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宾,今年28岁,1984年出生的他在2007年进入中铁二十局电气化公司工作后,先后参与了太中银、黔贵、包惠等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常年的一线施工练就了一身健壮的体魄,黝黑、棱角分明的脸庞上写满了刚毅,就是这样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电气化公司兰渝铁路工程项目施工中,勇担重任、身先士卒,用不畏艰难的精神谱写了一首曲调高昂的青春奋斗乐章。
主动请缨,吹响工程测量冲锋号
2008年9月,中铁二十局电气化公司兰渝铁路工程项目组织人员上场,正在公司包惠铁路施工中奋战的他因其工作细致上进,业绩突出被抽调了过来,成为该项目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线路测量是电力工程施工的重中之重,线路选向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难易及材料成本投入。项目上场伊始,由于工期紧张,项目部测量工作急需跟进,但项目上从事过电力线路测量的人员过少,无法满足现场需要。面对这种情况,他主动请缨,加入了测量队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测量一头雾水的他一方面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同时积极查阅有关输电线路测量资料,认真学习线路测量要点。在测量过程中,他负责跑前点选线,有时为了一基杆位几次往返同一座大山,遇到不合理的情形反复斟酌,并及时和项目领导及技术人员共同探讨,直到满意为止。他每日翻山越岭,从不言苦,晚上回来顾不上休息,及时完善当天测量资料,整理测量台帐。施工测量结束后,因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及铁路方案优化改线影响,测量好的电力线路几次改动路径,他又积极勘察新路径,多次和项目领导一起论证方案,使改动后的线路更加合理。一个多月的测量结束,他变黑了,也变得更加成熟了,由当初的测量学徒变成了一个能够看仪器、选线路、定方案的测量能人。
方案优化,唱好建设成本超低音
作为项目工程数量控制的主要负责人,直接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也就理所当然的落在了他的肩上。施工是项目建设的重要阶段,在质量和成本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施工对搞好基本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卫宾认识到,施工技术方案的优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开发、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过程,必须改变过去施工靠拍脑袋、凭经验的旧作法,
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施工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及施工验收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场具体条件及项目自身的技术水平,尽量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施工组织,使整个施工实现最高的综合效益。
在35KVA灰大电力线路迁改过程中,张卫宾带领技术员通过对施工现场地形、地质以及线路产权调查,发现原供电局提供的架设3基18米铁塔的施工方案存在可优化的可能,经过实地测量,发现将铁塔换成电杆同样可满足线路迁改要求。这样一来,线路迁改成本便可大大减少。得出这一结论后,张卫宾以测量数据、及各项技术标准为依据,多次与供电局进行协商,最终使其接受了他提出的施工方案。35KVA角沙线迁改中张卫宾与其团队再次改动原施工方案,兼顾了线路运行的安全性及产权单位的维护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又一次赢得了产权单位的信任。
两条高压电力线路迁改方案的优化,使得当地供电局主管工程师也翘起了大拇指,称赞二十局电务项目部“有能人”。经过优化施工方案,不仅缩短了工期,也将施工成本降到了最低,仅这两个方案的优化就为项目部节省资金35万元。
安全管控,剔除施工不和谐音符
35KVA电力线路架设、迁改,贯通线、“T”接线,一个个安全控制难点挡在兰渝铁路工程项目部的面前,严峻的安全形势可想而知。“困难面前勇者胜”,张卫宾首先从制度上着手,他带领安质部员工根据《安全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现场实际先后出台了《项目部安全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项目部创优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与项目部全体人员签订了安全责任书,通过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制。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对新入场人员进进入场告知,组织安全知识考试。由亍宣传教育等工作抓得紧、抓得实,成效明显。
同时,为了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控巡查,他对项目专职安全员提出了具体的安全要求,并负责对临时聘请的民工进行安全培训,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了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依照规章制度,对各岗位人员、设备和全部生产环节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查控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认真整治。加大监督力度,揭露安全生产中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各部门、各施工单位安全生产的压力和动力,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针对部分施工生产人员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情况,他便利用各种会议,日常检巡查的机会施工一线职工耐心讲解安全生产常识及发生安全故的严重性,例举各类事故案例,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在现场精心布置各类安全大型横幅及各内容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安全宣传挂图等。使施工现场不同角度均能见到,以达到在施工过程中起到安全宣传和警示的目的。
自张卫宾2010年3月兼任项目安全总监以来,项目已安全生产累计760余天,这一成绩固然是项目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 正是有了像张卫宾这样的“安全婆婆嘴”,以超越常人的耐心及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的督促、熏陶,使得施工人员真正将安全放在了心中的第一位置,时时刻刻牢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从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人知也有涯,然学也无涯。张卫宾在参加工作的五年时间里,不断将实践真知融入到校园理论之中,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用他的话说,“我走出了校园,仍然是社会的学生,同时也是一名职工,企业把我放在哪,我就在哪干”。(宿艳鹏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