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5000家非时政报刊年内转企 老员工待遇不变
2011-05-09 09:25:59 · 25次点击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资料图片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称“报刊数量不减,主办单位大减”
本报讯 (记者杜丁)23年前,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北京北护城河北岸一栋四层楼房内诞生;如今,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只用了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率先摘掉了戴了23年“事业编”的帽子,以企业身份进入市场。
昨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完成整体转制,挂牌成立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全面改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昨日表示,全国5000多家非时政报刊年内将全面展开转企改制。
将注销事业单位重新登记
据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军介绍,集团公司将成为新闻出版业第一综合服务商,打造“三大板块”:新闻出版领域报纸、期刊、网站等信息服务板块;新闻出版产业数字平台服务板块;面向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服务板块。
对于中国新闻出版社的改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惠生认为,这是一次彻底改革,转制单位不仅要注销事业单位,还要重新在工商总局注册登记,全员签劳动合同,完全进入社保。
非时政报刊改制意见将下发
去年,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按期完成,之后全国启动了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改革。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昨日表示,非时政类报刊是我国新闻宣传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其改革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涉及单位多、工作难度大。
据柳斌杰介绍,目前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大约有6000多家,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所办的都市报、晚报;所有企业法人办的报刊,例如出版集团办报、报业集团办报等;还有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公司办的行业报刊。今年首先要对这三类报刊进行转制,目前已经改制了1300多单位,其余还涉及5000多单位。
柳斌杰表示,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继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之后,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今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表示,刚刚结束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任务,中央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即将下发。
■ 对话
改制之后,中国新闻出版报在编员工是120多人,将全部转成企业编制。在昨天的集团公司挂牌大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组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为全国同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和积累经验。
非时政报刊改制进展如何,在改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昨日,记者就此采访柳斌杰,他表示,改制不会导致报刊大幅减少,也不存在“下岗”说。
“报刊数量不减 主办单位大减”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改制不会导致“下岗”,原有老职工待遇不低于事业单位
大批减少报刊主办单位
新京报:目前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大约有多少家?进行改革后,将精简到多少家?
柳斌杰:目前全国非时政报刊大约有6000多家。至于精简到多少家还不好说,但改制后,报刊主办单位要大批减少,但报刊不会减少太多。
新京报:“报刊主办单位大批减少”是什么意思?
柳斌杰:国外也有很多报纸,但投资人就只有几个集团。我们今后发展方向会将小的报刊整合到集团中去。
新京报:启动非时政报刊改制的目的是什么?
柳斌杰:主要是为了改变目前报刊市场散、乱、小的现状,原来事业体制下有一个很大需要改造的地方是,很多报刊资本不实,大家办报办得很辛苦。据调查,目前60%-70%报刊都是亏损的。这次改制后,我们首先要对报刊资本进行核实,这样今后报刊办报实力会得到很大的改观。
新京报:今后所有报刊改制后员工都会从事业编变成企业编吗?
柳斌杰:对,事业编改革将同步进行。
落实注册资本是大问题
新京报:在此次改制中,你感觉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柳斌杰:首先是思想观念,由于很多报纸都是“机关办报”,很多人还不习惯市场化模式。第二是身份的转换,按道理企业体制更有利于人们的发展,但是大家已经习惯事业身份,感觉这个更可靠一点,这次出版集团改制就碰到这个问题。
新京报:除了人员之外,还会碰到什么难题?
柳斌杰:还有就是资本问题。目前大多数报刊没有资本,过去在事业体制下稀里糊涂也就过去了,但在转成企业体制之后,国家工商部门对于企业注册资本是有明确标准的,经过调研。目前50%-60%的报刊都没有资本,怎么落实这些报刊注册资本是面临的大问题。
新京报:对于这些难题,目前有没有对策?
柳斌杰:一个就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当然思想认识的改变需要有个过程,我们会通过社会保障、政策优惠打消一部分人的后顾之忧。其实改制对个人待遇没有什么影响,不管是哪种体制,国家对个人都是做了保障的。
老职工收入不低于事业单位
新京报:一些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可能有所顾虑,对于他们有什么安置和保障政策?
柳斌杰:不想继续工作的,可以按事业单位办理退休,如果想继续干,可进入企业。对于企业我们做了保障,如果企业效益好,不存在任何问题;如果碰到企业效益不好,我们要求企业转制时预留资金,保证转制企业原有老职工始终保持不低于事业单位的收入。
新京报:具体保障政策有哪些?
柳斌杰:之前事业单位是没有医疗、退休和失业三项保障的,转制后首先要落实这些人员的三项保障,政策要求,这些人员的保障将从之前工作年限算起。
新京报:这次转制是否会出现人员流动问题?
柳斌杰:文化体制改革不同于其他体制改革,现在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时候,人手比较紧张,不存在人员“下岗”一说,只是重组后精干主体,把人员分流到不同岗位。人的问题解决了,转制起来就顺利一些。
新京报:这次改制中财政部门是否有优惠政策?
柳斌杰:为了改制,财政部出台了一些支持政策,例如减税,转制后五年不交税,保证改制发展。
新京报:是否会担心一些经营不善的报刊在转制后亏损更加严重?
柳斌杰:不具备资质条件的将退出市场。
■ 讲述
23岁事业单位 1个月变身企业
3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改制工作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4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向该报社核发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
“全社支持,一气呵成,就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改制。”中国新闻出版报副社长王冰说,从2010年底,报社用了四个月时间进行了研讨等工作。
对于报社的转制,在报社已经工作八年的刘蓓蓓比较期待,她认为,转制一方面待遇会提高,另一方面办报会更有活力,“毕竟之前事业体制,在一些报道上有些束缚。”
王冰说,“如果总抱着事业身份,我们也只能维持生存,谈不上发展。”转制后,报社将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在市场运营的空间也特别大,“我们还没挂牌前,就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企业集团找我们来合作。”
王冰说,单位挂牌后,将马上启动注销事业编制工作,然后为员工上社保,“估计未来一两个月内就能全部完成。”对于前景,王冰充满信心,他认为今后的发展一切取决于企业运作,运作好了,前景无限,“大家主人意识和原来事业单位完全不一样,开拓意识也不一样了。”(本报记者 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