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李家村难掩惨淡经营 80%商铺关门
首页 > 资讯 > 陕西

改造后李家村难掩惨淡经营 80%商铺关门

2010-03-04 09:32:33  ·   19次点击

 
改造前的李家村
改造后的李家村规划图

李家村服装城内的商户,这些天可真是闹心。这个月的28日就要交下个季度的商铺租金了,可过去的这个季度生意惨淡,来逛商场的市民都没有几个,更别说掏钱消费的了。经济不景气,对于这些商户来说,每平米每月100多元的租金已很难维持经营。可不交租金却要按照合同从押金中扣除罚金,面对这两难的选择,不少商户纷纷叹气,难啊。

西安市对于“李家村”、“骡马市”、“西大街”等市场的改造,由于种种原因都失去了往日的繁荣,如何在城市改造中保护“老字号”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

“李家村”到处“转让、清仓”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李家村服装城,来光顾商场的顾客稀少,整个商铺有80%关门打烊,而商铺的橱窗上则贴着“转让”“清仓”。

空空的商场走廊只剩下几个商户无聊地打着扑克牌打发时间。如此“正常营业”的商场,让记者很难联想到几年前那个繁荣的李家村服装城。

据商户介绍,自从去年10月份以来,就很少有市民光临商场,所有商户销售都受到影响。而年后生意就更惨淡了。“过完年,都没怎么卖过”,不少商户这样表示。往常商户之间总喜欢问问对方一天卖了多少,而如今商户之间却多用“今儿,开张没”来互相询问。“如今,都不在乎能卖多少,只要能开张都算是万幸了”,一商户叹气道。商户孙女士更是表达了各商户的心愿:“上个季度挣的钱不够交下个季度的商铺租金。做生意是有风险,可碰上了经济危机谁也没有办法,这样的风险怎么能让我们商户自己来担呢,房租少一点能维持我们正常营业就行,现在房租一分钱没少,根本就不能维持下去,不交还要扣押金,难啊。”

昔日李家村生意兴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裁缝租用民房加工制作服装,随后一批以江浙一带为主的外地投资商看中了这块地方的商业潜力,开始与当地居民、驻地单位合作,在李家村周边开办市场,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闻名西北地区的服装产、供、销集散地。直到三年前,李家村服装城还在西安市各大商圈,以服装批发闻名,这里每天客流量约4万人次,营业房面积45500平方米。整个区域共有28个经营单位,34个分市场,从事生产的户数500户左右,生产雇用工人超过2000人,形成了辐射周边地区、经销西北五省区及山西、四川、内蒙古、河南等毗邻区域的大型综合服装商贸城。整个李家村白天总是熙熙攘攘,大大小小上千个商铺生意兴隆。市场销售总额达到7.2亿元,并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

改造李家村曾花了15亿

随着李家村服装城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各商铺如“鸽子笼”一个紧挨一个,人头攒动。每个通道都异常狭窄,最宽处不到4米,最窄处不足两米。65%的房屋是在二层的基础上搭建至五六层,有的甚至七八层,店铺里各种土制蒸汽锅炉随处可见,漏气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安全状况让人悬心。李家村服装城成为国家安全监督局全国重点防范地区之一,由国务院、公安部挂牌督办限期治理。

2005年12月西安市瞩目的李家村服装城综合改造全面启动,曾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一座新型的配套设施齐全、经营环境良好、引领西北地区服装服饰新时尚的高档服装销售现代化综合商贸城,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前期投资达到3亿元,整体改造建设总投资达到15亿元。

然而无情的现实是,改造后更加时尚的“李家村”却生意冷清了,这是否仅仅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呢?

-记者感言

让低端用户迷失的改造

2000年,西安市人气最旺的骡马市改造,花费巨资,维持6年多改造成西安时尚步行街,如今骡马市是比以前干净了,漂亮了,时尚了,可却冷清了,人们已经习惯了在骡马市淘东西。现在的骡马市已经变味了,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喜悦,没有和小贩砍价的感觉,有的是富丽堂皇的店面,有的是国际名牌。如今的骡马市被市民戏称,“白领不去(档次低),学生不瞅(价格贵)”。西大街也是这样,过去以小商贩为主,广济街和都城隍庙的百货、服装,鼓楼的标牌锦旗和家具,桥梓口的小吃都非常繁荣,改造成仿古一条街后,高额的房租费用使得原来的小商承担不起,只好外迁,结果西大街人流虽然仍很高,但是都成了过客。

商街漂亮了,时尚了,可如今逛遍西安市,很难再找到消费低廉的商业街。过去骡马市、李家村、康复路都是中低消费区,人气很旺,如今李家村定位模糊,骡马市改造后云集了许多世界名牌,可却没有了往日的人气。

西安工业大学郑升旭教授说,改造商业街目的是进一步发展经济,但是有时候却未能如愿,改造势必使商铺成本提高,商品品位价格就要随之上升,但这种上升却排斥了很大一部分低档用户,这些用户在我国占大部分,当初规划就应当考虑到高、中、低各种用户。而且市场不光是硬件,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也影响着人们购物欲望。改造的同时不应该破坏原先的文化氛围。

记者 谢涛 李宗华

下一篇
山西屯兰矿难遇难者多是本省矿工 无陕西籍矿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