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古称灞上,是古长安的东大门,周平王东迁遇白鹿的传说,平添了这里的文化元素,陈忠实的一部《白鹿原》长篇小说,又使这里名扬海内外。原上田野平畴,宜稼宜果;原下浐灞交汇,风景宜人,是现代都市居民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而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就是镶嵌在原上都市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郭缠俊,更是为世人留下了一串串葡萄的传奇。
弃粮务果:一串葡萄放卫星
打开史书典籍,有关葡萄的话题俯拾即是。虽然史籍记载,古都长安与葡萄和葡萄酒文化有深厚的渊源,但盛产葡萄的地方却不在关中,更别说浐灞流域了。浐灞流域,自古以“米面罐罐”著称,广袤的沃土里,人们世代以种植粮食为生、为荣,形成“耕读传家”的古朴民风。
上世纪八十年底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浐灞大地,古老的土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浐灞大地特别是灞桥区的农民群众连年粮食丰产丰收,个个笑意写在脸上。
此时刚过而立之年、“以农代干”的席王乡农科站的郭缠俊却并未因家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而沾沾自喜,他在思谋着如何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搞出点名堂。他内心的想法灞河的水,一波接一波;如新生的葡萄蔓一环绕着一环。
郭缠俊,西安市灞桥区席王乡郭渠村人。1970年,不满17岁,小学的课程没学完就初中“毕业”,回家参加生产劳动,他回家后先给生产队养猪,后又到队上的科技试验站劳动,不久又推荐他上了西安市“五七”农业大学。毕业后到公社农科站,先后搞粮食、蔬菜、苹果、梨等种植试验。
鹰很多时候并不是翱翔在天空,而是静静地伫立在山间、崖畔,没有人知道鹰在想什么。其实,鹰是在寻觅、选择新的目标,一旦认准,鹰将一飞冲天,势不可挡!
此前,郭缠俊翻文献、查资料、测市场、找专家,决定引种鲜食葡萄,为农民致富找到新路子。
1984年春,灞河岸边郭渠村,嫩芽初上枝头。
郭缠俊不声不响地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栽下了不少葡萄树,令很多乡党都不理解。有的说:“真是饭饱生余事,才吃了几天饱饭就胡折腾。”
还有人说:“世世代代种粮为生,他却不务正业搞葡萄,小心吃不了狗肉连铁索被带跑了。”
……有的人说话更难听。
家人也为他捏了一把汗,提心吊胆。
面对一阵阵意料之中的倒春寒,郭缠俊憨憨一笑,不解释,不争论,只顾闷着头伺候他的葡萄苗。
第二年,葡萄挂果。
在瓜果飘香的中秋节前后,一串串熟透的葡萄如琥珀、似玛瑙,令人馋涎欲滴。刚一上市,就以每斤1.5元的价格走红市场,是小麦价格的5倍!和当时的大肉价格相差无几,每亩收入3000元,当年他家收入超过1万元,这在当时对全国农民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他成了当地屈指可数的“万元户”。
一颗葡萄,一个令人眼馋的金玉丸;一串葡萄,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一亩葡萄,俨然一座金银山!
郭缠俊在浐灞流域一下子放了个“卫星”,一夜之间名闻灞桥区城乡,令嘲笑、讥讽、指责他的人瞠目结舌且大开眼界。他们说什么也不敢相信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一只雄鹰在浐灞大地上空翱翔,万民百姓举头看!
一时间,效仿者风起云涌,
郭缠俊首先选择了10家示范户栽了31亩葡萄,平均每亩收入3000元,多半种植户一下子变成万元户。这一下,十里八乡的农民涌向郭渠村,纷纷找郭缠俊要苗木,请他作指导。在郭缠俊的推动下,葡萄园由最初的31亩,发展到席王乡又辐射到全区各乡镇,并形成了灞桥区的葡萄种植热,区政府因此在席王乡建立了葡萄种植辐射中心,现在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5000多亩,总产值达2500万元。有力的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众雁高飞头雁领,行行大雁向蓝天。浐灞大地歌声起,串串葡萄映笑颜!
