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12日下午5时许,在尼泊尔南部布特瓦尔,将10多箱来之不易的医疗物资交给在此筹备国际机场建设的中方人员手中后,西安医学院教授拉吉姆(英文名:Rajiv kumar jha)憔悴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拉吉姆教授)
41岁的尼泊尔籍专家拉吉姆,在中国的时间比在尼泊尔长。17岁那年,他怀揣医学梦,来到西安求学。他惊喜地发现,在两国长期的友好交往史中,西安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东晋法显、唐代玄奘两位高僧,都从这里出发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兰毗尼,翻译了很多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
“我想成为法显、玄奘那样的使者,延续两国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这梦想,像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就这样,他爱上了中国,恋上了西安。
为了17岁时的梦想,拉吉姆学会了用筷子夹中国菜,学会了和中国朋友去夜市吃烤肉,还学会了用西安方言和当地人交流。
为了17岁时的梦想,他在西安交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还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
为了17岁时的梦想,他最终选择留在了中国。他被西安医学院聘为教授,负责中尼友好拉吉姆医学实验室,用中国传统中医药与尼泊尔传统医药相结合的方法,主攻中药白藜芦醇对胰腺炎作用的系列研究。
为了17岁时的梦想,他在中国和尼泊尔忙碌着:带领两国医生、大学生等50多人,深入尼泊尔20多个农村普及卫生知识;联合在华的尼泊尔人,成立“喜马拉雅两岸友好交流会”,每年开展30余次民间交流合作活动……
爱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神奇力量。拉吉姆的付出,得到了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高度认可。2015年1月,他被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聘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成为尼泊尔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8年6月,西安市市长为他颁发“尼泊尔—西安市 民间大使”聘书;2018年11月,他荣获西安市政府“西安友谊奖”。
最让拉吉姆引以为豪的是,2016年3月25日,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期间,前往西安医学院演讲,勉励他“继续努力,让两国友谊之花更鲜艳”。
1月12日,学校放寒假,拉吉姆飞回尼泊尔和家人团聚。没想到,几天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快波及全球20多个国家。
他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有几位同事和朋友成为陕西援鄂医疗队成员,在除夕夜驰援武汉。看到他们每天24小时奋战在抗疫一线,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他心里很着急,“很想返回西安,想让学校安排我去武汉抗击疫情。”电话中,他向学院领导表达了心愿。校领导答应,等条件成熟时,第一时间通知他。在等待中,他大量转发中国官方媒体的相关报道,积极向尼泊尔媒体介绍中国的防疫工作。
在他牵挂西安时,西安也一直惦记着他。他接到了领导、同事和朋友很多关切的电话,以及陕西省、西安市有关方面发给他的抗击疫情、做好防护的提示信息。“我在中国求学,我在中国工作,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来自中国家人般的关怀,让我心里很踏实。”
在感激之余,200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全校师生踊跃捐款的那一幕,倏地从他脑海中跳出:中国是尼泊尔的好邻居,中国人待我如好兄弟。现在中国有难了,我还能做些什么?
抱着“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的想法,他跑遍了能跑到的当地医疗物资企业,联系了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地区数十位社会名流,动员他们为中国捐助医疗物资。2月4日,西安市政府收到拉吉姆家乡布特瓦尔市市长施夫·拉吉·苏布迪先生的慰问信:“尼泊尔将与你们同在。布特瓦尔市政府对此次疫情深表关切,我们将与中国和中国人民共克时艰,我们坚信疫情很快会得到控制,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不少南亚国家医疗物资稀缺的窘境下,拉吉姆努力筹措到10多箱中国急需的医疗物品。但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飞西安的航班停运了。怎么办?
