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白建庄矿业:美丽的矿嫂
在还是窑洞的房子里,秋坐在被磨蹭的光亮的木质靠椅上,这把靠椅,是家里最漂亮的的家具。红色的木纹,不知是谁曾经油漆上去的、木柱不粗也不细,恰到好处,看着这乡下午难有的晚霞。秋端了杯茶水,黑色的茶叶在水里泛出黄粼,染满了整个杯子。看着这杯茶水,她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丈夫,已经是很久前的事了。秋喝了口茶,“每年的茶味总跟往年的不同”,她这样随口说道。
1958年,大跃进活动已经缓缓地进展开来,河南离京远,北京的大跃进覆盖程度已经把周边的省市都牵动了,河南1958年末才大搞起来。可就是大搞的这一年,秋从河南来到了陕西。
秋18岁出嫁,嫁给了一个财主的儿子,财主家有吃有喝,其对秋也不薄。秋看到他们家如此富裕,待她也好,想着因为女人天生就是伺候人家的,就嫁入了这个财主家。1957年嫁入,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女孩。河南的大跃进58年搞的最大。孩子才两个来月,红头兵就闯进家,把秋的丈夫绑起来乱打游街,随后没几天,家里的老两口也被每日来来回回抢东西的人糟死了,秋看形势不好,就带着几个月的女儿连夜走出门,什么都没带,悄悄地朝北走去。她听跟随着一同逃难的人说,家里的大房子被人给烧了,秋听了大吸一口气,庆幸走的早。朝北走了一年,走到了陕西蒲城,蒲城当时比河南富裕,吃的虽还是玉米粉,但没有河南有饿死和搞活动的人,在秋的心里还是比较稳定的。再顺城里再往北走,来到了东党乡。一起逃荒的人也有几个和秋一起到这,随口一打听,住到这里的都基本是逃荒的和镇上的穷人。来到东党乡后,秋就决定留下了,只就看上了稳定安生。没吃没喝可以辛苦一些,如果再遇上大跃进的人,就真是白走了一年的路。
留到东党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着手盖个简单的住的地方。秋选了一个地势高的土培上,旁也不知道谁垒了一堵墙,趁着这土墙,用竹竿、麦穗、茅草、破瓦撑起了一个有两张床那么大的地方,好坏能避风遮阳。秋坐在院里的石凳上继续回忆着,这个时候来了两个男的,一个年龄偏大,看上去像父子,一见面就吵闹,说把他们的地方霸占了,见形势不好,秋急忙说你在这篷房边再搭一间,咱还能当邻居。
这两人一听,不愿意了,说秋把麦穗竹竿都捡完了,本应该他们捡的,僵直了好一阵子,秋也不知道该让还是不让。
这时,一个小伙子跑了上来,看到篷房下面一个婴儿还在睡觉,直接就拿起竹竿准备打这两个男的,秋一急,赶忙拉住,那两个男的没跑去,反而跪下了,解释说这块地方他们早先都看过了,没想到会是这个女人先在这搭起了篷房。
随后小伙子说住可以,这篷房给你两,但得给这姑娘再盖一间好的。那小伙子选了个朝南的地方,指挥着这两个男的,整整盯了一个月,给秋盖了间有瓦有砖的房子,秋高兴的合不拢嘴,小伙子说他也没想到,就是趁着庙里的人少,就把庙里的砖瓦都给搬来了,秋连忙说这比竹棚房住的好。
这位姓侬的小伙子在盖房这段时间,不知道从哪是偷了些米,送给秋,给她娘两吃,侬从地里偷的红薯与那对父子一起吃。感情随之也愈加和睦。后来那对父子因为住在高处的土培上,每次下雨都得重新盖竹棚,有一天雨大,竹棚被冲走了。之后这父子两搬到秋房子隔壁,成了邻居。
自从房盖好后,侬也就隔断时间来一来,每次来都拿些自己做的东西,还经常带自己炒的茶叶。秋并没有喝茶水的习惯,每次带来,她都给那父子两些,再留一些给自己。
最后大跃进活动还是波及到了东党乡,不过大跃进风波及东党乡的时候,已经是改良之风了。几年后,62年,蒲城县开始整顿,先从镇上开始,随后东党乡也随之成安定了,村里设了队,根据人人不同,开始分地分房,有房的人给没房的人帮忙盖房,大搞分地分亩,一个村的形象很快树立了。那两个父子俩也也有了自己的新房子。村里分家分户这段时期,侬也就一直没有再出现过。
一天,那父子俩吆喝这让秋陪他爷两去县上转悠,秋拗不过就去了,集市上碰见了侬,父子两人急忙大喊,侬也激动的跑了过来,没说多少话,急急忙忙把秋拉到一个羊肉馆,羊肉的味离老远都闻得到。秋在这家馆子里吃了顿好饭,走的时候还带了一大盆,秋硬是不要,侬硬给那父子两说好,让他俩把秋送回去,到家的时候,竟发现那一大盆差不多都是肉,很少有汤,路上那父子俩说侬应该挣的是大钱,咱才能在这大吃大喝。
