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委大院春节前搬家 随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
2010-03-04 08:57:45 · 33次点击
明年10月,西安市行政中心将正式搬到城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堡地区。现在,新的行政中心建设正在加紧进行。与此同时,区县政府的搬迁早已在酝酿和筹划。
有人说,这是市行政中心北迁带来的连锁效应;有人说,这是城市发展到现阶段水到渠成的事情;还有人对这种搬迁持观望态度……
新城区委搬家 图谋新发展
12月19日,周末。位于南新街上的新城区区委大院里静悄悄的。与此距离不远的解放路上,由于一个大型商业广场的开张而热闹异常,新城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以及一些工作人员都出现在这里。
这个新开张的大型商业广场位于解放路商圈核心地段,是该区一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区委一工作人员说,不只是把这个项目“当事”,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区委、区政府处处走在前头,甚至不惜把位于黄金地段的区委大院让位于开发建设。
说新城区区委大院处于西安城市的中心一点不为过,其南边紧邻的是“西安第一商街”东大街,北边不远就是新城广场和省政府大院,区位优势显而易见。在年初,该区确定的今年的工作要点里,其中一项就是腾出区委大院,进行开发建设。
据了解,初步意向是要建成一个集商贸、办公、酒店等一体的新的城市综合体。据新城区委一工作人员介绍,搬迁事宜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是因为新的办公地一直未选定。而目前的方案是春节前搬迁。在新的办公地点未确定前,区委有可能先在外面临时找办公地点过渡。
同时确定要搬迁的还有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新址选在东三路临近城墙的一块棚户区改造地。“春节前肯定要搬。”该区棚改办一位工作人员说。
位于东新街上的公安新城分局东邻解放路,处于解放路商圈黄金地段,随着解放路综合改造启动,让地搬迁也早有说法。准确的消息是:这里将由陕北一客商开发建设榆林神府酒店,据说是一座超五星级大酒店。
“这对新城区发展肯定是好事,是区域发展双赢。”该工作人员说,接下来位于尚德路上的区政府也要搬迁。作为老城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土地稀缺是不得不面对的瓶颈问题,无论是正在进行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还是区政府行政中心搬迁,都不能不说是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做的努力。城三区政府搬家坊间流传已久
随着西安市委、市政府迁往北郊,有关旧的办公地将来如何利用备受关注。
现在的西安市委大院位于南院门27号,古色古香的门楼开向西安最有文化特色的街道之一——粉巷。院内有办公楼近十栋,另外还有慈禧西逃行宫、亮宝楼,以及省图书馆等一批在近代历史中非常有文物价值的特色建筑。
而位于北院门159号的市政府大院和市委大院隔街南北相对。院内的建筑虽时间较久,但经近年来陆续改造,设施齐全办公条件相当好。
明年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后,腾出来的两个大院是否还会用作政府办公地一直为社会关注。
据一知情人士透露:在西安市委、市政府搬往北郊后,碑林区委、区政府可能将搬入市委大院办公;莲湖区委、区政府可能搬入市政府大院办公。“还没有看到正式文件,但这样的说法已是公开的秘密。”碑林区委一工作人员说。
现在的碑林区机关办公大楼位于南二环西段69号,是一栋高24层的极具现代感的大楼。2003年12月,碑林区政府由原来的书院门搬迁至此,而那次搬迁也被称为“西安市首个由城墙里外迁的政府机关”,目前区委、区政府约40个部门在内办公。“一个最大的不便就是用电梯,每天上下班时间几百人等三部电梯,队排得有几十米长。”区政府一工作人员认为,搬迁到市委大院里办公,至少省了等电梯的麻烦。
而莲湖区搬入市政府大院更是改善办公环境的需要。莲湖区委、区政府分开办公,办公地都在距市政府不远的红埠街上,除了办公楼紧张外,其出入交通不便是在这里上班、办事人的普遍感受。
据消息人士透露,碑林区行政办公地搬迁相关方已达成“口头意向”。市委搬迁后,碑林区委、区政府将正式搬入其内办公。作为补偿,原碑林区的24层区政府大楼交由市政府经营;另外,碑林区政府每年还将上缴1000万元给市委、市政府作为建楼资金。接下来该哪个区政府搬
长期以来,包括省市两级行政中心在内的城市主要功能拥挤在城墙内,城市的发展一直以单中心格局向外膨胀,中心区无法疏解,人口密度过大,交通与环境压力日益加重。在北郊行政中心规划当初就有专家指出,行政中心的外迁将改变西安长期以来一个中心的格局,不出几年北郊将形成西安第二个中心。
这个“预言”正在得到验证。家住北郊的周先生有切身的感受,他说,五年前凤城八路、九路一带还是一片一片的农田,而现在已被一天一天长起来的高楼所取代。
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所带来明显而强烈的效应,让区县政府不能无动于衷。除了碑林、莲湖、新城这城三区,同为城六区的雁塔、未央、灞桥也在重新勾画自己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也多与搬迁有关。
有这种想法的首先是同处北郊的未央区。“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未央区想的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地利,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该区政府一工作人员说,将区委、区政府办公地再往北移,紧跟上新的行政中心占据发展之先。