郭缠俊这位冒着初春的寒意、在一片苛责声中摸着石头走过灞河浐河的农家子弟,改写了浐灞流域没有大面积栽植葡萄的历史,并使灞桥的葡萄引起国际友人的青睐。他也因此先后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市人事局也破格录取他为国家干部。
漂洋过海:为伊消得人憔悴
小富即安是国人普遍人态。郭缠俊种葡萄发了财,出了名,并被政府有关部门评聘为农艺师职称,他却不以此因矜。他深知学海无涯,技无止境,于是他抓紧一切机会攻读专业书籍,向专家学者请教学习果木栽培技术,力争使自己种植的葡萄不但产量上有保证,更力求在质量上有飞跃。
1995年,他抓住时机争取到了一个赴日本学习先进果树种植技术的名额,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冈山县农业试验场学习葡萄栽培。有人不解地说:“取经何必到西天,难道真是外国和尚会念经、外国的月亮真就圆?”有人说:“日本的葡萄都是从中国引种的,技术还能比咱强?”更有人说“为了一串烂葡萄漂洋过海值得吗?该不是以学习为名游玩去了?”
能容毁誉当风过,任凭别人怎么说。郭缠俊不爱跟人抬杠,只爱干实事。他在办完出国手续后,很快打点行装,乘机飞往日本。
当他第一眼看到日本的葡萄园时,就被全新的场面惊呆了:一亩地只有8株葡萄,实行定株、定蔓、定穗、定粒的标准化管理,一眼望去葡萄就像生产线上产品一样整齐,葡萄串都是一个摸样,一种色泽。
日本农艺师说:这里的颗数,甚至连糖份的含量一样。
郭缠俊被对方的专业精神深深感动了。他想:光在葡萄栽植上就下这么大工夫,这样的葡萄怎能长不好?怎能不让消费者动心呢?噢,原来好葡萄是用心栽培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长出来的。
郭缠俊说自己决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人家好的东西必须承认,人家先进的经验必须学习,不能漠视甚至闭目塞听,盲目自诩、夜郎自大,拒绝接受新事物。于是,他暗下决心,不把日本人的“真经”学到手誓不罢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日本的半年间,他竭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生活上的不习惯等重重困难,天天在果园里学习技术,反反复复仔细观察葡萄的生长的每一个细节,认认真真查阅、复印各种有用的葡萄栽培技术资料,购买有关音像资料。回国时光满满一大箱资料的托运费就花了人民币1000多元。
一串串的葡萄在他的关注下由瘦小、酸涩变得浑圆饱满、味美多汁甜如蜜,而他却在一串串葡萄的注视下一天天有健壮而消瘦、黝黑,但精力却更加旺盛,因为有一团圣火在胸中燃烧,那就是要用学到的技术改变家乡的种植观念和葡萄质量,带领群众走奔小康。通过一个葡萄种植期的观摩学习,郭缠俊不仅掌握了日本人的葡萄栽种技术,更重要的是深刻地领会了日本人果木种植规范化管理的理念。
回国后,郭缠俊一边在自家的地里实践所学的技术,一边继续向葡萄种植创业的专家学者虚心求教,西北农大、陕西省果树研究所、陕师大生命科学院和西安市园艺等科研单位,都成了他“拜师学艺”的场所,这些单位的老师和研究人员都成了他的“老朋友”。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辛勤地在鲜花丛中采集花露,尽情而又贪婪地吸允着知识的琼浆玉液,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和工作能量,他在这些地方还多次聆听日本、新西兰、美国、韩国等多国农艺专家的耳提面命和技术辅导,使他明白,科技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精品水果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根。
立意标新,喜水葡萄上旱塬
1997年,人勤春来早,喜鹊枝头闹。
一心想要打造精品葡萄的郭缠俊经过深思熟虑,依然决定联合3位志同道合的果农,按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共同投资60万元,建立起“西安市葡萄科技示范园”,承包了席王村的80亩土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葡萄栽植革新。
郭缠俊的“示范园”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采取钢管水平棚架,实施标准的H树型,逐行整齐划一,种植品种选择了果肉多、糖度高、品质优、耐冷颤的“户太8号”为主打产品种;灌溉采用了韩国的节水微灌技术,按照日本最先进的葡萄栽培技术,除草、打药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在葡萄园地表种植三叶草,既肥田,又保墒,并实行少用农药,配方施肥,果穗套袋的有机栽培措施,至1999年初次挂果时,品位佳、色泽靓的葡萄明显不同于普通栽植出的品种,消费者惊叹:“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精品葡萄呵。”因而科技园的葡萄一上市价位就飙升至3元一斤,是一般葡萄的3倍,且供不应求。当年“示范园”的葡萄收入20万元,第二年更是达到60万元.