第二年,秋嫁给了侬。
之后秋才知道侬是黑窑子里挖煤的,以前的种种有力气,阔气只源于每天下窑子换来的。那年代的人们成婚,没有如今所讲究的感情基础和家庭后盾,往往只相中对方的一点。秋佩服侬的实在和能力,侬感叹秋的自强。
婚后,秋为侬生了对宝贝儿子。65年时候,侬所在的小煤窑效益越来越差,一家五口每日两顿饭,这无疑给了侬很大压力。侬盘算着去其他窑子里再狠狠地挣一把。
一日夜里孩子们都睡着了,侬对着秋大哭,说对不起秋和几个孩子,让你们过不上好日子。秋也哭的难分,说生活无论怎样也忘不了侬,其实她也在一直感激侬当年帮自己,侬很是愧疚,临近深夜的时候,侬把家里最后的几页钱给了秋,收拾好了行李,侬说自己已经联系好了一个生意,我不在的日子里,你把孩子都照看好。秋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听到侬这样的为生活拼搏,秋还是把侬送了出去,在侬的包裹里,秋偷偷放了些当年侬送给她的茶叶,好让侬想自己的时候喝些这茶叶。
时间很快,一晃几年过去了,东党乡还是给当年那种感觉,文化大革命一系列都在蒲城这一带不是很紧张,反而国家的好政策倒在蒲城执行的很好,孩子们也都能在地上跑了,照看孩子闲余,秋也做着裁缝的活维持生计。
77年时,党中央开始为“文革”中批错的人平反,以延安为重点着手,同时也掀开了一桩刑事案件。延安的一个煤矿在74年时发生瓦斯爆炸,井下工人无一幸免,那个煤窑头头借着文革之乱,在四处通融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再继续追查此事后,煤窑头头被依法逮捕,当年井下遇害的人名单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些人中,就有侬。
一年后,秋得到了国家的补助,政府也愿意等孩子18岁后解决孩子工作问题。可秋却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秋清清楚楚地记得侬告诉自己出去做生意了,秋不信侬会骗了她,她就一直等着等着,从70年以后,都不知有多少个人上门给秋说媒,秋说有侬就知足了,如今再有人说媒,秋只说要等侬。
眼泪模糊了夕阳,秋看着她握在手中的这杯茶水,细细一数,这已经是喝第四十八次了。
在还是窑洞的房子里,秋坐在被磨蹭的光亮的木质靠椅上,这把靠椅,是家里最漂亮的的家具。红色的木纹,不知是谁曾经油漆上去的、木柱不粗也不细,恰到好处,看着这乡下午难有的晚霞。秋端了杯茶水,黑色的茶叶在水里泛出黄粼,染满了整个杯子。看着这杯茶水,她回想起几十年前的丈夫,已经是很久前的事了。秋喝了口茶,“每年的茶味总跟往年的不同”,她这样随口说道。
1958年,大跃进活动已经缓缓地进展开来,河南离京远,北京的大跃进覆盖程度已经把周边的省市都牵动了,河南1958年末才大搞起来。可就是大搞的这一年,秋从河南来到了陕西。
秋18岁出嫁,嫁给了一个财主的儿子,财主家有吃有喝,其对秋也不薄。秋看到他们家如此富裕,待她也好,想着因为女人天生就是伺候人家的,就嫁入了这个财主家。1957年嫁入,第二年,就生了一个女孩。河南的大跃进58年搞的最大。孩子才两个来月,红头兵就闯进家,把秋的丈夫绑起来乱打游街,随后没几天,家里的老两口也被每日来来回回抢东西的人糟死了,秋看形势不好,就带着几个月的女儿连夜走出门,什么都没带,悄悄地朝北走去。她听跟随着一同逃难的人说,家里的大房子被人给烧了,秋听了大吸一口气,庆幸走的早。朝北走了一年,走到了陕西蒲城,蒲城当时比河南富裕,吃的虽还是玉米粉,但没有河南有饿死和搞活动的人,在秋的心里还是比较稳定的。再顺城里再往北走,来到了东党乡。一起逃荒的人也有几个和秋一起到这,随口一打听,住到这里的都基本是逃荒的和镇上的穷人。来到东党乡后,秋就决定留下了,只就看上了稳定安生。没吃没喝可以辛苦一些,如果再遇上大跃进的人,就真是白走了一年的路。
留到东党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着手盖个简单的住的地方。秋选了一个地势高的土培上,旁也不知道谁垒了一堵墙,趁着这土墙,用竹竿、麦穗、茅草、破瓦撑起了一个有两张床那么大的地方,好坏能避风遮阳。秋坐在院里的石凳上继续回忆着,这个时候来了两个男的,一个年龄偏大,看上去像父子,一见面就吵闹,说把他们的地方霸占了,见形势不好,秋急忙说你在这篷房边再搭一间,咱还能当邻居。
