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以武汉这种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在日前举办的“你好,都市圈!”云沙龙上指出,武汉“都市圈化”的发展模式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协作效应,促进产业链链条的延伸,成为武汉及周边城市新的发展思路。
10月29日,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营销研究所和方塘智库联合发起主办“你好,都市圈!”云沙龙活动第二期在线上举行,此次活动主题为《大城武汉,向新而生》。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新望,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袁牧等参与了沙龙,围绕“在新产业、新空间、新平台下,武汉未来转型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等话题进行讨论交流。
针对武汉未来的城市规划,秦尊文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与武汉都市圈的概念。他指出,武汉及其周边的八个城市,可以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圈进行协同发展。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经过一二十年的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规划等,武汉53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圈发展出了一体化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络,城市圈之间的空间距离被发达的交通体系不断缩小。
而武汉都市圈是武汉城市圈的核心部分。秦尊文指出,都市圈是以武汉这种辐射带动力较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这些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能够更好的集中资源,既能够让武汉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外共享,带动周边城市接轨衔接和政务服务连通,也能够在周边城市建立产业园,将武汉的省会城市功能向周边城市疏解。武汉“都市圈化”的发展模式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协作效应,促进产业链链条的延伸,成为武汉及周边城市新的发展思路。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火箭产业园
在针对武汉都市圈形成后的产业规划上,新望指出,未来武汉的发展应该顺应中央新发展格局,未来定位也必须放在新阶段、新理念、新动能和新格局之下来做思考。他强调,中国未来实现内循环为主体,必须着眼于自己的内需市场。未来中国经济不光是要靠中国制造,还是要靠中国市场。
疫情之后全球的产业链开始重构,从重效率性转变为重安全性。因此,新望认为,在全球产业重组当中,武汉拥有五大基地等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需要抓住产业集群这一机会,找准这个城市的定位。
袁牧指出,武汉是一座非常有韧性的城市,工业资源、人才资源、制造业水平均有竞争优势,应通过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厘清“变大”与“变强”的关系,并在双循环的格局下在新全球化的市场空间内抢占一席之地。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天公园
如何平衡武汉廊道化发展和环线化发展的问题?袁牧认为,都市圈内的发展,不应该再去纠结具体的“向哪里”问题,而应更多看到未来可能的发展“极点”。
“这个‘极点’不一定是很大,它可能是一个小的新城。在这种情况下,新城不仅可以分享都市圈的红利,它还可以反过来支撑包括都市圈的发展。这种极点化的价值区域出现、产业新城的出现,应该值得去深度的关注。”(吴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