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闫静就到了辖区内的新疆宝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棉花加工厂,随机抽查棉花收购加工情况。自棉花开秤以来,她几乎每天都在各个企业转悠。
正巧碰上棉农岳帮礼来交棉花,一车棉花用黄色塑料膜裹成两吨左右重的“蛋卷”。加工厂工作人员过完磅,随手扯出一缕棉花测了长度,约29毫米,质量不错,而且是“蛋卷”,当即报价:在收购价格基础上每公斤多加0.2元。
岳帮礼今年种了1000多亩棉花,种植前听加工厂的建议,选了品质高、纤维长的品种,产量超过50万吨。同时,放弃了普通的采棉机,而是雇了圆膜打包采收机采收,每亩费用要比普通采棉机高80元,但是每公斤收购价要比散装棉花高一角多。
“普通采棉机采完棉花直接倒在地上,再雇人装车,棉花里免不了掺杂地膜、砂石等杂质,影响棉花品质。圆膜打包采收机边采边把棉花裹成‘蛋卷’,中间不落地,干净,我们收回来也好存放。”加工厂经理刘宁介绍,这将是今后棉花采收的发展方向,“去年‘蛋卷’只占三成,今年占到了九成。”
“不同质量的棉花要分批次加工,以免好坏掺杂,最后降低质量。往年抽查时,常常查到加工厂不按要求‘分级分垛’。”闫静表示,今年这种情况已有效缓解,“新的采棉方式大大减轻了企业存储和分类的难度。”
将棉花卸车后,工作人员在电脑里输入棉农姓名、电话、棉花地块、品种等信息,打印出条形码,一一贴上“蛋卷”,“我们这个加工机器一次能放4个卷,用扫码枪扫描条形码之后,数据会进入系统,加工之后能出来大概14个棉包。我们在系统里的数据中添加上棉包的重量、加工企业名称等,再打印一个条形码贴到棉包上,一扫条形码就知道是谁种的。”
此前,由于棉花收购后很难做到按户“分垛”储存,经过加工后如何再追溯到棉农,一直是个难题。
今年,沙湾县开始针对质量追溯进行试验。“新的采收方式基本解决了追溯难题,为即将实施的质量补贴打下了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许小宁介绍,“为了激发棉农种好棉花的积极性,我们下一步要推广追溯体系,加快实施质量补贴,推进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优棉优补的市场氛围。”
许小宁说,实施质量补贴,可以实现多方受益:一是种好棉花的棉农得实惠,二是加工企业分类存储加工更方便,同时还能促使棉农放弃单纯追求产量,转而通过品种选择、种植技术提升、采收方式优化等提高棉花质量,这对棉花产业的发展大有好处。
“有质量补贴的政策,明年更得种好棉花,多拿一笔质量补贴,划算!”刚收完今年的棉花,岳帮礼已经在琢磨明年的事儿了。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