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药方是为了医治国企缺乏活力的病症
不妨先来看组数据。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来,民企的资产回报率一直高于国企,这说明,民企的生产效率更高。
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国家希望能够将民企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创新的管理体制,引入国企内,从而开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药方”。最常见的混改实现方式是,在保留原国有企业主体的前提下,吸收民间资本入股。也即国资掌控的股份中,一部分出让给民企,由民企来持股。
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容易变成“表面文章”
一些地方政府有趁机“甩包袱”之嫌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而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的路子,由于中央收紧的土地调控政策而失效。学者傅蔚冈认为地方政府在“无法获得增量资金时,盘活存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举例,早在本轮国企混改开始前的2011年,原本由上海国资委100%控股的上海家化,被以51亿元的价格整体出售。如果不出售,上海家化原来每年上缴收益是4000万,51亿要收近130年,而现在这笔收益可以更多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里的上海家化算是优质的国有资产。但是许多地方却用“甩包袱”来换钱。
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重庆这个地方国资大户,在国企混改中密集甩卖小国企,近半年时间里,就至少有10几家中小国企放出拍卖。这些国企(国企参股或控股,有些还是国有独资),不仅多数亏损,有些还有数亿元的负债。而且,这些企业所属行业市场开放,企业也面临激烈地竞争。报道中以重庆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企业原本由重庆盐业集团出资控股,但由于亏损严重,且负债累累,重庆盐业集团决定出手所有股权,谋求“接盘者”。
央企混改也诚意不足,有圈钱之嫌
以中石油为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石油就积极主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推出了多项混改项目。
2014年5月份,中石油计划将旗下的东部管道公司100%股权转让,引入社会资本。而后经由两家权威机构的评估,出售资产的规模接近千亿。这么大的资金量,对民资来说门槛已经很高。后来又传言,将会由社保基金、养老金、企业年金等类型的机构资金接手。但之后项目搁浅,至今无进展。
2014年11月,中石油拟将吉林油田、辽河油田两家局级单位油田作为试点,各拿出35%的股份引入民营资本。但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业界认为中石油缺乏诚意,因为这两个油田都是年代久远的老油田,经过多年高强度的开采,开采潜力小、效益差。但后来,该混改项目也了无音信。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中石油虽说要混改,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且有圈钱之嫌。而据经济观察报报道,由于中石油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但部分项目的收益却低于预期,导致公司现金流不足,目前确实有较强的资金需求。
不论是地方国企还是央企,倘若单以逐利、或者应付的心态对待混改,只能演变为换汤不换药的“作秀”。
混改并非灵药,“一混就灵”只是美好设想
混合所有制、民企的名头不是有效率的保证
正如上面提到过的,国家希望通过混改,能够将民企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创新的管理体制引入国企内,提高国企的活力。但不是“一混就灵”。
首先,混合所有制并不是真的有效率。比如,从国企的角度看,有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都是混合所有制,但其中很多治理结构低下。傅蔚冈在《公平的市场环境更重要》一文中援引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的例子阐述这点。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当时最大股东是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持股56.2%,平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7家保险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会为第二和第三大股东,分别持股13.9%和8.7%。但京沪高铁治理能力并未因此改善。2011年前国家审计署专门针对京沪客运专线进行审计,发现京沪客运专线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诸多问题,《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2010年跟踪审计结果》显示,2010年该项目存在招投标不合规、资金挪用、伪造虚假发票等问题,涉及金额近50亿元。也正是如此,尽管京沪高铁运营形势超出预期,但中国平安和全国社保基金会的作为股东的利益却得不到保障。2012年下半年,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提出了退股要求。
其次,有民企帽子,也不一定有效率。这点很好理解,市场中有很多经营不善、连年亏损的公司。比如,做运动品牌的李宁公司,截至2014年,李宁已经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额达到31亿元。而据媒体报道,李宁急速坠落的原因在于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的低效,而且积重难返,换几个高管、裁员都不能简单地解决问题。
而且混改本身未触及国企发展之弊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轮国企改革,国企公司治理最为诟病的是,部分国企凭借市场的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形成与民企的不公平竞争。而天然的政治关联和管制垄断,导致国企配置中占优势地位,很多政策制定对国企给予优惠和倾斜。
国企低效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在目前的体制下,国企根本不差钱。在垄断行业里的国企不差钱好理解,因为垄断利润已经足够多了。在竞争行业里的国企其实也不差钱,因为即便国企经营出现问题,也不会轻易进入破产程序,政府会投钱维持企业的生存,在扭转无力时用重组的方式,由一个盈利企业来接盘。当国企处于这种高枕无忧的情况下,根本无需担忧市场的变化,慢一点快一点的调整都无所谓。也因此,民资进入国企,只是让国企多了一部分资金,并不会在公司治理上实现突破。
实际是未弄清“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国企混改正式开展已一年有余,但从中央到地方,改革进展不大。国企方面,担心民资注入后带来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民企方面,担心没有话语权,不仅吃不到甜头还会吃亏。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因果关系——国家想要以混改形式改善国企的治理结构,但问题是,如果国企的治理结构没有改善,不仅国企心理打鼓,混改对民资也缺乏吸引力。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就认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第一,一定要能够保证同股同权;第二,一定要有现代的、科学的公司治理和管理;第三,一定要有严格的内外监督;第四,要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可交易性。而上述四点,目前的国企管理体制都不很好地满足。只有推力而没有约束,轻视国企自身层面的混合所有制局面,造成现在混改做“表面文章”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