类,尤其是郑州模式基础上的异化模式。

各类从事民间金融的投资担保类企业本身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态,但其中大多数采用郑州模式,然而尤为遗憾的是,目前这种模式却在现实中逐步被扭曲变异。

一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渐渐地由最初的以收取“担保费”演变成追求收取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换言之,由最初的郑州模式向温州模式、地下钱庄模式靠拢,非法集资、违规放贷等乱象就由此而生。与此同时,行业中长期存在的隐患逐渐暴露,开始循环上演“资金链断裂——经营者抽身——企业崩盘”的悲剧,接踵而至的就是由于投资者本钱无归而滋生的群体性事件。

(实习生 任亭洁整理)

下一篇
原西北政法学院院长陈明华跳楼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