2004年5月,埃塞俄比亚总理一行参观了“示范园”,对如仙境般的葡萄园科技示范园苗木肩并肩,矩阵似列兵景象,大为赞赏。当看到科技园使用滴灌技术节约水源,一根根水管如卧蟠吐玑珠,一株株葡萄树如攀援的劲虬载歌载舞,妙曼无比,葡萄树根如逢甘霖,尽情畅饮滋润心田的景象更是频频竖拇指。在听完科技园的葡萄使用天然农家肥,保证果子质量纯正的汇报后连连称赞,称其为自己所见过的“最好的葡萄园”。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示范园”的葡萄被政府有关部门采购送各国奥运健儿品尝,广受好评。由于货源有限,竟出现供应断档,市场脱销。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示范园”的葡萄被政府有关部门采购送各国奥运健儿品尝,广受好评。由于货源有限,竟出现供应断档,市场脱销。
众所周知,白鹿原是旱塬,以前稼穑总是靠天吃饭,曾有人引种苹果上原,结出的果实硬如铁,缺汁液,难下咽,群众幽默地称之为“狗不理”,意即“连猪狗都嫌难吃”。
郭缠俊偏不信邪,硬是要将美味多汁的鲜食葡萄种上白鹿原。他通过反复认真地考究白鹿原的土壤和气候之后认为:白鹿原上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种植和糖分积累。2003年,他首先指导白鹿原上杜陵村村民刘院锋等11户村民种植葡萄,免费提供树苗和技术支持,并承诺只要村民按他的要求栽植,葡萄挂果后以每斤2-3元的价格收购,而当时葡萄的市价为1元左右。为了解决原上水源紧缺的问题,郭缠俊为11家农户的葡萄地里安装了节水灌溉系统,并多次在果农中组织果树栽植培训,使果农学到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2006年,该村种植葡萄的果农亩均收入超过5500元,2008年更是创造了亩均入突破13000元的记录。
杜陵村果农高兴地说:“郭缠俊真是咱果农的引路明灯。没有他的鼎力相助,就没有杜陵葡萄的今天!”
情深意长:葡萄代表我的心
郭缠俊的葡萄科技示范园建园以来,始终将其定位于典型示范、引导果农共同富裕的基地,因而“示范园”始终既是新优品种的试验推广基地,又是普及农科知识的基地,培养农科技术人才的基地。他通过规划园区、无偿提供苗木、资金帮扶、技术指导方式,在区内帮助建立了“西安白鹿原果业科技示范园”、“西安汉风果业园”等9处高科技果业示范园,把一串串饱含深情厚意的甘美鲜食葡萄挂向浐灞大地的群众心间。
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郭缠俊“种葡萄放卫星”后,看到他把“葡萄种成金蛋蛋、年年都能卖大钱”,远近群众都慕名前来请教栽培技术,要求加盟他们旗下。郭缠俊真诚地告诉大家:“只要用心栽种,肯定能成功,只要你肯下苦,技术上由我负责。”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无偿提供村民苗木,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很多人从此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走上致富之路。
