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网讯:想办活动,陌生邀约总被当骗子;好不容易约来的客人,因为照顾不周让对方留下坏印象;活动举办时,流程不清,过程混乱;活动结束后,没有有效的后续反馈……如果组织过活动的人,看到上面几项内容,一定会感同身受,因为这是组织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几大痛点,避无可避,有的人选择默默承受,有的人,却想尽一切办法去改变。
魏建魁,互联网技术专家出身,做了18年相关产品研发,因为几次组织活动的不便,发现创业的切入点,义无反顾投入全部经历,于是有了这个叫“活动圈”的产品。
活动圈创始人 魏建魁
真的痛了,才知道需求有多急切
其实刚开始的“活动圈”,并不能叫做一个完整的软件,只是魏建魁利用几天时间写的一个小程序,小工具,甚至,都不是为自己开发的。2014年,魏建魁参加了几个朋友举办的活动,从接到邀请到最终活动结束,魏建魁一直都处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主办方和自己对接的人,就有好几个,到了现场,他都不知道联系哪一个人。他发现,虽然现在人人都在用移动互联网,但做一个活动,却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信息化程度很低,效率也非常低下。做技术出身的他,本能地思考起来,能不能有一个软件,把做活动的所有流程都集成起来,只需要用这个软件,就能实现邀约、签到、收集数据、事后维护等各种功能。经过了几天的琢磨,他还真的做出了一个这样的小工具,发给身边组织活动的朋友使用。
结果是广受好评。这是魏建魁没有想到的,这个刚刚诞生的小工具,只是把办活动的流程集中到了一起,就让人觉得方便了许多,那如果再多纳入一些功能呢,职业习惯让魏建魁开始仔细分析办活动的各种细节,渐渐的,一个相对完善的邀约平台初见雏形,这就是“活动圈”。
完善每个细节,做到了就是极致
在位于武汉市中南路27楼的办公室里,魏建魁向企业与市场网记者详细介绍了“活动圈”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从一个活动的idea开始讲起。举办活动,通常都是有主题的,这个主题,就是idea,但好的idea,也需要包装推送,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通常你们是怎么做的?是不是活动主办方每个工作人员都发动自己的社会关系,自己编一段话,在论坛、微信、微博里转发?”魏建魁对传统的邀约手段十分熟悉,但他想得更多,每个人都费尽心思编文案、转发,到处撒网,他认为这样其实是在分散力量,事倍功半,因此活动圈里,团队所有人的推送文案都是统一的,而且只需要负责人做好,其他成员只用一键转发就可以变成自己的活动对外发布,每个业务人员邀约到的客户是严格区分的,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更显得专业。
魏建魁在办公室
然后,魏建魁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受邀者,看到朋友发来的邀约信息,会不会想知道都有哪些人来参加?当然会,但是通常受邀者和邀约者是单线联系,方便的情况下,他只能看到这个邀约者的邀约成果,参与者甚众还好,万一稀疏寥落,你还有欲望来参加活动吗?于是,活动圈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便是将团队所有邀约者的邀约成果,通过和你对接的这个邀约者一个渠道展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名单,是整个团队的努力。但你心里却会赞叹自己的朋友:真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能约到这么多人,那么下次他(她)组织活动,我还是要参加。“这是活动圈比较亮点的优势,其实组织活动的人,最怕的就是人气不足。”