西安市外事部门获悉后,第一时间联系到正在布特瓦尔筹建国际机场的中方人员,委托他们想办法带回这批饱含国际情谊的医疗物资。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尼泊尔人常说,滴水也能装满缸。筹集到的物资,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我的一点心意。我还会继续筹措,继续为中国祈福。”拉吉姆说,“我相信,有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中国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我爱中国!”呼呼的风声,从他的手机中不时传来。
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之花,正迎风绽放。 ( 记者 章学锋 )
(拉吉姆教授)
41岁的尼泊尔籍专家拉吉姆,在中国的时间比在尼泊尔长。17岁那年,他怀揣医学梦,来到西安求学。他惊喜地发现,在两国长期的友好交往史中,西安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东晋法显、唐代玄奘两位高僧,都从这里出发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兰毗尼,翻译了很多流传至今的佛教经典。
“我想成为法显、玄奘那样的使者,延续两国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这梦想,像种子,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就这样,他爱上了中国,恋上了西安。
为了17岁时的梦想,拉吉姆学会了用筷子夹中国菜,学会了和中国朋友去夜市吃烤肉,还学会了用西安方言和当地人交流。
为了17岁时的梦想,他在西安交通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还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
为了17岁时的梦想,他最终选择留在了中国。他被西安医学院聘为教授,负责中尼友好拉吉姆医学实验室,用中国传统中医药与尼泊尔传统医药相结合的方法,主攻中药白藜芦醇对胰腺炎作用的系列研究。
为了17岁时的梦想,他在中国和尼泊尔忙碌着:带领两国医生、大学生等50多人,深入尼泊尔20多个农村普及卫生知识;联合在华的尼泊尔人,成立“喜马拉雅两岸友好交流会”,每年开展30余次民间交流合作活动……
爱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神奇力量。拉吉姆的付出,得到了陕西省和西安市的高度认可。2015年1月,他被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聘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成为尼泊尔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8年6月,西安市市长为他颁发“尼泊尔—西安市 民间大使”聘书;2018年11月,他荣获西安市政府“西安友谊奖”。
最让拉吉姆引以为豪的是,2016年3月25日,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华期间,前往西安医学院演讲,勉励他“继续努力,让两国友谊之花更鲜艳”。
1月12日,学校放寒假,拉吉姆飞回尼泊尔和家人团聚。没想到,几天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快波及全球20多个国家。
他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有几位同事和朋友成为陕西援鄂医疗队成员,在除夕夜驰援武汉。看到他们每天24小时奋战在抗疫一线,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他心里很着急,“很想返回西安,想让学校安排我去武汉抗击疫情。”电话中,他向学院领导表达了心愿。校领导答应,等条件成熟时,第一时间通知他。在等待中,他大量转发中国官方媒体的相关报道,积极向尼泊尔媒体介绍中国的防疫工作。
在他牵挂西安时,西安也一直惦记着他。他接到了领导、同事和朋友很多关切的电话,以及陕西省、西安市有关方面发给他的抗击疫情、做好防护的提示信息。“我在中国求学,我在中国工作,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来自中国家人般的关怀,让我心里很踏实。”
在感激之余,200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全校师生踊跃捐款的那一幕,倏地从他脑海中跳出:中国是尼泊尔的好邻居,中国人待我如好兄弟。现在中国有难了,我还能做些什么?
抱着“能帮一点就帮一点”的想法,他跑遍了能跑到的当地医疗物资企业,联系了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地区数十位社会名流,动员他们为中国捐助医疗物资。2月4日,西安市政府收到拉吉姆家乡布特瓦尔市市长施夫·拉吉·苏布迪先生的慰问信:“尼泊尔将与你们同在。布特瓦尔市政府对此次疫情深表关切,我们将与中国和中国人民共克时艰,我们坚信疫情很快会得到控制,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不少南亚国家医疗物资稀缺的窘境下,拉吉姆努力筹措到10多箱中国急需的医疗物品。但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飞西安的航班停运了。怎么办?
西安市外事部门获悉后,第一时间联系到正在布特瓦尔筹建国际机场的中方人员,委托他们想办法带回这批饱含国际情谊的医疗物资。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尼泊尔人常说,滴水也能装满缸。筹集到的物资,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我的一点心意。我还会继续筹措,继续为中国祈福。”拉吉姆说,“我相信,有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中国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我爱中国!”呼呼的风声,从他的手机中不时传来。
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之花,正迎风绽放。 ( 记者 章学锋 )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资讯