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同事连连称赞;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得误机持续降低;他善于思考,勇于创新,难题迎刃而解。这就是我们棒一作业区电三班班长薛敏贤。
面对生产现场诸多问题,他总是能够从全局上着手,积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在一次次的探讨和实践中,难题纷纷迎刃而解:
“小动手”换出大效益。面对起初卸钢小车翻车的常态化问题,他到现场仔细观察、分析,结合冷床卸钢小车前、后定位不同,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造成接近开关信号不稳定,导致卸钢小车频频翻车现象,面对查找出来的问题,他万般焦急,第一时间召集班组成员,开展小组讨论会,指定改造方案和措施。在大家反复的分析、思考、认真的选型后,决定在运行更为稳定的传动轴一端安装主令控制器来控制卸钢小车的前后限位。改造后,主令控制器远离了运行设备,稳定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仅此一项改造,每月节约误机3小时以上,年创效3.6万余元。
“勤动脑”造出大效率。区域管理3#操作台是整个冷床精整区域的“大脑”,但是此前3#台连续出现线路接地故障,一查就是2、3个小时,甚至更多,不仅延误,检修时间,而且影响生产线顺行,为了短时间内寻找到病根所在,他动脑、善观察,进行分组管理,将原先的集中供电、集中接地改为分组供电,分组接地,减少接地故障的影响面,便于查找故障。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改造,平均每月节约误机2小时以上,年创效益2.4万元。
用薛敏贤的话说就是,“‘大脑’思路清晰了,解决问题肯定更有效率了”。
创新创出新成绩。成品跨行车,一起一落,往来穿梭,是成品钢材出入库的唯一途径。频繁起落造成吸盘电缆频繁磨损、拉断,卷筒损坏,作业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出入库效率。薛敏贤想了一个绝巧的办法。在吸盘扁担梁设置一个电缆托盘,主钩上升过程中,电缆自动落于盘中,避免因磨损及长时间抻拉导致的电缆故障。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频繁更换卷筒、电缆,大大降低了物料损耗,同时减少了检修时间,提高了天车作业效率,该举措平均每年创效3万余元。
即便如此,他从不满足,当我对他竖起大拇指时,他说:“种子下了地,它就应该发芽,不然,它就是一颗坏种子!” (李海燕)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