为解决果农种植品种单一,旺季存储困难及销售不畅的问题,郭缠俊借鉴省内外专业农协的经验,联合区内农技人员,发起成立了“灞桥果业协会”,他亲自上北京、下云南,赴山东、赶杨凌,先后从农科院所引进葡萄品种24个,经过反复实验,确立了“巨峰”、“户太8号”等六个主栽品种,有效解决了品种单一、品质下降的问题,又自筹资金,建成了两座库容20吨,在西安周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果品保鲜冷藏库,确保了优质鲜食葡萄旺季不烂、淡季不断,使果农在市场经济中巧打时间差,延长葡萄的保鲜期,避开上市高期,令葡萄每斤增价1元左右。既丰富了市民的“果盘子”,更鼓起了果农的“腰包子”。从此,灞桥区有了一个新兴产业——果菜保鲜冷贮业,冷藏库迅速发展,至本世纪初,全区农民自建冷藏库近100座,总库容达6000左右。既丰富了市民的“果盘子”、“菜篮子”,更鼓起了农民的“腰包子”。
郭缠俊还在北京等地成立“灞桥果品批发市场”,利用各种时机和渠道宣传促销果农产品,不仅解决了果农个体无法解决的销售渠道,还形成了果农种运、销的良性循环,更提高了灞桥葡萄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一个好不算好,只要大家好了咱就受点苦受点累,心里也是甜丝丝美滋滋的!”郭缠俊经常这样说。的确,近年来,在区内的狄寨原塬、洪庆山、毛西坡、渭河滩一百多户贫困群众在他的直接帮助和资助下、数千户村民在他的引领和指导下都通过了栽培葡萄改变了命运,逐步过上了好日子。
为了更好发挥农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指导农民栽植精品葡萄、走科技兴农之路,郭缠俊积极承担省市农科研究院课题,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果农素质现状,及时编写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西安市葡萄标准化管理》,并自费复印5000余份免费发送给果农,并深入田间地头义务宣讲,使广大群众迅速掌握了先进的葡萄栽培技术要领,受到省市专家学者和科协领导的一致好评,他因此于2005年10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个人”称号。
郭能人”、“郭善人”这是灞桥区群众对郭缠俊最直、最朴素的评价。的确这些年,他为群众义务讲课百余次,受益群众近万人,他还资助区内外的贫困群众建园所用的水泥柱、钢丝、地苗、龙带物品初步估算价值超过5万元。谈及这些,郭缠俊总是憨厚的一笑:“咱是共产党员,就是要为群众服务,大家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就高兴了”。
按郭缠俊的为作和本事及影响,作为公务员的他早应该被提拔重用。不是领导没考虑、也不是有关部门没向领导建议,有关领导曾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舍弃本职业务担任一些更重要的行政职务,在征求郭缠俊的意见时,总被他玩了太极,他说:“是我农民的儿子,就爱侍弄庄稼活,就爱务弄果树。咱是搞业务的,做了点儿成绩,组织给了咱那么多的荣誉,已很知足了。至于当官管人嘛,哈哈,不是咱的强项,只要我的为作能给群众带来收益,比让我当多大的官都心里舒服!”没办法,人各有志,花的颜色不必一样,领导很理解他的心情。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只因这爱,历经坎坷知多少?只因这情,造成困惑知多少?只因这爱,走过崎岖知多少?只因这情,引起思索知多少?问岁月悠悠,问风雨潇潇。观心路漫漫,听心曲袅袅。问芳草茵茵,问白云飘飘。看葡萄串串,看百姓腰包。
为了这爱,想的比谁都周到;为了这情,做的比谁都完好。为了这爱,付出的比谁都多;为了这情,享受的比谁都少。
呵,情多深沉,爱多美好,只有天知道,只有地知道。呵,情多真挚,爱多崇高,只有心知道,只有你知道。
情与爱架起座座心的鹊桥,情与爱掀起阵阵春的大潮!
