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背后的故事

“状元郎”背后的故事

2016-06-24 15:42:40    1282次点击               发布者:龙钢公司       字体:【

近日,在陕钢龙钢公司炼铁厂5#高炉大家都在相互传唱着一个声音,那就是80后小伙王汉平一举摘得配管工桂冠,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正如炉长冯伟、班长师东龙对他评价—“实至名归”一样,而这简单的实至名归,又道出了多少个“十年磨一剑”奋斗史呢?镜头从此刻展开回放。

“超强大脑”与“好奇心”碰撞

2005年,第一次踏上高炉,看到高炉平台、炉低错综复杂的管道,他就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带着无数问题成了师傅的小跟班,师傅说的下个班他能记个滚瓜熟,时间长了师傅、同事们发现发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每次的班组、工段技术比武考试中他都能百分的成绩,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为此大家为他起了“超强大脑”的绰号。

工作中,别人遇到不懂问题总会犯愁,有的人甚至绕道而行,而他往往会很兴奋,十年来,这种在工作中充满好奇心爱钻研的态度,使他形成了废寝忘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习惯,也慢慢使他逐渐在专业知识方面成名成家。10年时间,“超强大脑”与“好奇心”的完美碰撞完成了他从“新兵”到 “强将”的完美蜕变。

用认真、细心守卫系统稳定
  5号高炉开炉前夕,是他最忙碌的日子,作为主操手面对新的设备,光凭以往的操作经验是不行的,为了对高炉冷却系统有一个细致的全面的了解,他不怕吃苦,跟着调试师傅跑现场,认真抄写设备铭牌,记录大量运行数据,每天对照着各种图纸,在上面不停地写着画着。十余多天,他顺利收官成了职工们的年轻 “小师傅”,哪里的设备有什么特殊要求,哪里应该重点巡视,每个部位的测温要点,他如数家珍给职工一一标注,在高炉开机备战阶段成了职工与新设备接轨的的“指南针”。高炉开炉至今,冷却系统一直平稳运行未出现一次“险肇”事故,每每大家谈起来,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徒弟小李说:“在师傅的帮助下,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对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王汉平爱琢磨、肯动脑、不怕吃苦的事儿,早已烙在大家的心里。为降低高炉冶炼成本,王汉平有一套独创绝活,他能很好的判断风口套烧漏的前期征兆预知和烧坏后期的部位判断,为岗位工搬走无法及时处理故障的“拦路虎”,减少了对高炉炉况的影响。进一步他提出的“高炉喷吹煤枪前端加长陶瓷长度”的想法,将长度由400
延长至700,减少了煤枪磨损,降低成本费用2万多元,彻底解决了困扰高炉多年的难问题……面对一个个难关和一次次的成功,他的话语中却是“轻描淡写”:“其实这真的没有什么,我只是尽力做了自己应该的。”

与 “老伙计”在一起他很开心

还未说完,一眨眼功夫,王汉平早已站在风口平台任凭热浪侵袭着身体拿着测温仪开始点检,管道温度  ,他门亲切的讨论着哪里温度高了,该如何处理,哪里正常该怎样维护。”也因为他的认真别人巡视40分钟的设备,他整整用了一个小时,豆大汗珠顺着帽檐吧嗒吧嗒的滴落。
  等到笔者再次跟进采访询问时,他说设备是我的老伙计,干好工作没有窍门,“笨办法”办法中出细活,认真巡视及时发现隐患,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就是成功。在干配管工作的十年中,王汉平从最配管工做起,拿着巡视点检仪器走遍了区域的角角落落,巡视点检标准、日常维护技术要求、检测数据综合评价方法他都了然于胸。夏天顶着烈日登上炉顶、冬天冒着严寒钻进炉低的都是他,十年了他对设备有着浓浓的爱。

休假时,每次接到紧急检修指令后,王汉平会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和其他职工一道展开应急冷却系统监测、巡查。他不顾个人安危,爬向高处,不休息分析结果,在第一时间内将监测结果报出,协助作业区领导制定方案。为高炉稳定顺行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关键资料。有时连续三四天不能按时下班,但他不言苦,不喊累,他说和这些“老伙计”在一起和回家休息是一样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这样扎扎实实地干着,兢兢业业地做着,也正是这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造就了他今天偶然中的必然。(龙钢公司炼铁厂  薛芳)

 

这篇文章好看吗?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华全:快乐工作,用心成就美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