这两人一听,不愿意了,说秋把麦穗竹竿都捡完了,本应该他们捡的,僵直了好一阵子,秋也不知道该让还是不让。
这时,一个小伙子跑了上来,看到篷房下面一个婴儿还在睡觉,直接就拿起竹竿准备打这两个男的,秋一急,赶忙拉住,那两个男的没跑去,反而跪下了,解释说这块地方他们早先都看过了,没想到会是这个女人先在这搭起了篷房。
随后小伙子说住可以,这篷房给你两,但得给这姑娘再盖一间好的。那小伙子选了个朝南的地方,指挥着这两个男的,整整盯了一个月,给秋盖了间有瓦有砖的房子,秋高兴的合不拢嘴,小伙子说他也没想到,就是趁着庙里的人少,就把庙里的砖瓦都给搬来了,秋连忙说这比竹棚房住的好。
这位姓侬的小伙子在盖房这段时间,不知道从哪是偷了些米,送给秋,给她娘两吃,侬从地里偷的红薯与那对父子一起吃。感情随之也愈加和睦。后来那对父子因为住在高处的土培上,每次下雨都得重新盖竹棚,有一天雨大,竹棚被冲走了。之后这父子两搬到秋房子隔壁,成了邻居。
自从房盖好后,侬也就隔断时间来一来,每次来都拿些自己做的东西,还经常带自己炒的茶叶。秋并没有喝茶水的习惯,每次带来,她都给那父子两些,再留一些给自己。
最后大跃进活动还是波及到了东党乡,不过大跃进风波及东党乡的时候,已经是改良之风了。几年后,62年,蒲城县开始整顿,先从镇上开始,随后东党乡也随之成安定了,村里设了队,根据人人不同,开始分地分房,有房的人给没房的人帮忙盖房,大搞分地分亩,一个村的形象很快树立了。那两个父子俩也也有了自己的新房子。村里分家分户这段时期,侬也就一直没有再出现过。
一天,那父子俩吆喝这让秋陪他爷两去县上转悠,秋拗不过就去了,集市上碰见了侬,父子两人急忙大喊,侬也激动的跑了过来,没说多少话,急急忙忙把秋拉到一个羊肉馆,羊肉的味离老远都闻得到。秋在这家馆子里吃了顿好饭,走的时候还带了一大盆,秋硬是不要,侬硬给那父子两说好,让他俩把秋送回去,到家的时候,竟发现那一大盆差不多都是肉,很少有汤,路上那父子俩说侬应该挣的是大钱,咱才能在这大吃大喝。
第二年,秋嫁给了侬。
之后秋才知道侬是黑窑子里挖煤的,以前的种种有力气,阔气只源于每天下窑子换来的。那年代的人们成婚,没有如今所讲究的感情基础和家庭后盾,往往只相中对方的一点。秋佩服侬的实在和能力,侬感叹秋的自强。
婚后,秋为侬生了对宝贝儿子。65年时候,侬所在的小煤窑效益越来越差,一家五口每日两顿饭,这无疑给了侬很大压力。侬盘算着去其他窑子里再狠狠地挣一把。
一日夜里孩子们都睡着了,侬对着秋大哭,说对不起秋和几个孩子,让你们过不上好日子。秋也哭的难分,说生活无论怎样也忘不了侬,其实她也在一直感激侬当年帮自己,侬很是愧疚,临近深夜的时候,侬把家里最后的几页钱给了秋,收拾好了行李,侬说自己已经联系好了一个生意,我不在的日子里,你把孩子都照看好。秋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听到侬这样的为生活拼搏,秋还是把侬送了出去,在侬的包裹里,秋偷偷放了些当年侬送给她的茶叶,好让侬想自己的时候喝些这茶叶。
时间很快,一晃几年过去了,东党乡还是给当年那种感觉,文化大革命一系列都在蒲城这一带不是很紧张,反而国家的好政策倒在蒲城执行的很好,孩子们也都能在地上跑了,照看孩子闲余,秋也做着裁缝的活维持生计。
77年时,党中央开始为“文革”中批错的人平反,以延安为重点着手,同时也掀开了一桩刑事案件。延安的一个煤矿在74年时发生瓦斯爆炸,井下工人无一幸免,那个煤窑头头借着文革之乱,在四处通融之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再继续追查此事后,煤窑头头被依法逮捕,当年井下遇害的人名单也渐渐浮出水面,这些人中,就有侬。
一年后,秋得到了国家的补助,政府也愿意等孩子18岁后解决孩子工作问题。可秋却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秋清清楚楚地记得侬告诉自己出去做生意了,秋不信侬会骗了她,她就一直等着等着,从70年以后,都不知有多少个人上门给秋说媒,秋说有侬就知足了,如今再有人说媒,秋只说要等侬。
眼泪模糊了夕阳,秋看着她握在手中的这杯茶水,细细一数,这已经是喝第四十八次了。
这篇文章好看吗?
精彩 一般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