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柴重工技术支持我国亚丁湾护航舰队纪实

陕柴重工技术支持我国亚丁湾护航舰队纪实

2010-06-21 09:39:15    755次点击               发布者:admin       字体:【

  亚丁湾,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一片阿拉伯海水域,它通过曼德海峡与北方的红海相连,是船只快捷往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站,又是波斯湾石油输往欧洲和北美洲的重要水路。兴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北依莽山,南临渭水,与周至县隔渭河相望,属咸阳市下辖,距离西安市40公里。这两个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地域,因为一颗强劲的“机械心脏”,缔结了一段微妙的情缘——
    由于海盗猖獗,亚丁湾又被称作 “海盗巷”。为保证国际航运、海上贸易和人员安全,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关心海上活动安全的国家积极参与威慑索马里海盗的行动。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海军都派遣军舰在亚丁湾巡逻。作为国内舰船系统规模最大的柴油机制造商——陕柴重工生产的船舶发动机正是部分军舰的动力来源,为了保障主机的动力系统和电力系统,维护 “心脏”的正常运行,每一次军舰执行护航任务时,厂里都会选派高级技术人员随舰一同出行,作为中国海军的编外成员,从兴平奔赴遥远而又神秘的亚丁湾。
    启航万里挑一
    “选拔护航员的过程复杂而又激烈。身体素质良好,能够独立作业,并及时解决突发状况是硬性指标。”采访时,厂工会办公室主任王西社这样说。接到入选通知的时候,技术人员赵军和王小军异常兴奋,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厂里认可他们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更代表着一份难得的为个人、厂里甚至国家争光的机会。作为第二批护航员的代表,王小军说: “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考核检验了。只记得一轮政审结束后,几百人的候选队伍陡降到了几十人,再经过一轮严格的身体检查,这几十人减少到几个人。即便这样,军方还要进行独立的体能检测,所有被认为不适应远洋航行的人员还会被调整职位。看着身边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离开,心里真不是滋味。”直到正式接受了三次霍乱、疟疾、黄热病等疫苗的注射,第二批护航员的精选队伍才算敲定。
行船遭遇海盗
    出 航 前 ,队员们曾假想过几十种与海盗相遇的可能场景,只是没想到会在到达亚丁湾作业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海盗。马延生清楚记得,那是2009年的11月12日,他和同事樊拥军作为第四批护航员在海上会师第三批人员的日子。在主机连续运转300小时后,按规定,技师需对机械设备进行常规检查。上午8点半,他和樊师傅刚把工具包拿进操作间,就听见甲板上播放进入一级战斗准备的命令。军方命令他们在10分钟内对主机恢复完毕,军舰全力以赴向60海里外发出求救信号的香港商船前进。初步信息是,香港商船在途中被海盗追击,由于船上没有武器,船员们只能使用高压水龙头对抗。在海盗强行上船的过程中,发生了正面冲突,两名奋力抵抗的船员不幸受伤,情况十分危急。在舰艇全速前进的同时,直升机携军医先行出发。发现商船呼救信号后海盗迅速逃离,看见迅速抵达营救的中国海军舰艇,商船船员们激动的热泪盈眶。军医现场为受伤人员进行手术,一场冲突才渐渐平息。
    外界对护航员工作充满了神秘感,但作为第四批队员的盛小明却叹了口气: “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描述护航任务,就是两点一线的单调作业。军舰在A点集结船队,一路护送至B点,确保安全抵达后商船解散,再于B点集结船队安全返回A点,两点之间相距500海里。理论上讲,军舰应该一个月靠岸一次,补给资源,也让官兵们休整调养,但往来的商船太多,没时间停歇,军舰只能2个月左右强制性停靠一次码头。”
    漂泊历尽艰辛
李锦波是以第三批护航员身份出海的,虽然听回厂的前两批队员讲述了不少经验,也做了很多思想准备,但一直漂在海上的生活还是有着很多想象不到的艰苦。浩瀚的海面让人失去了陆地的方位感,也失去了时间观念,所有的概念都化为官兵的广播铃声。他说:“在厂里是职工,去了海上就是军人,穿上军装后,一切作息时间必须与部队严格统一。早晨6点起床,6点半到7点洗漱,晚上9点吹响熄灯号,9点到9点半供水洗漱。船上的淡水供应时间有限,最紧张的时候早上起床每人只能打3缸水,第一缸水刷牙,然后倒在脸盆里洗手,兑一点进去洗个脸就再没有盈余。晚上一个小时的冲凉时间,全舰近300号人要全部完成。”
    亚丁湾常年保持35至50度的高温,海水打在甲板上留下的都是盐花,湿热的环境很容易就让船员们患上湿疹和关节炎。李锦波告诉记者: “船上不能使用明火,食物大半是煮的,以洋葱、南瓜等便于储存的材料为主,没有口感更没有味道。”缺少蔬菜、水果的直接反应是船员们经常口腔溃疡。若一个不小心有人感冒了,船舱里常常是一个挨一个的倒下。长期的远洋作业,偶尔远眺到一块陆地,发现一只小小的螃蟹,甚至一群路过的海豚都会引来船员们不小的骚动。最激动的莫过于看到自己国家的商船,船身上挂着向中国海军致敬的横幅,看着看着眼睛就不觉湿润了。
    只要军舰不靠岸,主机就在运转,队员们的脑子里就一直绷着这根弦。全力确保设备安全有效的运行,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是护航员的工作职责。6小时为一更,一天轮流值班2个更时,值更期间主机发生任何问题都要随叫随到,要以最快速度排除故障。执行任务的新型舰艇属全封闭结构,基本上没有舱面和甲班,航行时出于安全考虑船员们只能呆在舱内。值更、吃饭、睡觉是他们的全部生活。马延生回忆起海上生活,淡淡地说:“住宿是上下铺,不足20平方米空间里,紧张时安排过19个人,坐在下铺头都抬不起来。对抗风浪更是家常便饭,7级海风会让船身有25度的摆动,船员们只能用绷带把自己捆在60多公分宽、1.7米长的床板上。”
    回归不辱使命
    第二批人员执行护航任务142天,第三批158天,第四批176天。马延生打趣地说道: “5、6个月的航行下来,行程距离能绕地球一圈半,人也瘦了一圈半。”三批护航任务圆满结束后,军方发现船员们的身体机能甚至思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于是积极采取措施,让所有舰员和战士靠岸后分三批进入疗养院恢复。而厂方的护航人员则回到单位,自行调整时差和心理。生产任务繁重的时间里,一有需要便会立刻投入工作。
    2010年2月,陕柴重工在全厂范围内发出嘉奖令,表彰了以秦孟喜、王小军、赵军、李锦波、韩轲为代表,参加前三批护航保障工作的人员。充分肯定了在执行任务期间,他们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护航是一次挑战,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历练。当问到这些护航员: “若有需要你们还会参与这么艰苦的任务吗?”他们淡然而坚定地回答: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义不容辞。” (刘楠)

这篇文章好看吗?

精彩 一般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

下一篇
韩城矿业桑树坪矿让干部职工享受廉洁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