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作品疑被官员私分续:当年捐赠作品曾拍照
2010-06-23 09:02:52 · 24次点击
咸阳市政协经过几天查找,昨日中午终于在咸阳市档案局找到了几份重要文件,其中包括1986年卓登捐出于右任字画的登记表原件案卷、补选卓登为政协委员的通知、解决卓登一家5口人转为城市户口的报告,以及1991年举办于右任书法展的报告、总结。
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卓登所捐于右任书法的真实性,但想要全部搞清“122件于右任作品的去向”,似乎还为时尚早。
本报记者通过研读这些原始案卷的内容,这一事件的一些细节浮出水面。
捐献者质疑捐献作品为啥“保管”在个人家?
卓登曾去一些地方,试图查找他20多年前捐出的于右任作品的踪迹,但均无功而返。昨日一早,他看到本报报道后,激动不已,越发想把这些书法的下落查个清楚。他说:“我当年捐给了咸阳市政协,这么重要的‘千字文’现在怎么会‘保管’在个人家中呢?真是奇怪!”他很想要个说法,但又不知该去哪里。
卓登此前出示的4张《卓登同志所捐字画简明登记》原件显示,其1986年捐给咸阳市政协的于右任书法“共计122件”。但记者连日来在咸阳市、三原县等地调查得知,除了17件于右任“千字文”以外,还有不超过44件于右任书法被当年书展经办人、三原县委原顾问崔德志于2001年移交给了三原县博物馆——粗略计算就能看出几组数字之间的差距:122件所捐字画中,只有(最多)61件找到了下落,至少还有61件不知去向。
咸阳市政协回应几份原始档案在市档案局找到
自从媒体披露这一事件后,咸阳市有关方面逐步开始调查、着手回应捐献人卓登的追问以及公众的质疑。由于时间久远,在找到相关证据之前,记者遇到的官员都很谨慎,“不好表态”,但也“很想查个水落石出”。
据悉,5月18日下午,快下班了,本来是周末,但咸阳市政协秘书科的两名工作人员接领导指示,“在档案室查找了几个小时”,希望把当年的相关文件翻出来,但一时没有结果。
昨日下午4时许,咸阳市政协秘书长田晓东向记者透露,经过几天来与咸阳市档案局的沟通,昨日中午终于在咸阳市档案局找到了几份非常重要的文件。
记者随后见到了这些特别标注为“永久保管期限”的文件原件。在归档案卷号为“1986年4号”的案卷中,第178页至181页,是《卓登同志所捐字画简明登记》。所用的绿色“政协咸阳市委员会稿纸”,这与卓登不久前出示的另一份原件,系同一次用复写纸一式两份写就。唯一的差别是,卓登收存的是圆珠笔书写的首页,背面也有复写纸印下的字迹,而案卷收存的是复写的另一份。
咸阳市政协有关领导表示,这份文件证明了卓登当年捐出字画确有其事。但有具体内容描述的于右任书法作品仅有4件,分别是“‘千字文’1件”、“‘松青’二字1件”、“‘总统(记者注:应为总理)遗训’1件”、“单条‘给敬亭’1件”,此外,大多是类似“对联1幅(副)”、“单条3张”等没有提及内容的表述。仅有6件的条目后注明“有印”,但印文内容也没有登记。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关注者指出,咸阳市政协从咸阳市档案局翻出的这份原件,虽然与卓登手中的是同一文件,但仅凭其继续寻踪查找下去,“很难解决全部问题”。当年的登记目录中,很多重要项目缺失,所以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出现,“至少不能消解崔德志提出的疑问‘都是些啥东西(书法的具体内容)’,更没办法以此来一一对应查找剩下的那些于右任书法到底流向了哪里?”
