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08年人均收入12858元 30年涨41倍
首页 > 资讯 > 陕西

陕西08年人均收入12858元 30年涨41倍

2010-03-04 09:06:55  ·   63次点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陕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58元,为1978年的41.4倍。此外,在消费支出、农民收入、住房面积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昨日发布新中国成立60年来,陕西人民生活、物价及企业发展系列调查资料。通过一组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陕西老百姓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

  城镇居民收入2007年首破万元

  数据:197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10元。2008年达12858元,是1978年的41.4倍。

  解读: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职工工资,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其他收入来源,城里人吃、穿、住、行靠的是供给制。

  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988年破千元大关,达1040元。

  2000年人均收入达5124元。2007年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人均达10763元。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格局发生变化,带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和收入结构趋向多元化。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工资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稳中有升;转移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位居收入来源第二的地位仍然稳固不动摇;财产性收入的地位基本不变。

  另外,随着居民收入增长,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房价开始上涨。陕西房地产价格一直较平稳发展,2001-2003年房屋销售价格呈现小幅上涨局面,年均增幅均小于3%。

  2004年开始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房屋销售价格逐年增幅都在4%以上,2007年为6.5%,到2008年已达8.1%,房屋销售价格、房屋租赁价格和土地交易价格都是在2008年达到近几年来的高点。

  199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5.50平方米,到2008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了4.18平方米,为19.68平方米。

  延伸阅读:“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分为4类,包括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财产性收入(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等)。
居民消费转向享受型

  数据:居民人均消费1978年为268元,1990年为1117元,2000年为4277元,2008年为9772元,是1978年的36.4倍。

  解读:60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呈现出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由物质型消费向精神型消费转变。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居民的生活从“温饱型”跨越到“小康型”的巨变。“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靓”起来的衣着、“快”起来的出行、“强”起来的医疗保健、“重”起来的教育投资、“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延伸阅读: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

  农民收入53年增长42倍

  数据:农民收入由1955年的人均73元提高到2008年的3136元,增长42.9倍。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133元,2008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收入增长23倍。

  解读:1949年-1978年,争取温饱。这30年农民人均收入未超过140元,最低为1955年73元,最高为1978年133元。

  1979年-1988年,基本脱贫。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04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45元,基本摆脱贫困。

  1989年-1998年,稳步增长。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140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1.4元。

  1999年-2008年,迈向小康。这一时期是我省农民收入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9元。

  农民生活消费吃穿比重下降

  数据:60年来,农民吃和穿所占消费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其中,吃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由1955年的64.2%下降到2008年的37.4%,下降26.8个百分点;穿的比重由1955年的11.2%下降到2008年的5.9%,下降5.3个百分点。

  解读:1978年以前,农民生活消费表现为吃饱穿暖的消费特征,其生活消费序列为:吃、穿、住、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减少生存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比重变化,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衣着等需求比例已逐渐缩小,其他用、行等享受和发展型消费资料的需求比例则逐渐增大。

  2008年,全省农民居住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上升至20.1%,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支出则逐渐超过了“穿”、“用”方面的支出,成为农民生活中新的消费热点。

  延伸阅读: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CPI30年涨437.4%

  数据:以1978年价格为100,2008年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较1978年上涨了437.4%。

  解读:1979-1983年,平稳运行。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刚刚起步,主要特征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198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达到5.3%,但随后就很快降了下来,并趋于稳定。

  1984-1990年,大幅波动。这一阶段价格改革的重点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部分农产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许多工业品出现双轨制价格。随着价格改革力度的加大,刺激了这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迅速走高,出现了陕西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物价高增长阶段。

  1991-1997年,涨幅最高。这是价格第二次大幅震荡阶段。1994年上涨26.7%,达到价格涨幅的第二次峰值,并且成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最高涨幅。

  1998-2002年,首次负增长。此价格首次出现居民消费价格水平4年的负增长。CPI不但大幅回落,而且出现下降之势,这也是三十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唯一出现下降的阶段。

  2003-2008年,相对平稳。在近两年表现为结构性上涨。2007-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表现出以食品价格拉动上涨为特征的结构性上涨,连续两年涨幅超过3.0%,分别达到5.1%和6.4%。但整体来看,相对于前两次大幅波动,这一阶段物价水平处于相对平稳、波动不大的基本态势。

  延伸阅读:CPI,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它告诉人们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记者段晓宁采写
 

下一篇
西安首批通村客车投放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