现在的未央区委、区政府办公地位于龙首村十字,旁边就是正在建设的地铁二号线龙首村站。据区委一部门负责人说,区委、区政府已有出让这块黄金地的意向。而往何处搬迁,最佳的考虑就是跟上新行政中心往北走。
作为城六区之一,灞桥区的发展一直略落后其他区,而地理位置被认为是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随着浐灞新区的建设与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启动,该区在近两年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有专家建议,将位于纺织城内的区委、区政府迁出去,往东北靠近灞河,在灞桥科技产业园建设新的行政办公地。
“目前这还只是一些人的想法,具体实施还谈不上。”灞桥区委一工作人员说。灞桥区委、区政府的办公地在纺织城纺一路上,院子里最老的建筑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搬到灞河边,不仅可以带动新区的发展,也有利于纺织城地区整体开发,对未来发展肯定是好事。”在已获批的纺织城综合发展规划中,区委、区政府所在区域将建成商贸区。
远郊区县也在行动
除了城六区,远郊的区县在这一轮行政中心搬迁中也有所动作。其中搬迁信号已明确的是文化旅游大区临潼区。
在已获批的临潼新区城市规划中,该区将在渭河南岸、陇海线北侧建设面积为30平方公里的新区,距位于张家堡地区的西安市政府新址只有15公里。
在该规划当中,作为起步区的8.4平方公里已获国务院批准,其中该区新的行政中心就位于新区草临路的北侧,建成后,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等机关都将搬迁至此。
按照规划,2010年-2013年为临潼新区发展建设阶段,其间将基本建成起步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将基本完善。同时,区级国家机关完成搬迁。届时,位于老城区东大街上的区委大院、位于书院街上的区政府大院,将同时让位于旅游产业发展,促成“景城分治”大计。
高陵县政府搬迁也令人充满想象。“现在的县城更像个城镇,到了冬天办公室里连暖气都没有。”高陵县委一工作人员“诉苦”。
位于渭河北岸的高陵县和西安一河之隔,一直被称为农业大县。为了促进区域发展,该县于1996年在泾河两岸开始建设泾河工业园区。2006年,园区就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占全县的83%。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人口十余万,已形成一个功能配套完善的城市新区。“将县政府办公地迁往园区有人也说过,但要实现还需要时间。”
另一个促使高陵县政府搬迁的动因是“撤县设区”。高陵县的撤县设区报告于2004年通过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尽管各方翘首以盼,但目前此事依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县委工作人员表示“这是迟早的事”,而撤县设区将推动县政府搬迁。
未央区
已有意出让龙首村十字区委、区政府办公地,未来最佳考虑是往北走
灞桥区
有专家建议,将位于纺织城内的区委、区政府迁出去,在灞桥科技产业园建新的行政办公地点
临潼区
规划中的行政中心新址位于临潼新区草临路北侧,老城区东大街上的区委大院、书院街上的政府大院将让位于旅游产业发展
高陵县
将县政府办公地迁往泾河工业园区有人也说过,但要实现还需要时间
未来西安有望形成多中心格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区县行政中心搬迁对城市带来的变化要区别对待,能产生积极的意义就值得鼓励,否则就应该限制。”作为当初市行政中心北迁的力荐者之一,对于此轮区县政府搬迁的意见是:“应顺势而行,搬不搬、搬到哪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而研究城市规划多年的郑昌民却认为,此轮区县政府大搬迁是西安城市发展到此阶段的必然选择。“旧城区在加紧改造,新的城区正在形成,这些都加速着区县政府规划自己新的中心。”他还预测,不出十年,西安十三个区县政府将会有一半以上拥有新的行政中心。
尽管争论还在进行,但这一轮行政中心的大搬迁似乎已不可阻挡。而在很多专家看来,此轮行政中心搬迁以及与之相伴生的更多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的重新布局,意味着西安城市中心格局将出现变化。“西安城市发展南强北弱的格局肯定会发生改变。”郑昌民说。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变化已初现端倪。除了现在能看到的北郊的发展速度,围绕新的行政中心将形成新的城市中心也让很多人看好。“不用十年,将看到西安一个多中心格局,而这个多中心还不仅限于经济、行政,还包括文化、商业等。”郑昌民如是说。
而关于这场搬迁引发的“悬案”不仅为政府层面所关注,普通市民也甚是期待:新城区是否还会留在城墙内?未央区是否要迈过北二环?雁塔区会不会也出让小寨商圈的黄金地段?用一著名体育品牌的广告语说就是:一切皆有可能。而有关答案揭晓似乎并不遥远。
在市委、市政府北迁以后,等待西安的下一次转型还有一次契机,那就是省委、省政府的外迁。在今年被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拟在主城区二环以外南部和北部各控制一处用地,作为行政中心预留地。”这样以来,省委、省政府将迁向何处又开始让人充满想象了。
下一次的搬迁又会给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带来怎样影响?还会牵动哪些区县政府的搬家?思考和争论已经展开…… (本报记者 石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