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列出榜样 晒最详尽“三公”支出获称赞
2011-07-12 09:14:48 · 29次点击
[导读]审计署昨日公开三公支出:去年财政预算2711万,拥有公车206辆,购置及运行费达1229万,占总支出近半。这是迄今中央单位中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
审计署三公经费 【点击看大图】
本报讯(记者赵鹏)昨天,审计署公布了其“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是继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中科院后第6个公布“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也是公布内容最详尽的一次,告知了公众“三公”经费到底用在了哪些地方,如购车4辆,花费115万元,公务用车206辆,平均每车运行维护花费5万余元。
审计署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表反映了审计署(含署本级、18个派出机构和7个直属事业单位,下同)所有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的财政拨款支出情况。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字,其去年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2711.65万元,当年决算即实际支出2488.79万元,减少了222万余元。相比之下,今年“三公”经费预算为2687.06万元,比去年的预算少了24万余元,比去年实际支出多198万余元。
引人关注的是,这次审计署公开了其公务车编制和实有数:206辆,这在中央部门中开了先河。其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几乎是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接待费两项之和,达到1229.65万元。
不过,在审计署此次公布的“三公”经费情况中,说明使用详情的,只有去年的实际支出情况。去年和今年的预算仍是比较笼统的数字。
■焦点·公务用车
206辆
首次透露公车数字
公务车数字一直备受公众关注,审计署昨天在说明“三公”经费使用情况时透露,去年,审计署及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的公务车辆编制数和实有数均为206辆。
去年,审计署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达1229.65万元,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支出。其中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按国家规定的汽车配备使用标准,全年更新购置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花费27万元;越野车1辆,花费3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审计署在公务用车方面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相同,而今年的相关预算仅少了24万余元。
5.41万元
油价涨增养车费
车辆运行维护占支出大头。去年,审计署全年车辆运行费1114.65万元,平均每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
审计署解释说,较之往年,去年单车运行维护成本有所上升,而这源于三大原因。首先是去年油价持续上涨,燃油费成本增加;其次是现有车辆使用时间长,车辆油耗大,维修成本偏高;最后是审计机关没有配备业务用车,审计时,为解决省内或同城审计人员的交通问题,使用公务车接送审计人员。
■焦点·因公出国(境)费
1.67万元
出国人均过万元
去年,审计署因公出国(境)费预算为617万元,实际支出616.72万元,按其公布的因公出国(境)人数计算,人均花费1.67万元。
这包括按照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因公出国(境)计划,全年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69个、368人次。其中,部级领导参加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以及联合国审计、访问外国审计机关10个团组、60人次,司局级、处级及以下审计人员与外国审计机关同职级人员开展双边交流、参加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审计机关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和培训班等59个团组、308人次。
叶青(微博),全国人大代表,曾连续8年就公车改革上交议案。图/CFP
“审计长刘家义给其他部长每个人送了一个大‘鸭梨(压力)’”
京华时报:审计署的“三公”经费公开情况说明可以称为样本吗?
叶青:审计署公布的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公开、最满意的“三公”数字。
京华时报:这种详细度是否与审计署职能有关?
叶青:当然,在其他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尚不能使公众满意的情况下,以经济审计维护公民权益为重要职能的审计署如果都含糊其辞蒙混过关,那其他中央部门会怎么做,可想而知。
实际上,可以认为审计署做了一个表率,审计长刘家义在6月底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时说过,审计署去年“三公”的数字,是经过他们严格审计过的,所以,要公布就得有个审计署的样子。目前来看,他们是最令人满意的。下一步看看还有没有更满意的。
京华时报:您是说审计署公布的并非全让人满意?
叶青:确实还有缺陷,没公布今年“三公”预算具体情况。决算与预算同样重要,结果只做了一件,令人遗憾。
京华时报:这是否与目前的预算体系有关系?
叶青:是的,“三公”公开今年是第一次,没有先例,肯定问题一大堆,这个大家可以理解。以后的预算法肯定有针对“公开具体”的管理条文,现在从法律上没有要求,也没办法对不进行公开的部门进行惩罚。
京华时报:就是拿它们也没辙了?
叶青:在社会和舆论的聚焦之下,审计署已公布得这么详细,其他部长也会很紧张的。审计署公布了每辆车的维护费用,每个出国人员的费用,那么其他部门敢不敢公布这么细,如果再想蒙混过关,如何面对公众。也就是说,审计长刘家义给其他部长每个人送了一个大“鸭梨(压力)”。我们会期待下一个公布的会是谁。
京华时报:部门之间也在比较,总的趋势是在细化?
叶青:不能比它(审计署)差,要不然会挨骂。国务院没有出台关于“三公”公开的通知,包括公布到什么程度,细化到什么内容等。这也导致有的部门找理由想蒙混。我想有了今年的经验,明年可能有所进步。
文/本报记者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