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最多的九级管理层级,逐步压缩到3-4级,这是今年央企改革的发力点之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产业分布过广、企业层级过多等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层级多、机构臃肿,会降低企业的决策效率,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风险。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资委正在加速推进央企降层级相关工作,而多家央企已经采取行动压缩层级、“瘦身健体”,并取得初步成效。
有的央企“19代同堂”
近期国资委公布的上半年国企改革进展情况通报显示,今年会加快央企瘦身健体,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大力压缩管理层级,精简业务链条,努力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重要行业集中。
今年5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为央企压缩管理层级明确了任务量和时间表,力争在3年内使多数央企管理层级由目前的5-9层减至3-4层以下、法人单位减少20%左右。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在5月20日的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央企深化改革瘦身健体,要力争在三年之内使央企布局结构明显优化,主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效率显著提升。
张喜武称,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层级和法人单位,剥离辅业、突出主业,是解决计划经济留存的一些问题,比如“办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链条过长、分布布局过广”。
李锦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央企管理层级最多的有九级。央企法人单位目前是41000多家,法人层级个别企业达到了两位数,甚至有的央企能实现“19代同堂”。央企下属子公司,不仅按业务划分,还对应区域行政机构划分行政层级,导致企业层次多、机构臃肿。
李锦表示,层级太多、机构分散,会降低企业效率和增加运营成本。由于层级过多,央企需要增加管理机构与人员,以确保对下属部门与企业的有效控制,从而造成了央企管理部门的庞大与臃肿。层级的增加,导致央企决策链条延长,既造成决策效率下降,企业难以对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
多家央企探索降层级新路径
国资委在2016年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通报中称,对央企所属法人单位和管理层级进行全面摸底清查,明确5家企业作为压减工作的重点企业,对面上企业也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
国家电网目前已经取消所有区域公司管理层级,按照“两级法人、三级管理”的目标,进一步取消区域公司法人层级,推动子公司模式的县公司改制为分公司,将公司法人层级减少至“国网公司-省公司”两级。
中国电子[-1.78%]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将企业产权层级减少了4级。中国电子表示,为避免战略管控管不住甚至“够不着”,下大力气压缩企业产权层级和管理层级,已通过“要约+吸收合并”这一港股市场的“重大无先例”方式创造性地实现长城科技退市,并正通过长城科技所属相关企业系列资本运作实现原六级企业冠捷科技[1.94%]变为二级企业,从而使集团公司产权层级由11级减少至7级,实际管理层级逐步控制在4级。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探索出了压缩层级的“四条法则”。中国通号从2013年起,采取“新的控、旧的并、长的压、弱的退”四种改革手段,实现了管理层级压缩到三级、法人层级限制到四级的目标。
“新的控”就是严控新设子企业,从源头避免法人层级增多。“旧的并”就是存量企业按照业务板块合并,实现扁平化管理。中国通号已将21家二级子分公司重组整合为7家二级集团。“长的压”就是管理层级三级以下、法人层级四级以下的一律压减。“弱的退”,就是针对长期亏损企业、监管缺乏控制力的参股企业以及不符合战略方向的企业,及时清理退出。
李锦表示,央企改革正在加速,已经显示出从外部重组整合转向内外共同发力的趋势。下一步应努力减少内部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去行政化,逐步实现政企分开。解决央企“过长”、“过宽”的问题,向主业集中做优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