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当年"蜗居"地照片曝光 小巷走出大国总理
首页 > 资讯 > 陕西

温家宝当年"蜗居"地照片曝光 小巷走出大国总理

2010-03-04 08:53:15  ·   262次点击

  一条小巷,今天看来的陋巷——天津市旧城达摩庵前胡同走出一位大国总理。这是当年他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旧宅达摩庵前胡同9号外景。(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旧宅今天拥挤的小院。(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旧房被新主人翻修新主人说,温家在此居住时与现在看到的相比破多了。(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下午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时,有网友问温总理,2009年房价涨得有些离谱,2010年高房价的问题会缓解吗?

  温家宝表示,群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因为我从小学到离开家的时候,全家五口人只有9平方米的住房。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应当按现在的条件来改善群众的住房。其实,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居民的住房都有相当的改善,大概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5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3倍。

  温总理访谈中提到的全家曾“蜗居”的房子,在《人民日报》记者陈杰发表的《温家宝,从一条小巷走出的大国总理》(发表于2003年3月16日)一文中有详细的图文记述。

  全文如下:

  一、小巷里的旧居

  温家宝,天津市人。温家世居今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后迁入城内。

  “你找温家宝的家?”记者在天津市旧城南开区寻找温家宝中小学时代居住的房子。狭窄的达摩庵前胡同,拐角杂货铺的一位大婶指给记者,“那就是,他前几年回家时,我见过他”。亲切的口气像讲邻居家的大哥。

  达摩庵,“文化大革命”前香火缭绕的尼姑庵。温家宝曾居住的是达摩庵前胡同9号院,推开年代较远的院门,面前是十分拥挤的小院,左侧翻修后房子就是温家宝过去的家。房屋的新主人刘志杰大爷、刘玉英大娘老两口,原住9号院对门,七八年前买下温家的老房。温家宝兄妹三人,他为长子,与父母一家5口居住在不足21平方米的两间平房,上大学前就在这里成长度过。邻居们说,温家宝的父母分别是中小学老师,带着三个孩子,家境很不宽裕,居室的“洋灰”地面坑坑洼洼,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非常简朴。老邻居敬重温家书香门第,至今称温家宝的父亲为“温先生”。在他们的印象中,温家宝很聪明,功课很好,做事稳稳当当。人们记得,他与小伙伴一起卸下院门当乒乓球台。母亲上班把房门钥匙留在邻居家,温家宝放学去取,“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了?”言犹在耳。

  温家宝到中央工作后曾几次回到这条胡同,看望父母,走访老邻长辈,亲亲热热拉家常,在众人眼中,他还是隔壁的孩子,没有一点官架子。有时,温家宝的母亲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带到北京。

  徘徊在这条有些破旧的胡同,站在温家老屋的原址,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总理就是从这里走出的,让人感到与历史贴得这么近,“平民情结”一定植根在他的胸中,他时刻惦念像儿时邻居一样中国千千万万普通的百姓,与他们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温家宝在高三一班就读时的教室外景,现为图书馆电子查询室。(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当年高三一班教室现在的内景。(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宝在南开中学宿舍平房二排四室(204)外景,现为国际部外国留学生公寓,这排平房的九室周恩来在校读书时曾住过。(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二、独有的名校

  温家宝住在天津旧城,上的鼓楼西小学,在原址已不存在。徒步穿过大水沟街、南马路、西南角、四马路,就到了他度过6年美好时光的南开中学。从1954年至1960年,这是他上学常走的路线。

  南开中学是南开系列学校(大、中、小学、女中)的发祥地。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1904年将旧学塾改建新学堂,历经99年的风云。周恩来1913年至1917年在此读书。一所中学培养出两位新中国的总理,中国仅有。

  南开中学首任校长张伯苓任职46年,倡导教育救国,缔造了南开精神。南开中学训练学生注重5个方面:一、重视体育。“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体德兼进,体与育并重;二、提倡科学;三、团体组织。训练学生做事能力、服务精神;四、道德训练。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五、培养救国力量。学生在求学时代,必须充分准备救国能力。五项训练归结为“公能”二字,即“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作为南开校训。用今人的阐释,南开精神就是“爱国、乐群,敬业,崇尚科学,追求发展。”南开中学现任校长、也是历史上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说,浓厚的爱国、乐群、敬业的公德价值观氛围,强烈的崇尚科学、追求发展、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南开中学的特色,以此锻造学校的人文精神。

  南开的校色特选青莲紫色,寓意学子出污泥而不染,气质高洁。至今,在南开中学的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严范孙为学生制定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在南开的人文精神熏陶下,在天津以及抗战期间迁址重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可敬的师长走出校园,成为社会的栋梁和中坚,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南开中学近百年的历史培养新中国的总理2人:周恩来(1917届,下同届别)、温家宝(1960);副总理1人:邹家华(1941);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4人:林枫(1930)、吴阶平(1932)、邹家华(1941)、周光召(1947);全国政协副主席5人:屈武(1922)、王昆仑(1923师范班)、孙孚凌(1938)、万国权(1938)、朱光亚(1941);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研究院正副院长6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央研究院院士,外籍院士和国外的院士55人。还有许许多多党政干部、文学艺术家、科学技术专家、教育专家,可谓星光璀璨。

  从“五四”时期到抗美援朝,马骏等25名南开中学校友成为革命烈士。

  南开中学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绚丽,风景独有。

南开大学的一排平房,曾住过新中国两任总理。(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宝十分关心母校建的综合教学实验楼“翔宇楼”,江泽民同志1997年3月5日题写楼名。(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宝在南开中学高中上课的教学楼,现为图书馆的“范孙楼”外景。(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宝1994年春为母校题词:“南开永远年青”,现悬挂在教学实验楼内。(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温家宝参与、南开校友1999年捐赠母校的座钟“情系南开”。(注:图片拍摄于2003年)

  三、精神的光芒

  温家宝1984年写过一篇文章《南开精神永放光芒》,叙说他在南开六年的生活,“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他写道:“南开精神首先是革命精神。南开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我戴红领巾的时候,我就从校长、老师那里了解到敬爱的周总理早年在南开的革命活动,知道马骏等许多革命先烈的事迹,为母校曾经培育过这样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感到自豪。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南开中学是十分重视德育的。学校的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了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在青年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我清楚地记得,在中学学习期间,我们许多同学不仅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而且重视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关心时事政治,追求进步。可以说,中学时期是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在南开中学所接受的思想教肓,为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开精神是严谨的治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南开的教学质量—直是比较高的。南开中学有很多具有渊博学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有不少解放后培养的又红又专的中青年教师。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南开中学的学生学习是很努力的,学校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南开中学不仅给我们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而且培养了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至今在工作岗位上都还离不开。

  南开精神是朝气蓬勃的精神。南开中学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校非常重视体育。田径、掂球、棒球、火棒操等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普遍,常常在全市中学比赛中名列前茅。在团组织和学生会的领导下,学校有各种科技、文艺社团,如航模社、话剧队、合唱团等。周末有社团活动,学期有汇报演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增强体魄,丰富知识,活跃生活,陶冶情操。现在想起来、还使人欢欣,让人振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校对我的培养教育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下一篇
陕西省委组织部干部公示 邹明拟任安康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