横空出世:果香酒醇歌声扬
飞得最高的鹰,靠的不是翅膀,而是信念;走得最远的人,靠的不是双脚,而是思想。
郭缠俊早就有个梦想,那就是开发和传承葡萄文化,与国际葡萄及葡萄酒文化的发展潮流接轨,带动地方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在白鹿原建立一座葡萄主题公园。他说,你看人家法国和日本的葡萄产业,不单单是产水果,而是在葡萄文化上做文章,发展葡萄主题公园,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些事情,人家能做,我们为啥不能做?真要建立起这样一个农业和第三产业紧密联系的产业链,那该会让多少乡亲受益,带动多少人就业呵。
他的想法的得到了省市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勃兴同志就多次到他的科技示范园参观指导,亲切询问他在发展中有什么困难,并鼓励他努力带头把灞桥的葡萄产业做大做强。灞桥区委、区政府在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生态新城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白鹿原的独特作用,以保护好、开发好白鹿原为宗旨,以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标准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2008年也确立了在白鹿原上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立葡萄主题公园,在农业基础上大力开发旅游业。
郭缠俊的梦想在各级领导、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关怀下变成了现实,从2009年起,一座别开生面的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步入人们的视野,她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将葡萄、葡萄酒与观光、休闲、采摘、酿酒体验、美食购物等功能给予完美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思想,是葡萄主题公园成为一个具有园艺性、原创性的世界葡萄与葡萄酒精品大观园。
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突出葡萄品牌和产业优势,种植生产过程全面实施微灌节水、生态栽培、果实套袋等一系列标准化现代农业管理技术,产品2009年荣获中国绿色食品中心颁发的 “绿色食品”证书,2010年再次荣获中国有机食品转换期认证。目前,主题公园已经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统一、服务设施完善、内涵丰富多彩,集生产、示范、销售、贮藏、加工及观光体验、科普教育、品种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农耕产业文化公园。
如今,当你置身错落有致的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会有一种恍然若神仙的感觉。门前翠柳、曲桥、雁字绿棚,路畔金黄的秋菊、鲜红的胭脂或俏立迸绽,或含羞争艳,许多不知名的花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奇斗丽相得益彰,如情人相依相恋,说不尽诉不完情话绵绵。
百米文化长廊倒挂着一串串火炬般的葡萄,或红得发紫,或绿得璀璨,好似美女翩翩起舞;太阳透过棚顶射下一根根光柱,洒下光辉到地面如同一枚枚古钱,斑斑驳驳;里扎马特、摩尔多瓦、欧古斯特……千亩优质葡萄品类繁多风韵叠现,构建出葡萄的王国,香醇的气息弥漫了整个空间。名人字画给你美妙的享受,葡萄文化给你心灵的启迪。
登上观景台,园区美景尽收眼底,远山观如画,金风听似琴。一阵馥郁的罡风吻上你的脸,令人毫无遮掩地感受清新质朴的自然。
看,省市领导魏民洲、张宁来了,灞桥区党政主要领导来了,亲切关怀、语重心长对主题公园提出殷切希望。
看,文化界名流巨擘赵季平、霍松林、陈忠实、吴大三、杜中信、毛錡、胡西铭……来了,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为主题公园增色添光。
看,市民群众来了,神清气爽,旅游观光,把葡萄的传奇一次次感受,把葡萄文化的馨息传向远方……
□葡萄不言:串串光华竞璀璨
葡萄不言,下自成蹊。
郭缠俊创造着一串串葡萄的传奇,身后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90年起,先后被农业部、科技部、全国科协及陕西省委等党政机关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果业先进个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示范标兵”等称号,被多家农科院校及科研单位评为客座讲授和研究员,并多次担任市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2001年,灞桥葡萄科技示范园被灞桥区政府定位“科技示范基地”,被西安市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示范园区”。
2003年8月生产的“巨峰”葡萄,在北京葡萄节庆典上从全国98个样品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名的评价荣获“金奖”;同年9月,“灞苑”牌户太8号葡萄又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西安市名牌产品”。
2006年,他指导栽培的“户太8号”、“理查马特”两个品种又在北京第五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上双双获得“安全金奖”。2008年,被“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团”特聘为农业专家,帮助农民朋友解决增产增收中各个环节的各种问题。2012年,白鹿原葡萄主题公园安排剩余劳动力近百人,并拉动周边各类产业协调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透过这一串串闪亮的足迹,郭缠俊心里最清楚,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初始学历仅为初中,自己的经历如一串葡萄,所有甘甜都由酸涩、辛劳和真诚酿就!
一位灞桥本土诗人在致郭缠俊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不是什么先知先觉,
也不是什么旗帜向导,
没有什么值得炫耀,
我只是一串有思想的葡萄。
雨 为我伴奏
风 邀我舞蹈
白日催我自强不息的生长
黑夜令我殚精竭虑的思考。
历经酸涩、历经煎熬
留下甜蜜、留下香醇、留下真诚
把全新的幸福生活酿造!
没有丝毫的夸张,这,就是朴实的郭缠俊形象的写照!(白来勤 编辑 李铂岩)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