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脚下,簇新的智能化设备将把国家电网优质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在这背后,承担农网智能化试点的蒲城电力局150余名员工,从初春到入夏,以昂扬的斗志,克难攻坚,连续作战,用行动诠释了农网“铁军”的称号。笔者走进蒲城智能化改造现场,听他们说说身边感人的故事。
定格在雨中的抢战
这几天在蒲城凡遇到的人提起雨中安装智能配电箱的话题,每个人话都会多起来,眼角流露出的是敬佩和自豪。
5月20日,是智能台区改造、安装配电箱的最后一天。一大早就阴沉着脸,到了十点刮起了风,雨点时大时小落了下来。“听预报说天气不好,大家凌晨五点就准备材料,六点钟开始安装,想着加把劲提前完成,但还是没有躲过雨”负责焦庄塬和焦庄东配变台区改造的兴镇供电站站长李长庆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看着小雨变成了中雨,局要求各突击队撤人,但李长庆知道,电停下来了,活干了半截,雨不知道下到什么时候,如果停工就不知啥时才能给群众送上电,而且就不能如期完成智能农网的现场安装工作了。于是他联系要求冒雨干。
身着单衣的突击队员早被淋得湿透,风一吹瑟瑟发抖,但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吊车无法进入现场,他们就用滑轮组和导链以人拉的方式吊装配电箱,地勤人员全部动起来,尽量减少杆上人员工作时间。李长庆他们冒雨干,其他九个工队都是一样。局领导、科室管理人员都赶到现场同大家一起干,工会组织人员送来雨披和姜汤,就这样保证智能配电台区改造工作顺利完成。
晕倒在机房的信息班长
室外设备安装工作很辛苦,室内承担试点项目信息化工作的也同样繁重,信息班班长汪鑫几次晕倒在机房。
信息班主要承担智能农网试点的信息采集和统一数据平台、企业一体化平台、GIS系统二期开发、网络改造等任务,好多系统和技术都是首次接触,同时还有正常的网络维护工作,保证全局各办公系统业务的正常运行,工作压力相当大,“年初以来就从来没有晚上十前回过家”,汪鑫这样说。
5月初,网络机房改造完毕,与软件开发人员协调系统单项调试、办公楼网络布线,数据接口解决,工作一下子集中到一起。布线工作因白天各办公业务正常开展,只能利用晚上和周休时间,干了十天汪鑫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布线工作刚结束,机房搬迁时由于改造中粉尘太大,造成信息内网主模块烧了,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全局办公业务就要全部瘫痪,这下急环了汪鑫,他钻进服务器堆里一点一点查找原因,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最终在局信息中心的协助下问题解决了,他却晕倒在现场。这已是他第三次晕倒了,组织安排他好好休息几天,可他总是放不下手中的工作,体力刚有点恢复,他就又到了办公室。“这是老毛病,工作压力大就睡不着觉,睡不好觉工作时精力不够,这样恶性循环,也害得大家替我操心”,他还有些歉意。
一条像镇定剂的短信
时钟已敲过了凌晨十二点,蒲城局试点项目总指挥、副局长王斌在值班室踱来踱去,刚点燃的烟抽了两口又捻灭,接着又摸出来一根点着,这时手机上来了一条短信,是生技科科长田肖野发过来的,“故障处理完,已安全供电”,他长舒一口气,心里说,这下好了,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原来,在智能开关示范安装中,局里组织在10千伏北一馈路组织安装及工艺培训,为给大家讲清楚安装要点和工艺要求,培训持续到八点钟,在给该馈路送电时发现开关合不上,王斌急忙安排生技科联系厂家现场检查,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终于解决了问题。
“害怕大家心里压力大,还不敢打电话或到现场,这真是煎熬。在整个智能化改造中只有每天工作安全顺利,及时供电心里才能踏实。”在持续一个月的会战中,有多少人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
一切为了现场工作顺利开展
生技科是这次网改工程的牵头部门,科长田肖野从工程前期到施工完成,只有一个想法:从工作计划到施工组织尽量想周到,保证现场工作顺利开展。
在智能试点项目招投标结束后,田肖野就组织编制具体方案,制定工程施工、材料供应等计划,对开关、光纤、户表、智能台区改造等每一项工作的施工单位、施工进度等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还针对施工明确施工的“五个坚持”,即坚持计划管理、坚持生产为安全让路、坚持班站长到位、坚持班前班后会、坚持安监人员同进同出,保证施工安全按计划进行。还专门绘制设备安装工艺图,对每项设备的安装工艺形成统一的规范,以便每个工队标准一致。
材料供应是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他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逐个给厂家打电话,每项材料都要了解到货情况;每天下午都要对材料进行盘点,时刻做到心中有数;为工队领料方便,每天安排下午七点到晚上十一点值班,保证现场需要材料能够随到随领。对废旧物资每天做到工作完成按回收计划登记造册,有序的组织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近半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礼拜,每天晚上的施工总结会是雷打不动,当问他辛苦不辛苦时,他却说:“每天看到突击队员杆上杆下辛苦工作,还有负责停电工作的同志,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办工作票、作安全措施,在大家工作完成后还要负责送电,自己做的算得了什么,能给大家提供方便,能保证工程顺利完成做什么都值得。”
供电站里的故事
26日来到城郊供电站时,站里的师傅正准备安装采集器的材料,站长权军社一边指挥大家把材料带齐,一边叮咛着:“现场一定要注意安全,登梯高空工作要做好防护,特别要严防触电”。智能改造已基本结束,这几天集中安装采集器,这次采集器是全覆盖,虽然安装工序相对简单,但工作点分散,大多在农村,每天都跑到了路上。权军社介绍说。
说起大会战,权军社说,这次安装工作特殊,时间紧任务重,站上的抢修、巡视等正常业务还要照常,大家白天干活,晚上还要加工特殊杆型的材料等,几个月连轴转,但没有人叫一声苦喊一声累。单勇、李涛家在西安,这么长时间没有回过家,只能打电话、上网跟妻儿说一两句话。50多岁的孙友彦、时引全在智能台区安装时主动要求参加,年龄大不能登杆就跑地勤。前几天天热好几个人都出现中暑,喝瓶藿香正气水、休息一下继续干。作配合工作的卢宏林有天拉肚子,不能登杆,就在配电室作配电柜的接头。他唯独没有说,自己70多岁的母亲有病,一直说带老人去检查身体,却一直没有顾得上,只能晚上无论多晚回去看一下老人。
让他自豪的是,他们这支队伍每天总是第一个完成,他说关键是前期准备,备料、现场勘察、工作分工提前到位,每个人心中有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他突击队有四名队长是他的徒弟,一直较着劲想超过他,但他不给留机会。
说着智能化改造的事,他心中却在盘算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他说,城区周边近几年发展特别快,负荷猛增,这次升级改造的工作量最大,但凭着智能化改造的干劲,他们一定能够再打个圆满仗。
在智能化改造施工现场,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是故事,说不尽道不完。
(宁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