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二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高凤宏)
高凤宏,横山县人,195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为榆林市农科院副院长、推广研究员、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81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市农科院从事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先后取得9项科技成果,有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同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榆林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2007年被市政府授予“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聘为“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2009年4月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我是农民的儿子,只要能帮农民致富,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无怨无悔。”——高凤宏
初见高凤宏,黝黑的脸庞,爽朗的笑声,矍铄的精神,“我搞了一辈子农业,与农民的感情最深。”一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他30多年来恪守本职、奉献三农的情愫。
1981年,25岁的高凤宏来到榆林市农科院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出生在农村,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当时就下决心要在农业上干出模样来。”于是,他开始了30多年下乡蹲点、跑基层、住窑洞的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子洲、米脂、横山都成了他第二个“家”,其间他主持谷子、糜子、绿豆优良品种及配套技术推广项目,选育出秦谷1号、5号和榆谷2号等优质谷子新品种,其中秦谷1号、5号在榆林市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农民创收1.8亿元。在子洲县推广山旱地谷子丰产栽培技术时,由于交通条件、技术传播等原因,高凤宏连续46天没有回家,白天晚上埋头苦干,只为了让谷子增加收成,村民们能卖出好价钱。90年代,他在榆阳区北部15个乡镇长期下乡蹲点,主持玉米、春小麦等良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工作,累计推广玉米“陕单911”新品种78万亩、春小麦“榆春5号”新品种46万亩,创直接经济效益9000万元。
2004年起,高凤宏承担起了全市脱毒马铃薯标准化示范的任务,他带领9名技术干部,连续5年长期蹲点在农村生产第一线——靖边县红墩界镇席季滩村等地,全力以赴建好“榆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他和同事们反复试验、不断探讨,决心打造全市马铃薯高产示范的第一面旗帜。然而2005年,马铃薯试验项目刚开始就遭遇失败,平均亩产仅1.5吨,产量未达到预期指标。面对失败,高凤宏咬咬牙决定从头再来,他起早贪黑,整日待在试验田里,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上,毅然离开城市离开家,和他住进了靖边农村简陋的土窑洞里,自己烧火做饭,一住就是5个月,义务给下乡技术干部当起炊事员。
如今,马铃薯的高产创建已成为我市特色农业的华彩一页,而高凤宏作为全市马铃薯产业的首席专家功不可没。从2007年至2009年,他挑起榆林马铃薯高产创建的重担,全面负责项目实施各项工作,先后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班25场次,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散发各类技术宣传材料1.5万余份,让高产创建的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高凤宏的农业科技推广逐渐引领农户们走上致富路。以靖边县席季滩村为例,这个拥有1500人的村子,2004年以前由于干旱缺水等因素贫穷落后,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5年后,在马铃薯、玉米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后,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席季滩村村民马占彪提起高凤宏感激万分:“这全是沾了农业科技的光,要不是高专家给我们传经验、教技术,咱也不可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只要能帮农民致富,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无怨无悔。”高凤宏憨厚地笑着说。20多年来,高凤宏主持完成“榆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辐射全市推广脱毒马铃薯紫花白等良种330万亩,新增效益9.9亿元以上;连续两年创造马铃薯全国、全省单产纪录。
这篇文章好看吗?
精彩 一般
已有 人觉得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