现在,你决定参加朋友的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你会担心自己的隐私遭到泄露吗?坦白讲,如果是熟人邀约,这种担心会淡一些;但陌生邀约,则会防备得多。“但你不能每一次邀约,都指望有朋友给你捧场,陌生邀约才是让社群和圈子壮大的途径。”魏建魁说到,所以,他并不赞同一些微信群里的接龙形式的邀约,虽然接龙看起来热热闹闹,人气颇旺,但如果留下电话,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人利用,不留电话,则团队工作人员很难联系上报名者,就算要联系,也需要大量的人工统计工作,既原始,又容易出错,同时这些信息想要以后留用的话,还要人工录入主数据库,这又是巨大的工作量。魏建魁是做技术出身的,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十分看重,如今到处都在谈大数据的时代,这些原始信息,如果能够好好加以利用,将会产生许多效益。
到了活动的前夕,你会单独为某个活动设立提醒吗?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大部分人是不会主动设提醒的,那就有可能会出现时间相撞,或者干脆忘记了参加。这对于活动主办方来说,相当于临门一脚踢飞了,好不容易花大力气邀请的客人,最后没有到来,那么前面花的功夫,都白费了。所以很自然的,“活动圈”有着相当完备的提醒功能,已经设定好了,非常省心。
签到,也是一个活动流程里比较容易混乱的时刻,魏建魁经过观察发现,许多活动的签到现场,还是客人到达后,在纸质签到表上签字、留电话作为签到,然后工作人员再事后一个一个重新整理,碰到字迹潦草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后续回访和落实,这个信息也就失效了。所以魏建魁在设计之初,将签到这个环节信息化了,到了活动现场,扫描事先准备的二维码,就完成了签到,不仅如此,参会人员的信息也同时自动储存在了后台当中……如果不是亲自去使用,是很难体会开发者其中的用心。
湖北省首届社群嘉年华
高效地办活动,只是一个开始
利用“活动圈”,魏建魁成功举办了例如湖北首届社群节这样有着千人规模的大型活动,更为“活动圈”收获了许多粉丝。“这些粉丝都是一个一个通过口碑积累起来的,我想把他们变成‘种子’,是‘活动圈’的首批用户,参与我的设计和修改,把‘活动圈’打造出完美的样子。”就像雷军打造小米手机那样,魏建魁并没有一开始就大规模地在宣传和推广上花力气,而是小火慢炖一般,慢慢打磨“活动圈”,一点点修改其中的bug,使它越来越便利,越来越人性化。如今,对于这个产品,他已经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他把“活动圈”定义成为一个“连接圈子的平台,是基于社群和移动互联网的活动新媒体平台。”
所以,从一开始,魏建魁就没想仅仅把“活动圈”做成一个工具,他想的是,把它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就是一个敞开的gate,有很多入口,可以和不同的东西产生链接。”有了大量的用户,他们组成的圈子就可以分出不同的功能版块了。基于相同兴趣的人,组成兴趣版块;经营产品的人,做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实体版块;听起来有点像现在的微信生态。但已经有了一个微信,活动圈要如何突围呢?面对企业与市场网记者的提问,魏建魁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当初马云在构建淘宝的时候,中国已经有了易趣了,两相比较,同样是大块头和小虾米,最后马云赢了,用先发制人的C2C,打败了易趣的B2B,也保护了阿里巴巴的B2B。同样的,活动圈的全部力量,都是在“活动”二字,围绕着活动前、中、后的过程,就已经有很多事可以忙了。
“活动圈目前的用户主要是各种活动机构,参与活动的大部分是企业家,创业者。有这些特点,很多事就变得有些微妙。”这是魏建魁在开发了活动圈之后才接触到的,比如邀约的成果,受邀者看到的是整体,但每一个邀请者,都需要根据各自的业绩核算绩效,在后台,这是可以清清楚楚看到的,其实这是在帮活动主办方解决内部管理的问题。当然,也有用户帮他解决问题的时候,比如会前提醒的小功能,就是某个用户提出的,他加入到“活动圈”之后,反响不错,于是他便开始有意收集用户的意见,逐步完善活动圈的功能。
对于未来,魏建魁的态度比较务实,目前活动圈已经有20多万名,他在等待他们产生几何量级的变化。他的目标是快速达到1000万用户,让天下没有组织不起来的活动。让我们一起见证活动圈的成长,如果你需要组织活动,也可以体验使用活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