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看准了就要下决心不要动摇
2010-03-04 09:11:56 · 29次点击
邓小平:看准了就要下决心不要动摇
1917年,孙中山迸发三峡梦;1956年,毛泽东写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篇;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果断表态:“看准了就要下决心,不要动摇”;2008年,中华民族圆百年之梦——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把三峡工程比做“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奥林匹克”。
6月1日12时17分,作为奥运火炬在三峡坝区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手,曹广晶在大坝坝顶点燃圣火盆后,发出如此感叹。
曹广晶的感叹,不仅仅在于三峡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水电工程历史上的奇迹,还在于三峡与奥运同梦——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三峡与奥运这两个世纪梦想,又同时梦圆在盛世——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
这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但巧合之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百年追梦——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浓缩
让我们重温百年追梦历程,体味梦圆盛世的凝重内涵。
1917年夏天,孙中山先生手持放大镜,在地图上沿长江流域来回移动,最终把目光紧紧盯在三峡,一个激励中华民族追求百年的伟大梦想由此迸发。
孙中山心潮澎湃地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写下一个宏伟设想:“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以溯流而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这是何等壮观的梦想!但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外强凌辱,割地赔款,民族的科技和工业只是一支“汉阳造”的水平。国力怎能承载如此宏大的梦想!
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政府也曾组织对三峡工程进行论证,然而,军阀割据、一盘散沙的政局,注定了论证无疾而终的结局。此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生死未卜、朝不保夕的民族,何以言梦!
40年代,当时的政府想到了借助外力。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并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等工作。但由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三峡工程再次成为泡影。
决心变梦想为现实的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1953 年2月19日,毛泽东以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提出:“在三峡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自此,“高峡平湖”梦想,就让毛泽东梦绕魂牵。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站在船尾甲板上,他举起望远镜边看边诙谐地对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说:“你能不能找个人替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帮你修三峡大坝好不好?”。
但由于国力还无法承担这么庞大的工程,三峡梦依然只能是梦想!
跨入改革开放时代,三峡工程的世纪之梦也进入新的阶段。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92年4月3日,承载中华民族世纪梦想的三峡工程议案,在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三峡圆梦的号角终于吹响。
此时,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正在走向新时代,实现新的跨越。
梦圆盛世——见证改革开放新高度的历史地标
盛世兴,国梦圆。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这么坚决、果断表态的背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的不断增强。
我们来看数据。
改革开放时的1978年,我国GDP只有3624.1亿元,人均只有190美元,到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三峡工程议案时的1992年,我国GDP增加到26638.1亿元。
此后,我国经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从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到2003年下闸蓄水,国内生产总值10年间从3万亿元增长到10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9.8%,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7年的6.0%,位居世界第4位。
正是由于国力的强盛,才破解了财力不支——这个中华民族三峡梦波折起伏背后的重大制约。
因此,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曾自信地宣称:三峡工程从来没有为资金发过愁。最费思量的不是能不能筹到资金,而是怎么用最低的资金成本,合理地配置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
1994 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1997年11月成功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三峡双线五级船闸通航,首台机组发电;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10月蓄水至156米,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8月,除三峡升船机缓建外,初步设计中的所有项目已全部建成。
经过百年魂牵梦萦,40年论证,16年建设,三峡工程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变为现实。
盛世梦圆。2008,注定会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复兴推力——发展环境改善的集中体现
三峡圆梦,需要国力的支撑;三峡梦圆,又极大地改善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为提升国力的强大动力。
2007年7月31日傍晚,沙市观音矶。
堤外江涛滚滚,堤内一片祥和。尽管江水已逼近43米警戒线,不少市民却扶老携幼,赶到这昔日抗洪抢险的“险点”,观赏正在上涨的江水。“险点”变“景点”,缘由就在于三峡水库下闸拦蓄洪水,沙市水位降低了1米左右。
这是三峡工程首次发挥它的第一功能——防洪。2007年7月30、31日,三峡工程两度调度削峰,使荆江沙市站水位仅差3厘米,未能越过警戒水位。
三厘米的距离,一百年的梦想!
洪水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从汉代至今的2000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9次,大约每10年一次。1935年,洪水水淹荆州,文献记录“淹毙者三分之二,不死于水者,悉死于饥,竟见有剖人而食者……”
三峡大坝可以直接控制荆江河段90%以上的洪水,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长江安澜,投资者再也不用担心巨额投资被洪魔毁于一旦!
水患变水利,直接带来的是年平均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相当于10个大亚湾核电站发电量的总和。从2003年首批机组投产到目前为止,已经投产的24台机组,累计发电2330亿千瓦时。
这还只是三峡工程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的动力!
峡江变平湖,使得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相当于增加6条铁道的运力,长江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必将促进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加上水库蓄水后通航能耗降低、货运量增加,相当于节约9000万吨标准煤,折算减排二氧化碳2亿吨,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但三峡库区一直是这个经济带上的“洼地”。之所以成为经济“洼地”,就在于库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峡库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达60-70亿,大大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从二期移民开始,三峡库区GDP增长了2.2倍,财政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2倍以上。
三峡工程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将保障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长江沿岸城乡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强大电力输送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将改善这一地区的能源结构布局,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壮哉,三峡工程——民族复兴的伟大丰碑!(记者 李先宏 罗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