咸阳市档案局卷宗现“于右任墨迹约120幅”字样
上世纪90年代初,包括陕西省政协在内的省市县3级政协,曾合办过于右任书法深圳、福州沿海巡展。这一展览最初的申办报告、筹办期间的会议纪要、举办后的总结报告等相关文件,也于昨日在咸阳市档案局找到。
这份同样标注了“永久保管期限”的、归档案卷号为“1991年9号”的案卷显示,当年2月25日,咸阳市政协向市委报告,提出省市县3级政协组成代表团(组委会),举办于右任墨迹展览。省政协一名副主席担任团长,副团长有咸阳市政协主席沈树森、三原县政协主席张应选、县委顾问崔德志。同时,崔德志还兼任“征集组”负责人之一,“主要任务是征集、保管、审定”等方面。
这份报告显示,展出内容主要是“我省、市、县政协以及有关方面收藏保存的于右任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墨迹约120幅”。但这120幅于右任书法,是不是就是卓登捐出的那批122幅字画?报告中没有明示。
当年曾确定办展经费来源比例
在归档案卷号为“1991年9号”的案卷报告中,还提及了展出经费:“考虑到统一战线工作需要,又考虑到我们财力有限,因而展出食宿、管理、差旅等费用,经商定(由)省、市、县共同承担,省政协承担5万元、市政协承担3万元、县政协承担2万元”。
但同年8月4日的会议纪要再次涉及到费用问题:“原定10万元不变,这次出外展览,省、市政协各出2万元,三原出1万元,共计5万元”,至于其他5万元从何而来,该会议纪要没有表述。
同年11月8日,中共政协咸阳市委员会党组以“政咸党组发(1991)第9号”文件,向咸阳市委报告了“关于赴深圳、福州举办于右任书法展览的情况”。在这份总结式的报告中,再次出现书展费用情况:“作品的征集、装裱、差旅、印刷等费用共5万元,此款由省市县政协按‘2、2、1’万元分别承担”。
但这些文件中并未涉及此前咸阳市政协一些退休人员和崔德志向记者表述的“因费用问题导致字画未能拿走”的事宜。
当事人回忆当年捐赠作品曾逐一拍照
当年的登记证明人之一、咸阳市政协退休人员赵素娥曾向记者表示,1986年接受卓登所捐的于右任书法后,工作人员曾逐一拍照,然后才拿去装裱——这一举措是为了与装裱后的字画核对,以防出现“掉包”等不测。但这些记载着书法内容的原始照片,目前尚未找到。
另外一份非常重要的原始档案是1991年为合作书展时,咸阳市把包括卓登所捐的于右任书法,向三原县“转交”的相关手续,其具体的数目、书写的具体内容等,至今也还在查找中。
但到底有没有这一手续,现在也没有人能说得清。
咸阳市政协秘书长田晓东表示,已派专人继续查找相关原始文件,由于时间久远,查找起来比较困难,但会积极查找原始档案,用证据来解决目前存在的种种疑问。
当年捐于右任书法帮卓登一家“农转非”
昨日曝光的案卷中,还有1986年7月5日政协咸阳市委员会办公室 “政咸办(1986)14号”文件《关于增补卓登同志为市政协委员的通知》,以及同年7月23日“政咸办(1986)15号”文件《关于解决卓登一家转为城市户口的报告》。
这份写给咸阳市公安局的报告中称,“泾阳县云阳镇北石窑村农民卓登,现年39岁,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随从副官卓敬亭之子,解放后保护收藏的于右任先生部分墨迹历时数十年之久。今年4月,在市政协刘长凯主席给卓登同志反复宣传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卓登同志将于右任先生墨迹118幅(记者注:原文如此)和部分珍贵文物捐给国家。我们认为,卓登同志已做出了较大贡献,经政协常委会议通过,已补选该同志为市政协委员。”“为了进一步教育其他爱国人士,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建议将卓登一家5口人转为城市居民户口。”
其后不久,卓登及其家人的身份从“农民”成为“城里人”。记者在卓登家的居民户口本上见到,“户别”一栏写着“非农业家庭户口”字样。记者 孙强 魏光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